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一生沉迷戏剧,晚年对家业撒手不管。几个儿子把他告上法庭,说他年迈昏聩,无力管理,要求移交财产管理权。索福克勒斯对有人说他昏聩很不感冒,当场给陪审团背诵了他刚写的《俄狄浦斯王》,问陪审团成员一个昏聩的人能写出这种诗剧吗?陪审团成员被震撼了,二话不说让他走了。
  那是在古希腊。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比现在重要多了。换作今天,当一个人的生计和对于艺术的爱好有所冲突时,他会怎样做?我们都活在容量有限的皮囊里,精力和时间都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今日的人们,也未必会将能写出一部好作品等同于一个人的聪明。
  前些天,学校的一位戏剧系教授在讲述现代英国戏剧时,邀我过去做了一次关于品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当代英国剧作家,他的剧中人物常常身份不明或言行举止缺乏明显动机)和荒诞剧的对话。那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我们坐在教室中间两张椅子上,如置身品特剧作之中:一个房间,两个人坐着说话,一群人围观。
  后来突然有学生问我:“你是学文学的,怎么改行了?”面对一群美国人,我只能说这个转弯需要用一本回忆录来回答,可是对中国人来说,我只要说十个字大家就明白了——定向、户口、档案、人事、下海。命运几番转折,让我走上了以前未曾想到的路。
  而今,平时做着一份“正式工作”,和电脑打交道,到了周末和晚上,有时会搞点翻译。为了维持这种双面人的生活,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平衡,我甚至放弃过升职的机会,让上司继续去忙预算、采购这些杂事,自己则留些精力继续做喜欢的一些事。当然,我羡慕那些专业从事文学或翻译教学的人,不会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他们还可以从事学术交流,甚至在学生课堂的讨论里教学相长。但话说回来,目前的做法也非一无是处:如果天天教英美文学,就会像陪人看《天鹅湖》的俄罗斯外事官员一样审美疲劳,或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写得发疯。

  做这一行也好,不做这一行也好,有一点是一样的——文学已经成了点缀。大家都很忙,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通信工具切得粉碎。看书似乎成了生活的一种点缀、茶余饭后的消遣。它们有什么用呢?非要这么问的话,我想说的是,好作品能让人聪明起来。它们好比雨夜的一道闪电,刹那间将一个屋子照亮,让你知道你身处何方,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参照。文学用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你看,让你知道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你若是不知道,就是人生所有的财富都堆在你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文学用喜剧把那些比你更渺小的人物摆在你面前,让你知道你活在世上底线是什么。文学有办法打开我们的天眼,让我们看到一个以作家想象力为上限的新天新地。文学让你洞悉人生的复杂性,让你知道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个道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当一个道理正说反说都颇有道理的时候,当你在逻辑里转着圈子出不来的时候,看看小说吧。它会让你逼视真实,面对人生活在一团乱麻中的事实。人生中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理清的,所以我们有《长夜漫漫路迢迢》。假如生活的抉择都那么一清二楚,谁还需要《王子复仇记》?
