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到了决战阶段,成败之举在于能否精准。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的干部配备、产业发展、帮扶措施、民生服务“四个精准”,切实抓住了我区当前脱贫攻坚的要害,对于我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落实好这“四个精准”,扶贫工作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近期,通过对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张程乡李和村、好水乡张银村和陈靳乡清凉村的调研,我们感到这4个村的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了“四个精准”的要求,其做法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做 法
“领头雁”选得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是这4个村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4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共同特点是思路宽、头脑灵,治村有方,带领群众致富有办法,精准扶贫脱贫有招数。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都制订了村“十三五”扶贫攻坚计划,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劳务经济、村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村组织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都制订了开展“两学一做”,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村民诉求“月月清”、村干部和党员帮扶贫困户等计划和制度。4位村支部书记都有自己的产业,都是致富带头人:好水乡张银村支部书记马文刚经营苗木164亩,带动76户贫困户种植苗木400多亩;养殖基础母牛50头,带动16户贫困户。张程乡李和村支部书记马怀祥帶动5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他个人每年向外销售肉牛20多头;为拓宽增收渠道,马怀祥还种植了8亩黄芪、10亩党参,为村民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沙塘镇张树村支书马世忠自家养牛存栏16头,2015年帮扶8户贫困户已脱贫致富,2016年又帮扶5户贫困户,户均养牛4头。
致富带头人的扶贫任务压得准。致富带头人热心结对帮扶贫困户是这4个村的又一特色。据调研统计,除4位村支书外,还有近20位致富带头人活跃在精准扶贫攻坚“主战场”,发挥着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如张树村的5位致富带头人与80多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实施帮扶。李和村的6个致富带头人帮扶2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承诺帮扶至贫困户脱贫为止。张银村3位致富带头人帮扶56户贫困户发展马铃薯、玉米、苗木种植和基础母牛养殖以及劳务经济等致富产业。清凉村通过开展引导致富带头人“动”起来,把贫困户“带”起来活动,结对帮扶46户贫困户,使他们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准。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隆德县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开始创建、联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把农户包括贫困户纳入其中。据统计,这4个村目前共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建立了7个家庭农场,共带动农户380多户,占常住农户的46%,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61%。张树村的腾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养殖户103户,带动全村养牛户达184户,其中贫困户46户养牛138头,户均养牛3头;先期进入腾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一些农户采取几家联合的办法,建起了5个家庭农场。李和村是纯回民村,具有养牛传统,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6家,吸纳会员30多家。清凉村的清凉山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吸纳9户贫困户入社。
帮扶机制创新得准。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具体实践中,4个村都因村制宜地探索创新了一些帮扶机制。一是创建“村企联建”帮扶机制。张树村回乡青年党员张建龙筹资兴建了占地22亩的腾龙牧业养殖园区,园区内共有养殖圈棚8栋,可容纳500头牛,他个人养牛300多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小组+农户”的运营模式,开展“村企联建”党群共富活动,吸纳的103户社员人均每年纯收入达5万元。二是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帮带脱贫挂钩机制。李和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凝聚作用,以村党支部为“龙头”,把村上的6家各类专业合作社“统”起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加大对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并引导他们与贫困户挂钩,帮带贫困户发展经济。三是创建“带头人+合作社+产业+农户”帮扶发展机制。清凉村充分发挥本村特有的清凉寺、清凉水库等地理优势,2016年,他们采取现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29户农户(建档立卡户9户)入股,并扩大产业经营范围,规划建设农家餐厅一座、鱼池4亩、窑洞30栋等,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体验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四是创建“托养托管寄养”帮扶机制。张树村和李和村的主导产业是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重点针对一些没有地方建设圈棚、无劳动力饲养,但又有养牛愿望的贫困户,采取“托养托管寄养”的方式,由养殖园区或养殖大户养殖经营。张树村有14户贫困户、李和村有20户贫困户采取这种办法实现脱贫致富。
