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又最基本的任务是就是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就是培养和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难看出,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德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
一、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依存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表明,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由于德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全面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应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习目的“明”则动力足,非智力因素“强”则自觉性强。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德育品质和德育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实际效果。多年来,就学校教育而言,往往是就德育抓德育,这种方式实质上容易空对空,无实效。实践证明,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施行的过程中,只有把德育教育工作同提高教学水平等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才会获得应有的效果。否则,德育教育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之魂。
3、德育教育只有紧紧把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等途径,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真正认识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才能发挥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效益,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包容
1、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德育教育不可少,这是基础教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和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合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基本指向。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和知识的注入,忽视德育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过重课业负担之下,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性格自私、狭隘,并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自主精神等问题。
3、 德育教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也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从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入手,针对其特点和实际,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他人、尊敬长辈、团结同学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健康的心理素养等基本品质;到高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
三、落实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方法
1、需要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导向。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升学率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于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努力,而主要取决于高一级学校对招生的需求,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用目标管理校正和规划办学思路,且细致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加特长的原则有机地体现到升学考试之中,利用升学指挥棒把学校导向到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之上,把学生引向全面发展,要发挥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 需要科学的督导评估保驾护航,建立起有效可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衡量教育质量应以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状况和水平为标准,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并且有意识地增加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大“两全”权重,不加据“片追”。其次,要宏观督政,要变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为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的护航机制和激励机制。
3、需要微观督学。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应作为评估学校的准绳,要具体考察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如何、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否实现,而不是把德育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应该把德育放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衡量其办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督导评估在推动教育观念转变、素质教育落实过程中的导向、制约、调节和激励作用。
总之,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教育的自然规律和基本属性。应突出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地位,才能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平坝中学)
一、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依存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表明,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由于德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全面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应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习目的“明”则动力足,非智力因素“强”则自觉性强。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德育品质和德育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实际效果。多年来,就学校教育而言,往往是就德育抓德育,这种方式实质上容易空对空,无实效。实践证明,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施行的过程中,只有把德育教育工作同提高教学水平等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才会获得应有的效果。否则,德育教育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之魂。
3、德育教育只有紧紧把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等途径,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真正认识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才能发挥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效益,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包容
1、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德育教育不可少,这是基础教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和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合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基本指向。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和知识的注入,忽视德育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过重课业负担之下,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性格自私、狭隘,并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自主精神等问题。
3、 德育教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也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从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入手,针对其特点和实际,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他人、尊敬长辈、团结同学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健康的心理素养等基本品质;到高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
三、落实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方法
1、需要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导向。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升学率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于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努力,而主要取决于高一级学校对招生的需求,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用目标管理校正和规划办学思路,且细致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加特长的原则有机地体现到升学考试之中,利用升学指挥棒把学校导向到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之上,把学生引向全面发展,要发挥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 需要科学的督导评估保驾护航,建立起有效可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衡量教育质量应以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状况和水平为标准,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并且有意识地增加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大“两全”权重,不加据“片追”。其次,要宏观督政,要变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为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的护航机制和激励机制。
3、需要微观督学。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应作为评估学校的准绳,要具体考察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如何、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否实现,而不是把德育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应该把德育放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衡量其办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督导评估在推动教育观念转变、素质教育落实过程中的导向、制约、调节和激励作用。
总之,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教育的自然规律和基本属性。应突出德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地位,才能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使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平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