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努力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的至关因素便是“兴趣”。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益,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十分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组织教学重“激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 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聆听这样一个关于时钟的儿歌:“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这一教学目标,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教具作用,直观教学有“童趣”
  
  针对小学生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 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纸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 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 而且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童趣盎然。
  
  三、实践操作,学生学习有“乐趣”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 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四、巧妙设问,激发学习探求欲望
  
  “疑者,进也。”巧妙地设问求疑,将伴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营造激发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氛围。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 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4×3 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5×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练习手段多样化,消除学生心理疲劳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进行单一而重复的活动,就会产生心理疲劳,其兴趣也就削,课堂效益显得不高。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心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火车“对对碰”、抢夺“智慧门”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跑得快,看谁“锦囊妙计”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总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我们的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637800四川省蓬安县清溪小学)
其他文献
所谓调控艺术,就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节控制,即通过整体的控制、信息的筛滤、情感的合度以及节奏的调节,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有度、协调和谐、意趣昂然的生动格局。    一、整体控制    整体控制,是指对课堂教学整体上的构思与设计。整体控制是否全面、合理,虽然难以划定绝对界限与尺寸,但是,仍有标准可循,我们可用以下三项指标进行评估:  1、结构合理度  这是指课堂结构形式对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的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好计算机教学是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其学科特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学呢?我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认
期刊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的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不知道预习;课后,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复习;拿到一篇文章,不知主动阅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始学语文,到初、高中乃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总有为数不少的人语文素质不高,写不出一手好字,讲不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语
期刊
【摘要】当前,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冷淡和抵触等不合作反应,这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所导致;客观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体制所导致。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不仅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逆反心理 逆反行为 心理健康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认识到,对事物感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是一种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
期刊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理解很肤浅,这就需要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把读和想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学习要求。  怎样有效地把读和想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该从学习方式、加强阅读、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把握。    
期刊
有人把老师分四种类型:智慧爱心型、爱心操劳型、操劳良心型、良心应付型。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验: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下面,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教师的体会,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开学三步曲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自我介绍。就是给每个同学一分钟
期刊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目前在阅读教学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学生阅读活动本质的认识,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值得研究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表明,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尊重、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和唤起学生阅读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根据生成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
期刊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语文学科的内容联系拓宽了、增强了、沟通了。然而,有些语文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失度”、“失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要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    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了“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