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的含义有:评论、批判;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指出所认为的缺点错误;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等。教师批评学生,就是要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四章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教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负责任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教师把批评当做法宝,学生一犯错,就拿出老师的威严,立刻厉声厉色地批评他、指责他、教训他。其实,学生犯错有大小,教师不要动辄就拿出批评的武器。批评只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辅助手段。如果教师滥用批评的权利,就是在随意践踏学生的自尊。
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自尊心尤为强烈,有时特别的敏感。教师如果批评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敌对心理,从而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进而讨厌这门课,产生厌学心理。我就差点造成一次这样的恶果。
2012年我接了新班级,新班级里有个刘同学,在刚开学时,上课非常认真,经常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而且活泼可爱,他是我最早认识的少数几个学生之一。可前不久,他变了,上课不再积极发言,也看不见他的笑脸了。甚至有一次他犯了个小错误,我批评他时,他居然大发脾气,把书扔到地上。当时,我忍了下来,没有和他计较。课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和他谈心,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有一次练习后,我在班上通报整体成绩时,不点名地批评了两个做得不好的同学。虽然未点名,但周围的同学都知道其中一个是他,他感觉很没面子。后来在那次课堂上,我因为他在我未允许的情况下看翻译书而批评他,他有点不服气,认为自己看的又不是坏书,老师不必小题大做,所以就爆发了。
究其根本,是我批评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是我挫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我不当场批评那两个学生,而是课后找他们谈心;如果我在课堂上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善意地提醒一下,就不会挫伤一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了。
因此,身为一个教师,我们不应该滥用自己手中批评的权利,批评要有艺术。批评的目的不是责备学生,不是借机宣泄老师的不满,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训斥、责备,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学生,那样会使他觉得颜面尽失,从而伤害他的自尊。即使学生实在不好好听讲,在课堂上批评也要委婉点,或者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再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就不会造成师生间的误会。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适时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化压力为动力。这样,他就不会记恨老师,不会产生厌学心理。相反,他会感激你,在学习你这门课时更加认真、努力。
经过与这个同学的交流,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对他进行了疏导、安慰,并对他进行了教育和鼓励,他也为扔书的事向我道了歉。这样,师生之间终于冰释前嫌。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又看到了他那活泼可爱的笑脸和高高举起的手。
教师批评学生要看学生的承受能力,要区别对待,批评不能过度。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家里都非常娇惯,吃不得半点委屈,所以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老师就不能当众批评,否则,学生不能接受,会想不开,甚至做极端的事情,如离家出走等。另外,还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在班级起不到警示其他同学的作用。所以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有艺术性,不能滥用权利,否则,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伤害他们,而且会引火烧身,伤害到自己。有的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他,轻者对老师有敌意,重者会报复老师,甚至用极端的方式伤害老师。这样的例子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点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地爱学生,包容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随意扩大学生的错误,将小事化大。但这并不是说,对学生不敢批评了,不要批评了。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善于批评,注意批评的时机和场合,掌握好分寸,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如果师生间发生误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尽早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做自我批评,这样不仅不会丢了老师的面子,反而会让学生更加信赖你,敬重你。只要我们和学生以心换心,和学生像朋友样相处,师生关系一定会非常和谐,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
我那8岁的女儿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妈妈,你知道世界上谁的肚子最大吗?”我想了一会儿没想出来,就实话实说:“我不知道啊。”女儿很得意地说:“是宰相啊,宰相肚里能撑船嘛。哈哈哈……”我想我们需要的正是宰相那样的胸怀。
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自尊心尤为强烈,有时特别的敏感。教师如果批评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敌对心理,从而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进而讨厌这门课,产生厌学心理。我就差点造成一次这样的恶果。
2012年我接了新班级,新班级里有个刘同学,在刚开学时,上课非常认真,经常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而且活泼可爱,他是我最早认识的少数几个学生之一。可前不久,他变了,上课不再积极发言,也看不见他的笑脸了。甚至有一次他犯了个小错误,我批评他时,他居然大发脾气,把书扔到地上。当时,我忍了下来,没有和他计较。课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和他谈心,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有一次练习后,我在班上通报整体成绩时,不点名地批评了两个做得不好的同学。虽然未点名,但周围的同学都知道其中一个是他,他感觉很没面子。后来在那次课堂上,我因为他在我未允许的情况下看翻译书而批评他,他有点不服气,认为自己看的又不是坏书,老师不必小题大做,所以就爆发了。
究其根本,是我批评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是我挫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我不当场批评那两个学生,而是课后找他们谈心;如果我在课堂上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善意地提醒一下,就不会挫伤一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了。
因此,身为一个教师,我们不应该滥用自己手中批评的权利,批评要有艺术。批评的目的不是责备学生,不是借机宣泄老师的不满,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训斥、责备,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学生,那样会使他觉得颜面尽失,从而伤害他的自尊。即使学生实在不好好听讲,在课堂上批评也要委婉点,或者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再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就不会造成师生间的误会。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适时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化压力为动力。这样,他就不会记恨老师,不会产生厌学心理。相反,他会感激你,在学习你这门课时更加认真、努力。
经过与这个同学的交流,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对他进行了疏导、安慰,并对他进行了教育和鼓励,他也为扔书的事向我道了歉。这样,师生之间终于冰释前嫌。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我又看到了他那活泼可爱的笑脸和高高举起的手。
教师批评学生要看学生的承受能力,要区别对待,批评不能过度。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家里都非常娇惯,吃不得半点委屈,所以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老师就不能当众批评,否则,学生不能接受,会想不开,甚至做极端的事情,如离家出走等。另外,还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在班级起不到警示其他同学的作用。所以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有艺术性,不能滥用权利,否则,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伤害他们,而且会引火烧身,伤害到自己。有的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他,轻者对老师有敌意,重者会报复老师,甚至用极端的方式伤害老师。这样的例子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点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真诚地爱学生,包容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随意扩大学生的错误,将小事化大。但这并不是说,对学生不敢批评了,不要批评了。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善于批评,注意批评的时机和场合,掌握好分寸,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如果师生间发生误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尽早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做自我批评,这样不仅不会丢了老师的面子,反而会让学生更加信赖你,敬重你。只要我们和学生以心换心,和学生像朋友样相处,师生关系一定会非常和谐,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
我那8岁的女儿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妈妈,你知道世界上谁的肚子最大吗?”我想了一会儿没想出来,就实话实说:“我不知道啊。”女儿很得意地说:“是宰相啊,宰相肚里能撑船嘛。哈哈哈……”我想我们需要的正是宰相那样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