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有水吗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我准备了西瓜、橘子、西红柿、黄瓜、水蜜桃、树叶等物品,在大班开展了一个“什么东西有水”的科学活动,让幼儿分组探究这些物品里是否有水。活动小结时,一个小组的幼儿报告说“树叶里没有水”。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微微笑了笑,没有对此作任何引导。事后,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教师当场怎么不回应呢?怎么可以让幼儿获得错误的知识呢?听了大家的议论,我也比较困惑。虽说幼儿关于“树叶没有水”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但“树叶有水”这一知识也确实不是幼儿能够轻易理解的,老师好像也很难向幼儿解释清楚。
  您遇到过类似困惑吗?如果是您,您会如何回应和引导呢?
  
  读者观点
  
  怎样的引导有意义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个别幼儿说出正确答案时,教师会很快提醒全体幼儿重复并记住这个答案;当个别幼儿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便会以“谁来纠正”“谁来帮帮他”“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方式暗示幼儿迅速寻找正确答案。
  其实,不管幼儿能否说出正确答案,教师都应作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应当追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的”或“你们是怎样发现的”,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幼儿的表述,对幼儿的认知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于怎么解决树叶里有没有水的问题,幼儿也许会想出很多办法来:看看、闻闻、摸摸、查查书上是怎么讲的……教师可从幼儿想出来的这些办法中了解到幼儿建构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有些幼儿虽然结论正确,但推理过程不一定正确;有些幼儿虽然结论错误,但推理过程也许有其合理之处。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幼儿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最后,幼儿也许会认识到凭借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手摸等直接验证的方式并不能判断树叶里有没有水。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建议幼儿做一些小实验,以证实“树叶里有水”的事实,从而认识到当无法用直接感知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可借助一定的工具来探索。
  (江苏盐城 孙琴干)
  材料精挑细选 问题巧妙应答
  一、材料提供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材料揭示有关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建构起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该案例在材料提供方面存在着问题:第一,不是所有材料都能让幼儿感受到水分的存在;第二,呈现过程缺乏递进性。
  1.围绕目标选择材料
  教师应当围绕目标,并根据幼儿认知特点,精心准备操作材料。在本案例中,如果教师提供的是新鲜、多肉质树叶,结果会完全不同。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材料提供上应该有易有难,有难度的材料正好可以作为延伸活动的引子供幼儿继续探究。但是,就本案例而言,教师是想让幼儿获得这些材料都有水分的经验,因此有必要提供较为直观的材料。即使教师提供的是水分比较充足的树叶,对幼儿来说观察难度也不低。如果教师试图让幼儿专门探究树叶中水分含量的问题,则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类型与新鲜度的树叶。
  2.选择呈现材料的时机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材料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呈现材料,以真正发挥材料的作用,促进幼儿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该案例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同时呈现了富含水分与鲜有水分的材料。如果教师能由易到难地呈现材料,先探究水果与蔬菜中是否含有水分,再提问:“树叶中也会像水果和蔬菜那样含有水分吗?”相信幼儿的观察效果会大不相同。即使幼儿仍认为“树叶没有水”,教师也不必过于担心,可将这一问题作为下次活动的探究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不顾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而将所谓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幼儿。
  二、应对幼儿问题的策略
  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我认为教师需要巧妙应答,以促进幼儿认真思考,而不是直接否定或刻意回避。
  1.共同讨论
  教师可将幼儿提出的问题简单加工后交由全体幼儿回答,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共同讨论,还能帮助那些有疑问的幼儿梳理思路、认真反思。例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其他小组的答案是什么?你们也和这组一样认为树叶没有水分吗?你们究竟是怎么看出它有水分(或没水分)的呢?
