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以人为本,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状态、成长需求一直应该是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看,教育就成了生命个体成长的一种环境、一种营养、一种帮助。而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否在成长,是否是快乐的。
【关键词】 快乐 教育 成长 生命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59-02
1 不快乐的孩子
我们常常习惯用“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去形容那些可爱的孩子。在成人的眼里,“烦恼、忧愁、困惑”这样的字眼似乎不属于孩子。当笔者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近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发现,孩子也有很多我们成人所意想不到的烦恼和困惑。有幅漫画鲜明地表达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左边是几个孩子穿着旧衣服,住着茅草房,他们有的捉蛐蛐、有的下河摸鱼、有的上树掏鸟蛋,好不自在快活;右边是一个穿漂亮衣服的小男孩,坐在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里,趴在书本堆成小山似的书桌前,愁眉不展。“痛苦的年代有幸福的童年,幸福的年代有痛苦的童年”。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穿着漂亮衣服、住在高楼里的小孩,一点也不快活,反而羡慕那些穿旧衣服、住茅草房、探索自然的小孩,因为他们很自由。
孩子们渴望身心的自由,渴望像同龄的小伙伴一样,能够开心地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他们渴望学习不仅仅是那做不完的作业,而是充满着趣味和自由的求知形式。孩子们更喜欢有趣的过程,而父母更看中最后的结果。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使命就是不断地生长。正如杜威所说,儿童就像太阳,教育的一切都应当围绕他旋转,围绕他组织。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为每一个年龄提供保证成长的条件。现实中,很多家长并没有顺从孩子的自然发展需要,给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代之以强加的要求。这无疑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使年幼的孩子过早地背上外界的压力,使孩子的心灵不能舒展,生命成长、性格发展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实,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确实就有很多的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爱;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好些家长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成长变得快乐健康。于是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住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灵需求。也许很多家长会说,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小学不在成绩上下功夫,没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就没有可能上好的大学,这样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让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厌恶和反感,那才是真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2 孩子,你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成长”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成长”它意味着不断地进步,当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到“我真棒、我能行”的感觉时,他们该是多么的开心!而今天很多的孩子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去体会。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的家长,随着中国家庭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的转变,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有“下赌注”的感觉,成功了,百分之百;失败了,全军覆没。于是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了过高地期望、过分地关心、过多地呵护和过分地保护。这样就会增大孩子的压力,束缚孩子的手脚,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和自由。
今天很多的家长还有着强烈的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变坏,生了女孩怕受害”。再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于是平常心变成了补偿心,正常心变成了超常心,责任心变成了虚荣心。这就使得今天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能力越来越弱,责任感越来越淡,逆反心理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如何能体会到“我能行”的自信?如何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康德说过,“在人身上,有许多没有长成的胚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合理地发挥其自然天赋,以促进这些胚芽的成长,并保证他实现他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实现的一种价值。它将不再是“培养”、“制造”,而在于 “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求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1)可是现实生活中,在现有的一些教育中,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去长成那些胚芽,去发展自己的自然天赋。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塑造”和“改造”。这样的孩子失去了自然成长的主动性,又怎么能体会到生命的乐趣?
要知道这些孩子所体验的压抑、消极、被动的生活,将作为负向的生命体验,输入到孩子的生活“主机”内。这种影响,将远远超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它本身就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它就像是“电脑病毒”一样,会不断地对“生命系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威胁。
3 促进生命快乐成长:教育的一种责任
面对如此多的成长误区,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反思一下教育与生命成长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教育理解为上对下,成年人对儿童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活动,强调的是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生命个体的充分自主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人的教育,它应该立足于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教育具有使生命获得快乐成长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一种帮助、一种养分,有了教育这样的关怀,我们的孩子们就像是一颗颗生命的种子碰到了阳光、空气、水,应该长得更加茁壮,更加生机勃勃,更加舒展。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教育的目的不是天天给他们一样的营养和固定的温度,让其长高、长大、学富五车等,而在于让这些生命的种子具有优良的品质,使生命的种子在内核上发生“核聚变”。而教育首先应该让生命个体获得成长的快乐感,进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品质;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善于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判断的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和行动力。因为生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态体现出来的。试想一下,即便我们培养了一个钢琴家,而她的生命却早已“枯萎”,那又有何意义呢? 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因此才是弥足珍贵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个体来说,都是绝对地流逝,绝对地不可挽回。在个体的生命时间中,我们的教育是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它。这种占据就像是一种输入,如果这种输入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抗拒的,是被迫接受的,那么它的呈现将真的是一个负数。它将使生命主体因抗拒、因非主体意识而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这一段生命时间的质量,将成为个体生命中无法摆脱的存在与影响,积淀在人的生命中。因而教育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每一个生命成长中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可能。
每一个生命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幸福、和谐而又成功的人生。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让每一个生命拥有对未来的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拥有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拥有平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追求,并潜移默化地从其行动中折射出一股具有影响作用的人格魅力。
4 让生命快乐地成长
那么,生命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快乐地成长呢?