  文学,说的是我们用道理讲不出来的道理。
  非但如此,文学的讲述方式也是高效的,能打破行业的、民族的、地域的各种差异。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尹太五对文艺的作用有一番描述。他让属下花时间去欣赏文艺作品,小朋友们不信,说这个时间还不如看一些实用的书。尹先生举了个例子说,艺术的缘起正是出于表达的效率。比如,史前的几个人去打猎,那个场面大家这么说说不清楚,那么说也说不清楚,后来就有人用棍子在地上画了起来,一画出来,看的人就明白了。
  因此,起初艺术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高效地表达。
  文学有时候是用最为简约的方式,让你一下子明白很多道理,而且这些道理是整合的、有机的。故事还往往具有一种特别的真实,这样的真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超过史书。几百年之后,还有人在咀嚼《红楼梦》,因为它蕴涵了太多东西,多年以后,你还可以接连不断地打开。请问几百年后,还有谁去咀嚼《战略管理》?早当废纸扔了。对了,还有谁记得几年前红极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文学增加了我们生活的维度,给我们平常的经历增添了意义。小时候,有次我带着一本《小说月报》上山,读罢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十分震撼。那时候我和小说中的破老汉一样,在山上放牛。史铁生能把他插队看人放牛的经历,化作一个活生生的虚构世界,恰巧和我读书时的现实世界产生了共振。对那时从没出过门的我来说,这意味着山外还有一個天地。文学给单调的生活,如放牛,增添了无穷色彩,让人不再感到苦闷和孤单。
  其他文艺作品也一样,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细腻,甚至让我们更为和善。前些日子,有机会去听一堂圣诞大型室内乐。去之前的路上,想到最近陷入一连串黏糊又甩不掉的琐事,我的心情是愤懑且烦躁的。可是,当合唱团用拉丁文唱出雄浑的赞美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另一种力量拉了上去。艺术能激发人内心良善的东西,《警察和赞美诗》的记载并非空谈。列宁听贝多芬的《热情》时曾经感慨,如果他一直听这首曲子,他甚至无法将他的革命完成。
  文学是一种装备,它给我们提供了解人生的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它让人看到你周围的人看不到的东西,那些人生的质地、生活的色泽。处在同样一种境遇之下,为什么两个人看见的东西就是那么完全不一样呢?因为两个人的脑子里摆着不同的思维框架,有的人知道如何让看到的一切归巢就范,有的人对看到的一切视而不见。比如,看过品特,我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去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他让你看到寻常话语中的陷阱,看到话语之外的台词。他把生活剥离到了一个极其简约的层面,一个可大可小的场景。由于他构建的对话和场景很简单,所以能像万花筒一样组合出各样形态。你观察这些交流,又能跳出来,不为所羁。当我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戏剧老师补充说,据说财富500强的CEO多半有文科背景,因为他们更易“脱框思维”。
  在我们这个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人已经摆脱了温饱问题。而那些被物欲蒙蔽了眼睛的人,照旧在过着灰暗的、时时无聊的生活。在那漫长的绝望里头,文学给我们的生活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其他文献
起风了。苏武眯着眼,慢慢看清了城头上那列隶书。“苏大人,已到西安门。”  “苏武抬了抬头,阳光刺眼,他用力舒展了几下眼角密纹,问道:“是太常寺苏大人派你来的吧,当年我们……”  “武帝时苏氏全族便已被流放。”  一缕阳光摇摇晃晃地射入了马车,终于洒在了那根节杖上。他突然想起十九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晴天,随即轻轻抚摸着有些温暖的木柄,“这么多年,没变的只有你吧。”  他闭上眼,等着那些往事像潮水般涌来
元霄就是汤圆,它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元霄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时,我国西北部边域时有骚乱,唐太宗命兵部大将郭子仪率精兵前往讨伐。时值新年前夕,郭子仪凯旋归朝时,年已过去,唐太宗便令正月十五给郭子仪补过年,并想用新奇的年货来犒劳郭子仪。宰相魏征建议用江南各州进贡的好糯米,做出特殊风味的食品来款待他。太宗大喜,聪明的御厨们将糯米磨成粉,包进馅心,制成汤团。在庆功宴上,唐太宗和郭子仪品尝后连赞好吃,问叫什