  2.延迟研讨
  很多时候,仅仅依靠一次活动就想让幼儿获得某个较复杂问题的科学经验,显然是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因此,教师不要惧怕幼儿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要借此了解幼儿认知上的误区,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本案例中,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如“你们为什么说树叶没有水分”。其次,教师要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不要直接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如,“大家一起来想办法研究研究树叶里到底有没有水分,怎么研究呢?下次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想,只要教师不急功近利,始终将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人,坦然“接球”并巧妙“抛球”,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江苏南京 吴 岚)
  怎样才是有效的回应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时间有限,有时幼儿虽然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并不代表完成了探究任务,获得了正确的知识。所以,在案例中,幼儿得出“树叶没有水”的结论很正常。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支持、引导幼儿不断观察、实验,在反复的实践思考中获取信息、建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当时情形下教师没有必要立刻“纠正或讲解”,而如何“顺应”“尊重”“支持”“引导”才是教师有效回应的重点。
  那么该如何回应呢?树叶里的水不像水果、蔬菜那样容易被发现,加之受到实验工具、观察方法、操作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难以很快地发现客观事实。因此,我建议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以支持、引导幼儿发现“看不见的水”。
  我们也曾在科学区开展过类似实验,方法是:选择几盆植物,用透明塑料薄膜把整个枝叶密封起来,组织幼儿连续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发现刚开始薄膜里面是干的,过了几天渐渐变得“雾濛濛”了。此时,教师和幼儿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如“袋子里怎么是湿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树叶里的水藏在哪儿了(可借助放大镜)”,等等。孩子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交流后,一定会有更多发现,并逐步积累新的经验,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川成都 王 飏)
  允许幼儿出错
  当幼儿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幼儿,而要把幼儿的错误认识看作是了解他们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线索。首先,教师要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重视和接纳幼儿的观点或想法,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其次,教师要鼓励幼儿说出探索的过程,从而了解其错误产生背后的原因,如是不是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够科学,预设不够周全,追问过多,等等。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探究“树叶是否有水”创造机会,作好准备。如,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长在树上的树叶或刚掉下的树叶是绿色的、柔软的?而掉在地上几天后的树叶会变得枯黄、容易碎?”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最后,教师可利用视频《树叶的秘密》揭示树叶生长的过程,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帮助幼儿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浙江海宁 沈琴燕)
  进一步,别有天地
  经验告诉我,在这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可能都会认可“树叶里没水”的结论,因为树叶(不是落叶)中的水分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的。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
   首先,我会追问别的小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以了解幼儿对“树叶里有没有水”这个问题的认知情况。
  其次,如果准备的树叶能够满足实验的需要,就让幼儿现场验证。即将容易捣出水分的树叶放在一张餐巾纸上,然后用小积木将其捣碎,孩子们会很清晰地看到餐巾纸变潮湿了,上面沾有很多绿绿的汁水。
  再次,如果教师自己也把握不准,则可以将这一问题作为延伸活动的探究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树叶里到底有没有水连老师也不太清楚,不过老师愿意和你们一起来收集树叶,研究这个问题。”
  (江苏南京 董爱红)
  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
  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幼儿的操作结果,更应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以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幼儿报告说“树叶里没有水”时,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引导:(1)允许幼儿出错。例如,“是吗?你们是怎么发现的?请带上你们的树叶,做给大家看看。”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自己出错的原因。(2)了解不同的探究结果。例如,“哦?树叶里真的没有水吗?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发现?谁愿意把探究结果做给大家看?”用事实告诉幼儿正确的结论。(3)启发幼儿迁移经验。例如,“西瓜、橘子……里面有水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幼儿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用“刀切”“手剥”“牙咬”“榨汁”等方法。同时,幼儿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问父母”“查书籍”“看电视”“上网搜索”等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江苏南京 夏 方)
  
  三言两语
  
  在引导幼儿开展相关的科学活动前,教师要亲自探究和体验操作一番,以准确把握活动的难点和关键点,预计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为他们的探究作好环境、材料和指导方面的准备。如果该教师进行了预操作,就会发现“树叶有水”这一知识点的难度,就会估计到幼儿的探究结果,也就会在预设时多考虑几种方案,以备活动中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当然,在活动中,教师还应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适时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江苏扬中 黄晓梅)