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当我们将眼光投向自然界,我们会发现,人的成长和植物的生长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也需要自由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有营养的“土地”。当生命在一个宽松的、充满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的环境中时,生命个体才会自然地流露天性,才会更加积极地求知、更加快乐地健康成长。当生命个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生长、生活时,这种和谐的环境也会不自觉地对个体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和谐和宽松将会在个体的生活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不断地使个体的生命溢满纯朴的快乐。相反,如果生命失去宽松和谐的生长环境,而代之以小心翼翼或剑拔弩张的氛围时,那么生命就会一直在忐忑不安中战战兢兢地度过那宝贵的生命时光。
从生命的自主性角度看,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生命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孩子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当生命具有这一切向善的、生产性的品质时,生命的乐趣自然就会不断涌现。
生命需要在沟通、付出中才能快乐成长。记得在采访一群中学生时,他们这样跟我说,“现在很多在大人看来很感人,很刻骨铭心的事在我们看来却没什么感觉?不就那样嘛!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长期被绕在学习的圈子里太久了,知识学了不少,心灵却没在成长。” 是啊,由于今天的很多孩子常常只有被安排的感觉,而缺少主动参与和沟通、付出的机会。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体会不到付出爱的欣喜和自主成功的兴奋,生命的成长也就停滞不前。
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他“不是一张任凭文化涂写的白纸,他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特殊结构的实体” (2)。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他排斥自己被当成一个被动的容器盲目地接受外在的灌输;他也反对自己被当成雕塑家手中的石头任意把玩雕琢;他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艺术家去设计并创造自己的未来。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品;既是雕塑家,又是大理石;既是医生,又是病人。他渴望自己参与自己的成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去沟通、去付出。因为在沟通和付出中,他们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有倾听和思考的自由;他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参与者。他们在沟通和付出中不断地获得对环境的新认识,不断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新的生成和创新。这样,他们才会因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主的生命存在而获得欣喜感和成就感。
生命需要在体验、感动中才能快乐地成长。“我们需要自己去长大,哪怕是跌跤我也要自己来跌!”“我们也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但他们就是不放心!” (3)生命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快乐地成长。因为“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自己去参与。体验中的孩子是主动积极的,他有内心的参与和感悟。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才能把他所感悟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才能外显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这样才能知行统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正像冰心所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5)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使命就是不断生长,时刻把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
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家庭、学校,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重新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更加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他们未来的生活!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2] 弗罗姆:《为自己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第41页.
[3] 此处引用的是笔者采访的中学生的原话.
[4]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5] 冰心:《谈生命》,文汇报,1999-3-4.
【关键词】 快乐 教育 成长 生命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59-02
1 不快乐的孩子
我们常常习惯用“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去形容那些可爱的孩子。在成人的眼里,“烦恼、忧愁、困惑”这样的字眼似乎不属于孩子。当笔者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近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发现,孩子也有很多我们成人所意想不到的烦恼和困惑。有幅漫画鲜明地表达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左边是几个孩子穿着旧衣服,住着茅草房,他们有的捉蛐蛐、有的下河摸鱼、有的上树掏鸟蛋,好不自在快活;右边是一个穿漂亮衣服的小男孩,坐在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里,趴在书本堆成小山似的书桌前,愁眉不展。“痛苦的年代有幸福的童年,幸福的年代有痛苦的童年”。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穿着漂亮衣服、住在高楼里的小孩,一点也不快活,反而羡慕那些穿旧衣服、住茅草房、探索自然的小孩,因为他们很自由。
孩子们渴望身心的自由,渴望像同龄的小伙伴一样,能够开心地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他们渴望学习不仅仅是那做不完的作业,而是充满着趣味和自由的求知形式。孩子们更喜欢有趣的过程,而父母更看中最后的结果。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使命就是不断地生长。正如杜威所说,儿童就像太阳,教育的一切都应当围绕他旋转,围绕他组织。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为每一个年龄提供保证成长的条件。现实中,很多家长并没有顺从孩子的自然发展需要,给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代之以强加的要求。这无疑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使年幼的孩子过早地背上外界的压力,使孩子的心灵不能舒展,生命成长、性格发展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实,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确实就有很多的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爱;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好些家长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成长变得快乐健康。于是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住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灵需求。也许很多家长会说,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小学不在成绩上下功夫,没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就没有可能上好的大学,这样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让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厌恶和反感,那才是真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2 孩子,你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成长”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成长”它意味着不断地进步,当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到“我真棒、我能行”的感觉时,他们该是多么的开心!而今天很多的孩子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去体会。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的家长,随着中国家庭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的转变,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有“下赌注”的感觉,成功了,百分之百;失败了,全军覆没。于是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了过高地期望、过分地关心、过多地呵护和过分地保护。这样就会增大孩子的压力,束缚孩子的手脚,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和自由。
今天很多的家长还有着强烈的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变坏,生了女孩怕受害”。再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于是平常心变成了补偿心,正常心变成了超常心,责任心变成了虚荣心。这就使得今天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能力越来越弱,责任感越来越淡,逆反心理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如何能体会到“我能行”的自信?如何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康德说过,“在人身上,有许多没有长成的胚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合理地发挥其自然天赋,以促进这些胚芽的成长,并保证他实现他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实现的一种价值。它将不再是“培养”、“制造”,而在于 “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求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1)可是现实生活中,在现有的一些教育中,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去长成那些胚芽,去发展自己的自然天赋。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塑造”和“改造”。这样的孩子失去了自然成长的主动性,又怎么能体会到生命的乐趣?