“1+N”帮扶模式定得准。开展市、县、乡机关干部帮扶贫困户“直通车”活动,有效推进“领导挂点、部门联村、干部帮户”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机关干部实行一对一帮扶,并明确了帮扶责任,直至贫困户脱贫为止。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深入村组,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责任书,指导和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积极协调贷款扶持、技术扶持等事宜,目前4个村已实现了具体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对接起来,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对接起来,产业与贫困户对接起来,基本做到了产业到户、责任到人、政策到位、措施落地。
成效与启示
通过抓党建促精准扶贫脱贫的探索实践,4个村都找到了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有效结合点,精准脱贫的效果初步得到显现。张树村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养牛圈棚128座,新增养牛户50多户,全村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量达2800多头,年出栏量650多头;全村常住户2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已脱贫销号69户。李和村常住户211户,现有暖棚牛舍273座,其中新建养牛圈棚120座,补栏基础母牛515头,肉牛存栏550头;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已脱贫销号42户。张银村常住户188户,马铃薯、玉米、苗木种植和养牛及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脱贫销号55户。清凉村常住户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016年全部脱贫销号;主导产业为苗木种植、劳务输出、林下种养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其中林下种养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扶贫产业,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脱贫步入“快车道”。总结这4个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有这样几点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要解决好“谁领头扶”的问题。隆德县张树村、张银村、李和村和清凉村之所以抓党建促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搞得好,就是4位村党支部书记眼界宽、思路活、办法多,并能够把自己的致富经验复制到贫困户,用现成的“致富经”指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践证明,选准一个村级组织带头人,就是在村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就能率领村“两委”班子很快闯出一片新天地,并能形成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所以换届中选人很关键,重要的是要真正走群众路线,相信并依靠群众,和群众商量,把选人的权力交给群众,真正把那些党性原则强、热心群众工作、有致富带动能力、群众信服的优秀党员选出来。对在本村确实选不出来的,可以采取打破行政村界限,跨村选人,也可选派县乡机关优秀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担任或兼任。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这也符合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基本规律。
要解决好“主要靠谁扶”的问题。在扶贫攻坚战中,除各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外,还有一支队伍的作用更为突出,那就是土生土长起来的致富能人。隆德县这4个村率先致富的能人,通过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纳一些农户(贫困户)入社或加入农场,辐射带动一批农户(贫困户)搞同一产业发展,成为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实践证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不能光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唱“独角戏”,要把致富能人群体的潜力挖掘出来,能量发挥出来,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组织措施,给致富能人和专业合作社法人交任务、压担子,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把贫困户纳入到率先致富群体的致富项目中,辐射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复杂,因此,扶贫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扶持。隆德县这4个村在“怎么扶”上做得就比较好。张树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小组+贫困户”“牛托养托管”“两个带头人+贫困党员+贫困户”等方式开展帮扶;李和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农场+贫困户”“牛托管代养+分红”等方式对貧困户进行帮扶;清凉村采取以土地入股林下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调研证明,这些扶贫方式受到贫困户欢迎,经济效果也比较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要解决好“用什么产业扶”的问题。精准扶贫脱贫,选准产业是重点。隆德县这4个村,其中张树村和李和村的村民有多年的养牛传统,积累了许多养牛技术和经验,他们从村情实际出发,确定养殖基础母牛和肉牛为扶贫主导产业,其他产业为辅的精准扶贫脱贫路子;张银村和清凉村的村民有种植苗木、马铃薯、玉米以及养鸡、养羊等传统,他们从实际出发,确定苗木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鸡羊养殖为主导扶贫产业,基础母牛养殖为辅的精准扶贫脱贫路子。实践证明,精准扶贫脱贫,只有找准扶贫产业,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有保障,才有希望,扶贫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产业发展要精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找准产业定位,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扶贫产业。