  利用“树叶有水吗”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讨论,请每位幼儿发表观点,陈述理由,并用合适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必在意幼儿的观点是否正确、验证的方法是否合理,只需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事实真相。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并最终解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江苏南京 蒋锡云)
其他文献
在组织开展小班社会性活动“甜甜、的话”时,为了让幼儿真切感受不好听的话可能对交往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学说“甜甜的话”。我故意用夸张的语气和语调模仿了一些孩子们平常可能会说的不太好听的话。例如,“把你的玩具给我玩”“我要看你的书”“你让开,我要玩了”“你不要坐在我旁边”……“不料我一说完,灿灿、宇宇、涛涛等几个孩子马上一边哄笑一边模仿起来。我一听,感觉不妙,马上改变策略,创设了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幼儿
我是1997年从上海南林幼儿师范学校调到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工作的。1998年上海就开始了第二期课程改革,可以说我到教研室的十年是和整个上海幼教课改风雨同行的。我把这十年对我教研工作的影响以及我的最大感受总结成这样两句话:一是教研需要大爱,二是教研需要大智慧。    一、教研需要大爱    教研员的爱和教师的爱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体会到教研员的爱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爱孩子,构建科学的
随着整合课程的实施,我们逐渐体会到整合课程所倡导的“解读幼儿”绝不仅仅是指跟随幼儿,更重要的是指推动幼儿的学习,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    以“特别的我”〔1〕主题活动中的一个生成活动“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大,郭智的眼睛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整合课程中教师思考和成长的足迹  在“特别的我”主题中,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对自己的五官兴趣渐浓一天,在“如何爱护眼睛”的
学前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薄弱环节    据新华网消息:“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日前,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办的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表示,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李天顺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他说,国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
记者从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9年起,省财政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以奖代补、民办或农村幼儿园升等奖励、低收费规范幼儿园(班)经费补助、幼儿园教师培训等。  浙江省政府提出,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办好公办幼儿园,新增加的公共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倾斜;对收费不足以维持运转的规范幼儿园要进行适当补助,
那天,在音乐活动中两个孩子为争谁当领唱吵了起来,所有孩子跟着起哄,活动室里乱成一团。我连说带哄。好不容易把事情平息下去。  活动结束后我正坐着休息,园长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刚刚在活动中为当领唱吵得最凶的林林。孩子怯怯地跟在园长后面,却又狡黠地探出身来偷看我。我不晓得发生了什么,赶紧站起来和园长打招呼。  园长和蔼地朝我微笑,说:“小夏,我有点事情想问你。林林说,刚才音乐活动时你骂他了,是吗?”我的脑
摘 要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安全问题往往隐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教学要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生活经验,在对话情境中认识安全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学会应对安全问题;在榜样情境中剖析判断其正确做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进安全生活智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主题;情境创设;道德判断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
秋天,孩子们在散步时非常关注菊花,他们发现菊花有不同的色彩、花瓣、形态。于是,我们抓住这一兴趣点,及时生成了活动“美丽的菊花”。   目标:   1.感受菊花不同的色彩、形态,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2.学习用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菊花。   3.养成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表演的能力。   准备:   1.幼儿日常观察周围事物在秋天的变   化。   2.各种各样的菊花若干盆,粉笔一支,音乐磁带《
新学期又开始了,小班来了几个插班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几个插班生大多非常焦虑,表现为哭闹不止。面对他们声泪俱下的样子,我着实心疼。于是想尽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带他们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送一些小玩具给他们玩。可是效果有限。  一天早上来园时,昕怡手里紧紧抓住一只毛绒小熊,赖在妈妈怀里怎么也不肯下来,还拉开嗓门大哭起来。我想把她从她妈妈怀里接过来,但听怡的手像八爪鱼一样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
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引起幼教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幼儿园除了游戏活动以外,教学也是一类基本的活动,只要存在教学,就一定会涉及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也是因为人们已经感悟到幼儿园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了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产出”和“产能”  人们常用伊索寓言中“鹅生金蛋”的故事说明“产出”与“产能”失衡的道理:一个农夫得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使农夫变得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