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中提琴《a小调奏鸣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trac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维也纳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在继承与发扬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旋律亲切、质朴、优美又带些忧郁感伤的色调。本文通过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演奏风格的剖析,进一步深入阐述这首奏鸣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力,让演奏者有更深沉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舒伯特;中提琴;创作背景;演奏风格;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85-02
  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歌曲之王”,实际上舒伯特除了艺术歌曲之外,还在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等器乐领域里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舒伯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境虽贫寒但却有一个很好的音乐环境,自幼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1808年考入维也纳皇家礼拜堂少年唱诗班,在教会附设学校里接触到管弦乐队的实践及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1812年随萨里耶里学习作曲,开始写作钢琴和弦乐作品,181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1814年创作了歌剧《F大调弥撒》《魔鬼的欢乐宫》等,从这以后开启了舒伯特创作之路,在之后的舒伯特的创作中,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大的提高。《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后期的经典之作,他原本是为吉他演奏家舒斯特创作的一首吉他大提琴奏鸣曲,后来被中提琴使用,流传至今。
  一、创作背景
  阿佩乔尼实际上是一种乐器, 一种用弓子演奏的六弦琴, 大小与大提琴一样, 而形状及定弦如吉他 E-A-d-g-b-e ,有24个品,故也叫“ 吉他大提琴” , 具有独特的音色。它是维也纳吉他制造大师斯托费尔于1823年设计制造的。舒伯特对此乐器十分感兴趣,在1824年为此乐器创作这首3个乐章的奏鸣曲,即如今我们听到的《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此曲完成于1824年11月,当时他已疾病缠身,健康状况堪忧,情绪也相当低沉,这首曲子寄托了作者太多的情感,那种忧郁感伤的色调正是作者内心的诉说。舒伯特的这一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而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名曲。后来逐渐改编为大提琴、钢琴、中提琴等版本。由于舒伯特是为阿佩乔尼所写,此乐器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演奏起來十分困难,因此在乐器的演奏上,无疑增加了许多技术难度(如音乐宽广、音程的大跳等),再加上他又融合了一些维也纳民间音乐,即抒情性与浪漫主义气质的结合,因而要求演奏者要自由地、熟练地掌握一些高把位演奏的技巧,同时保持手指的柔韧性和弹性, 在情感把握上也要更加细腻与妥帖。可见,演奏一首好的作品需要注意到每一个方方面面。
  二、《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
  乐曲以“Allegro moderato中速的快板”为全曲定下了一个速度基调,在注重情感表现的同时不要忽视乐曲整体和宏观的速度要求。乐曲刚开始,由钢琴引入带入氛围,舒缓中透露着忧郁,随后中提琴进入在a小调中忧郁地倾诉着,唱出了乐曲的主题。当人们还沉溺于感伤中时充满活力的第二主题出现了,调性转为明亮的C大调。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在节奏、速度等方面形成对比,为乐曲的发展、进行做铺垫。随后钢琴优美的主旋律代替了中提琴的旋律,中提琴用拨弦交相辉映,一问一答让音乐融合得更加紧密。不久伴随着中提琴旋律的再次出现把整个乐章逐渐推向了高潮,渐弱渐强的运用更加自如,把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更加流畅。结尾部,整个乐章在中提琴与钢琴一问一答的叹息声中依依不舍地结束,明确的调性回归与强有力的终止和弦为全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舒伯特a小调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全曲整体在结构上并没有做新的改进,在乐曲内部却有一些新的变化:
  呈示部(1-74小节)
  1-30小节为主部主题,采用9+21的非方整性的结构,以不加修饰的柱式和弦从a小调倾泻而出。