要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调研发现,解决好村干部尤其是村级组织带头人怎样开展扶贫工作非常重要。村“两委”换届后,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市、县(区)应对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安排,既要突出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农村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教育培训,也要突出廉政建设的教育培训。要根据村干部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总结确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村干部“怎么干”的实际本领。
(执笔人:袁红起)
责任编辑:章 立
做 法
“领头雁”选得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是这4个村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4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共同特点是思路宽、头脑灵,治村有方,带领群众致富有办法,精准扶贫脱贫有招数。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都制订了村“十三五”扶贫攻坚计划,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劳务经济、村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村组织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都制订了开展“两学一做”,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村民诉求“月月清”、村干部和党员帮扶贫困户等计划和制度。4位村支部书记都有自己的产业,都是致富带头人:好水乡张银村支部书记马文刚经营苗木164亩,带动76户贫困户种植苗木400多亩;养殖基础母牛50头,带动16户贫困户。张程乡李和村支部书记马怀祥帶动5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他个人每年向外销售肉牛20多头;为拓宽增收渠道,马怀祥还种植了8亩黄芪、10亩党参,为村民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子。沙塘镇张树村支书马世忠自家养牛存栏16头,2015年帮扶8户贫困户已脱贫致富,2016年又帮扶5户贫困户,户均养牛4头。
致富带头人的扶贫任务压得准。致富带头人热心结对帮扶贫困户是这4个村的又一特色。据调研统计,除4位村支书外,还有近20位致富带头人活跃在精准扶贫攻坚“主战场”,发挥着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如张树村的5位致富带头人与80多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实施帮扶。李和村的6个致富带头人帮扶2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承诺帮扶至贫困户脱贫为止。张银村3位致富带头人帮扶56户贫困户发展马铃薯、玉米、苗木种植和基础母牛养殖以及劳务经济等致富产业。清凉村通过开展引导致富带头人“动”起来,把贫困户“带”起来活动,结对帮扶46户贫困户,使他们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准。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隆德县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开始创建、联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把农户包括贫困户纳入其中。据统计,这4个村目前共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建立了7个家庭农场,共带动农户380多户,占常住农户的46%,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61%。张树村的腾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养殖户103户,带动全村养牛户达184户,其中贫困户46户养牛138头,户均养牛3头;先期进入腾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一些农户采取几家联合的办法,建起了5个家庭农场。李和村是纯回民村,具有养牛传统,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6家,吸纳会员30多家。清凉村的清凉山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吸纳9户贫困户入社。
帮扶机制创新得准。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具体实践中,4个村都因村制宜地探索创新了一些帮扶机制。一是创建“村企联建”帮扶机制。张树村回乡青年党员张建龙筹资兴建了占地22亩的腾龙牧业养殖园区,园区内共有养殖圈棚8栋,可容纳500头牛,他个人养牛300多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小组+农户”的运营模式,开展“村企联建”党群共富活动,吸纳的103户社员人均每年纯收入达5万元。二是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帮带脱贫挂钩机制。李和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凝聚作用,以村党支部为“龙头”,把村上的6家各类专业合作社“统”起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加大对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并引导他们与贫困户挂钩,帮带贫困户发展经济。三是创建“带头人+合作社+产业+农户”帮扶发展机制。清凉村充分发挥本村特有的清凉寺、清凉水库等地理优势,2016年,他们采取现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29户农户(建档立卡户9户)入股,并扩大产业经营范围,规划建设农家餐厅一座、鱼池4亩、窑洞30栋等,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体验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四是创建“托养托管寄养”帮扶机制。张树村和李和村的主导产业是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重点针对一些没有地方建设圈棚、无劳动力饲养,但又有养牛愿望的贫困户,采取“托养托管寄养”的方式,由养殖园区或养殖大户养殖经营。张树村有14户贫困户、李和村有20户贫困户采取这种办法实现脱贫致富。
“1+N”帮扶模式定得准。开展市、县、乡机关干部帮扶贫困户“直通车”活动,有效推进“领导挂点、部门联村、干部帮户”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机关干部实行一对一帮扶,并明确了帮扶责任,直至贫困户脱贫为止。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深入村组,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责任书,指导和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积极协调贷款扶持、技术扶持等事宜,目前4个村已实现了具体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对接起来,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对接起来,产业与贫困户对接起来,基本做到了产业到户、责任到人、政策到位、措施落地。