(3)东坡鱼    在《苏东坡全集》中有东坡煮鱼之法的记载,其法为“以鲫鱼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崧菜心笔(读mào,拔取之意——笔者注)之,仍入浑葱白数径,不得搅半熟,入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诗人在本文的末尾还称赞此莱“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局外之人,不侍食之,却恐已感受到阵阵鱼香了吧!现今湖北菜中有“东坡鲫鱼”一味,不知是否沿袭东坡之遗法
熘菜家家做,但并不是每个家庭主妇都有某种熘菜技法的意识。为了使大家对熘菜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作者这里将其方法、用料、实例等项一一概说,以便与大家共同切磋烹饪技艺,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一、熘菜基本方法    熘,是将原料经刀工后挂糊(上浆)或不挂糊(不上浆),放在不同温度的油锅中炸、滑,或放在水锅中煮、焯,或于汽锅中蒸等初步热处理,另起锅,放底油,热时用葱姜等调料炸锅,煸炒辅料,投入主料,倒入
“请听着,我的好朋友,”影子对学者说。“现在一个人所能希望得到的幸运和权力,我都有了。我现在也要为你做点特别的事情。你将永远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宫殿里,跟我一起乘坐我的皇家御车,而且每年还能领十万块钱的俸禄。不过你得让大家把你叫做影子,同时永远不准你说你曾经是一个人。一年一度,当我坐在阳台上太阳光里让大家看我的时候,你得像一个影子的样儿,乖乖地躺在我的脚下。我可以告诉你,我快要跟公主结婚了;婚礼就在今
贾母在大观园芦雪庵赏雪景。四顾一望,漫天雪白,地上粉妆银砌。山坡上忽见薛宝琴披着裘皮冬装,身后一少女抱着一瓶红梅。贾母等人一眼望去,惊呼道:“这就像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太美啦!”贾母饮了暖酒,高兴地又问:“盘子里是什么?”答:“糟鹌鹑”。贾母说:“正好!撕一两点腿来!”细嚼慢咽,酒香扑鼻。芦雪庵美景,山坡上仕女红梅,真使人赏心悦目。糟鹌鹑,糟香酒味,肉香腊味,正是冬季尝雪饮酒的美味佳肴,其实历来
陕西省位于我国黄河中游和汉江、嘉陵江的上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华夏饮食文明和烹饪技术的发源地,而陕莱又是中国烹饪风味体系中一支很重要流派。作为饮食文化反映的陕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遐迩驰名,源远流长。  陕菜是陕西莱的简称、又称秦莱,是中国重要地域莱。在周、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的代表莱,当今是西北地区的代表莱,也是中国五大风味流派之一。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周原文化、仰韶文化
“文化与面包密不可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是面包设定的,当然,还有很多周而复始的生活习惯也是如此。”记者苏珊·塞利格松这样说道。她酷爱旅行,常常乐此不疲。在她看来,面包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能食用的东西,能够浓缩某个地方的文化精神。    决定生活节奏    “在非斯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北特鲁罗家中,她这样解释道。5年前,塞利格松在摩洛哥旅行时,阿拉伯人聚居区中的柴火烤面包房和繁忙的
时间是这世界上最残忍也最奇妙的東西,它会在不经意间带走或改变着什么,但同时又会给你留下无法言喻的美妙。就像这春夏秋冬,无声无息地悄然逝去,然而也能剪一段时光,安享四季。  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暖春。湛蓝的天空上,奶白色的云紧挨着,不时顺着风吹拂的方向柔软地涌动几下,仿佛在窃窃私语。家门巷外马路两旁栽种的柳树正缓缓地吐着嫩芽,星星点点的淡绿色映衬得红墙黛瓦愈发迷人。我家院子里有一面爬满了爬山虎的墙,初
菱头角峥嵘,却无动于色。它长水里,在陌路人眼里,只是一株不起眼的草。  江南多水,菱是别具江南意味的植物之一,多水的江南就该有菱。就像莲,藕迹遍布南北东西、天涯海角,可怎么看怎么是江南水泽里的尤物。菱也一样。北国的水太寒彻,西域的水太苦憋,南方的水又太狂放。江南的水清浅温驯,正适合低调内敛的菱。  菱是一种安分的植物。江南的河湾沟汊、池塘湖淖,都适合菱。不像莲,有藕在水下狂飙突进。菱属于小家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