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夯实牢固的基础。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活动 传承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知识,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成人、自身修养,都有重大意义,能辅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仰的新型人才。
一、培养家国情怀,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程和语文文化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民族精神的教学素材,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都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在初中要建立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疫情期间,学校以“把灾难当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引领孩子与祖国共进步、同成长”的教育宗旨,学校组织了“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主题线上辩论赛,以辩论的形式纵横捭阖,扎根祖国、放眼世界,在一次次语言与思想的交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
二、人与自然社会和平相处,培育中学生的和谐理念
我国崇尚儒家学说的道德思想,主张“仁”“和”“礼”等思想。传统文化对培育学生的和谐理念有很大的意义。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教育应该让人拥有全面、和谐、持久、强劲的发展能力,具备现在和未来高品质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学校提出“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深受其影响的人自身的心理环境)育人的理念,定位“环境素养培育”为学校的特色育人载体,致力于培育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自主力行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传统文化浸润學生心灵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向学生宣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一些古往今来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3]
学校开展了在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基础上,我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计划,明确诵读篇目,保证诵读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优秀的中华经典陪伴于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第一,落实每天晨读和每周一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每周的经典诵读交流分享课中,我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活动,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分享诵读心得,传承民族美德。
四.加强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教育学生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学校开展了青春励志演讲比赛,激发了同学们争先创优的意识,掀起了勤奋学习的热潮,使学生以此次演讲比赛的契机,顽强拼搏,用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努力的付出,使自己努力进步,为自己的青春添彩,为集体争光,收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五.开设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发扬当地本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内,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
学校根据新乡本土特色,开展了文化品鉴课程竹林七贤文化、忠烈文化、隐士文化等。了解新乡悠久的历史,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对学生加强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学校建立了初中部劳动基地,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优质的自然教育条件,能够给予学生在开放场景下更好的交流、沟通、学习,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还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让青少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积极投身参与劳动。
总之,在初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大力开展特色学生活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能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张晓婷.民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教学研究,2011(7):16.
[3]杨智敏.论新时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问题,学术探索,2005(12)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陈乾 许飞飞
关键词:学生活动 传承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知识,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成人、自身修养,都有重大意义,能辅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仰的新型人才。
一、培养家国情怀,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程和语文文化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民族精神的教学素材,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都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在初中要建立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
疫情期间,学校以“把灾难当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引领孩子与祖国共进步、同成长”的教育宗旨,学校组织了“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主题线上辩论赛,以辩论的形式纵横捭阖,扎根祖国、放眼世界,在一次次语言与思想的交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
二、人与自然社会和平相处,培育中学生的和谐理念
我国崇尚儒家学说的道德思想,主张“仁”“和”“礼”等思想。传统文化对培育学生的和谐理念有很大的意义。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教育应该让人拥有全面、和谐、持久、强劲的发展能力,具备现在和未来高品质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学校提出“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深受其影响的人自身的心理环境)育人的理念,定位“环境素养培育”为学校的特色育人载体,致力于培育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自主力行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传统文化浸润學生心灵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向学生宣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一些古往今来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3]
学校开展了在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基础上,我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计划,明确诵读篇目,保证诵读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优秀的中华经典陪伴于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思想。第一,落实每天晨读和每周一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每周的经典诵读交流分享课中,我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活动,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分享诵读心得,传承民族美德。
四.加强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教育学生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学校开展了青春励志演讲比赛,激发了同学们争先创优的意识,掀起了勤奋学习的热潮,使学生以此次演讲比赛的契机,顽强拼搏,用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努力的付出,使自己努力进步,为自己的青春添彩,为集体争光,收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五.开设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发扬当地本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内,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
学校根据新乡本土特色,开展了文化品鉴课程竹林七贤文化、忠烈文化、隐士文化等。了解新乡悠久的历史,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对学生加强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学校建立了初中部劳动基地,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优质的自然教育条件,能够给予学生在开放场景下更好的交流、沟通、学习,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还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让青少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积极投身参与劳动。
总之,在初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大力开展特色学生活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能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张晓婷.民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教学研究,2011(7):16.
[3]杨智敏.论新时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问题,学术探索,2005(12)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陈乾 许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