成效与启示
通过抓党建促精准扶贫脱贫的探索实践,4个村都找到了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有效结合点,精准脱贫的效果初步得到显现。张树村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养牛圈棚128座,新增养牛户50多户,全村基础母牛和肉牛养殖量达2800多头,年出栏量650多头;全村常住户2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已脱贫销号69户。李和村常住户211户,现有暖棚牛舍273座,其中新建养牛圈棚120座,补栏基础母牛515头,肉牛存栏550头;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已脱贫销号42户。张银村常住户188户,马铃薯、玉米、苗木种植和养牛及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脱贫销号55户。清凉村常住户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016年全部脱贫销号;主导产业为苗木种植、劳务输出、林下种养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其中林下种养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扶贫产业,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脱贫步入“快车道”。总结这4个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有这样几点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要解决好“谁领头扶”的问题。隆德县张树村、张银村、李和村和清凉村之所以抓党建促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搞得好,就是4位村党支部书记眼界宽、思路活、办法多,并能够把自己的致富经验复制到贫困户,用现成的“致富经”指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践证明,选准一个村级组织带头人,就是在村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就能率领村“两委”班子很快闯出一片新天地,并能形成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所以换届中选人很关键,重要的是要真正走群众路线,相信并依靠群众,和群众商量,把选人的权力交给群众,真正把那些党性原则强、热心群众工作、有致富带动能力、群众信服的优秀党员选出来。对在本村确实选不出来的,可以采取打破行政村界限,跨村选人,也可选派县乡机关优秀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担任或兼任。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这也符合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基本规律。
要解决好“主要靠谁扶”的问题。在扶贫攻坚战中,除各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外,还有一支队伍的作用更为突出,那就是土生土长起来的致富能人。隆德县这4个村率先致富的能人,通过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纳一些农户(贫困户)入社或加入农场,辐射带动一批农户(贫困户)搞同一产业发展,成为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实践证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不能光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唱“独角戏”,要把致富能人群体的潜力挖掘出来,能量发挥出来,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组织措施,给致富能人和专业合作社法人交任务、压担子,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把贫困户纳入到率先致富群体的致富项目中,辐射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复杂,因此,扶贫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扶持。隆德县这4个村在“怎么扶”上做得就比较好。张树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小组+贫困户”“牛托养托管”“两个带头人+贫困党员+贫困户”等方式开展帮扶;李和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农场+贫困户”“牛托管代养+分红”等方式对貧困户进行帮扶;清凉村采取以土地入股林下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调研证明,这些扶贫方式受到贫困户欢迎,经济效果也比较好,值得借鉴和推广。
要解决好“用什么产业扶”的问题。精准扶贫脱贫,选准产业是重点。隆德县这4个村,其中张树村和李和村的村民有多年的养牛传统,积累了许多养牛技术和经验,他们从村情实际出发,确定养殖基础母牛和肉牛为扶贫主导产业,其他产业为辅的精准扶贫脱贫路子;张银村和清凉村的村民有种植苗木、马铃薯、玉米以及养鸡、养羊等传统,他们从实际出发,确定苗木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鸡羊养殖为主导扶贫产业,基础母牛养殖为辅的精准扶贫脱贫路子。实践证明,精准扶贫脱贫,只有找准扶贫产业,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有保障,才有希望,扶贫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产业发展要精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找准产业定位,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扶贫产业。
要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调研发现,解决好村干部尤其是村级组织带头人怎样开展扶贫工作非常重要。村“两委”换届后,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市、县(区)应对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安排,既要突出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农村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教育培训,也要突出廉政建设的教育培训。要根据村干部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总结确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村干部“怎么干”的实际本领。
(执笔人:袁红起)
责任编辑:章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