要知道这些孩子所体验的压抑、消极、被动的生活,将作为负向的生命体验,输入到孩子的生活“主机”内。这种影响,将远远超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它本身就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它就像是“电脑病毒”一样,会不断地对“生命系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威胁。
3 促进生命快乐成长:教育的一种责任
面对如此多的成长误区,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反思一下教育与生命成长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教育理解为上对下,成年人对儿童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活动,强调的是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生命个体的充分自主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人的教育,它应该立足于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4)。教育具有使生命获得快乐成长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一种帮助、一种养分,有了教育这样的关怀,我们的孩子们就像是一颗颗生命的种子碰到了阳光、空气、水,应该长得更加茁壮,更加生机勃勃,更加舒展。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教育的目的不是天天给他们一样的营养和固定的温度,让其长高、长大、学富五车等,而在于让这些生命的种子具有优良的品质,使生命的种子在内核上发生“核聚变”。而教育首先应该让生命个体获得成长的快乐感,进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品质;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善于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判断的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和行动力。因为生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态体现出来的。试想一下,即便我们培养了一个钢琴家,而她的生命却早已“枯萎”,那又有何意义呢? 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因此才是弥足珍贵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个体来说,都是绝对地流逝,绝对地不可挽回。在个体的生命时间中,我们的教育是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它。这种占据就像是一种输入,如果这种输入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抗拒的,是被迫接受的,那么它的呈现将真的是一个负数。它将使生命主体因抗拒、因非主体意识而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这一段生命时间的质量,将成为个体生命中无法摆脱的存在与影响,积淀在人的生命中。因而教育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每一个生命成长中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可能。
每一个生命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幸福、和谐而又成功的人生。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让每一个生命拥有对未来的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拥有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拥有平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追求,并潜移默化地从其行动中折射出一股具有影响作用的人格魅力。
4 让生命快乐地成长
那么,生命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快乐地成长呢?
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当我们将眼光投向自然界,我们会发现,人的成长和植物的生长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也需要自由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有营养的“土地”。当生命在一个宽松的、充满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的环境中时,生命个体才会自然地流露天性,才会更加积极地求知、更加快乐地健康成长。当生命个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生长、生活时,这种和谐的环境也会不自觉地对个体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和谐和宽松将会在个体的生活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不断地使个体的生命溢满纯朴的快乐。相反,如果生命失去宽松和谐的生长环境,而代之以小心翼翼或剑拔弩张的氛围时,那么生命就会一直在忐忑不安中战战兢兢地度过那宝贵的生命时光。
从生命的自主性角度看,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生命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孩子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当生命具有这一切向善的、生产性的品质时,生命的乐趣自然就会不断涌现。
生命需要在沟通、付出中才能快乐成长。记得在采访一群中学生时,他们这样跟我说,“现在很多在大人看来很感人,很刻骨铭心的事在我们看来却没什么感觉?不就那样嘛!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长期被绕在学习的圈子里太久了,知识学了不少,心灵却没在成长。” 是啊,由于今天的很多孩子常常只有被安排的感觉,而缺少主动参与和沟通、付出的机会。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体会不到付出爱的欣喜和自主成功的兴奋,生命的成长也就停滞不前。
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他“不是一张任凭文化涂写的白纸,他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特殊结构的实体” (2)。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他排斥自己被当成一个被动的容器盲目地接受外在的灌输;他也反对自己被当成雕塑家手中的石头任意把玩雕琢;他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艺术家去设计并创造自己的未来。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品;既是雕塑家,又是大理石;既是医生,又是病人。他渴望自己参与自己的成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去沟通、去付出。因为在沟通和付出中,他们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有倾听和思考的自由;他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参与者。他们在沟通和付出中不断地获得对环境的新认识,不断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新的生成和创新。这样,他们才会因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主的生命存在而获得欣喜感和成就感。
生命需要在体验、感动中才能快乐地成长。“我们需要自己去长大,哪怕是跌跤我也要自己来跌!”“我们也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但他们就是不放心!” (3)生命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快乐地成长。因为“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自己去参与。体验中的孩子是主动积极的,他有内心的参与和感悟。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才能把他所感悟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才能外显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这样才能知行统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正像冰心所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5)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使命就是不断生长,时刻把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
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家庭、学校,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重新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更加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他们未来的生活!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2] 弗罗姆:《为自己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第41页.
[3] 此处引用的是笔者采访的中学生的原话.
[4]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5] 冰心:《谈生命》,文汇报,19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