  开头的主旋律这四小节贯穿全区,揭示出了核心思想,奠定了全区的感情基调,忧伤与抒情并重,深深抓住了听众的内心。这一主题由上行的音型构成,二度、三度的调性布局为了体现色彩的效果,在古典和声中极少用到。这样的布局使音乐显得柔和、暗淡。二度关系的调性布局往往能带动音乐的发展。连音线的运用将音乐表达得更加连贯流畅,情感的表现更加细腻。并不复杂多变的节奏型,主要以二分、四分音符为主,节奏舒缓,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八分音符上方的圆点,用顿弓表现出轻微的叹息,深化了忧郁的色调。高音声部流畅自如地进行,而伴奏织体却是分解和弦,加深了乐曲的厚度,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渐强渐弱的运用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到22小节时节奏突然加快加上渐强的运用使乐曲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伴奏为后半拍进,为独奏留有余地。9小节的连接部,出现了一些变化音,推动了乐曲的发展。41-67为副部主题,采用13+13的方整性结构,调性转为C大调,速度回到原速,基调转为明亮的色调,与主部主题在调性色彩上形成明与暗的鲜明对比。十六分音形增多,速度提高,表现出向前发展进行的走向,再加上回旋音、装饰音的运用,旋律更加富于流动性。伴奏织体仍为分解和弦式的,结束部出现了一些变化音,但最后仍结束在C大调上,给以完满终止。
  展开部(75-125小节)
  展开部的第一段由钢琴演奏主旋律,而中提琴为右手拨奏分解和弦的琶音作为伴奏,两种乐器之间好像一问一答,在倾诉内心的情感。钢琴的主旋律轮廓,这其实是乐章前面的旋律织体进行转变,在此处调性进行了一次改变,改为温暖的F大调。在第二段落的开始,它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它采用副部主题的材料进行模进、扩展与发展等,情感的表达上也极为相似。在往后,舒伯特使用它特有的表现手法,旋律声部改为长音进行,伴奏织体为简单的分解和弦式的,低音声部则采用副部主题的材料,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延续到116小节,调性也发生了变化,转为E大调,其实就是等同于a小调属和弦,这一强烈地指示着即将回到主调a小调,为再现部的出现做一个铺垫,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现部(126-188小节)
  再现部大致上与呈示部大致相同,速度回到了原速,调性上回到a小调。和声仍为简单的柱式和弦,采用很规整的结构创作手法,严谨细腻。只有个别地方的改变:第132小节中提琴改以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取代了呈示部第17小节的单音。之后又增加了3小节的补充,调性改变,为连接部的出现做了一个铺垫,也为乐曲的继续发展进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尾声(188-205小节)
  尾声从188小节开始,主部主题的短暂再现,调性巧妙地回归到主调性a小调,速度渐慢使乐曲逐渐结束,给人以结束感。最后两个和弦以强结束,正好与开头形成对比,一弱一强,增加了乐曲的律动感。
  三、在中提琴中的表现方法
  演奏一首好的乐曲,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提琴的演奏不同于小提琴,小提琴可以更容易发出声音,弓子放在琴弦上震动便可轻松发出声音,声音柔美嘹亮;同时也不同于大提琴那种低沉浑厚的声音,它对声音的把握有其很较高的要求。首先我们要了解旋律的发展走向,把握主音及和声。左、右手充分放松,弓子沉在琴弦上,让琴弦充分振动发出饱满的声音来表现悠长的旋律,表达整体忧郁感伤的色调。连音线的运用,让音乐间更加连贯,使音乐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顿弓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表达,同时也增加了艺术效果和魅力。揉弦与渐强、渐弱的情感表现相结合让音乐表现更加细腻,情感的抒发更加流畅自如,深刻表现了作者的忧郁与感伤。在演奏中,对于其复杂节奏型、音型的把握上(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大跳音程等),要慢练,仔细把握每一个音准、节奏,换把要快速,使之不留痕迹,达到协调与统一。对乐曲情感的表达上,我们只有深入剖析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才能将情感把握得更加恰到好处。音乐中的每一个方面就像是机器的一个零部件,只有把每一个零部件质量做好,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机器的有序进行。
  结 语
  舒伯特运用丰富的和声,赋予此作品以深刻的内涵,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散发着高雅的美感。舒伯特用最短小的形式抒发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旋律简单朴素。这首奏鸣曲完全地展现了这样的风格,有时像老人诉说着内心的往事,低沉温婉,有时又激情表现情绪的转变。随着不协和和弦的和变化音的突然出现,造成音色的細微变化细腻变化,透露出作曲家心中单纯、敏感的性质,深刻地呼唤起演奏者听众的内心共鸣。3他用音乐绘出了生命经历,用独特的艺术个性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成为后来西方音乐中一个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牛 姜.浅谈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J].科教文汇,2011(19).
  [3]江 慧.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J].音乐天地,2007(03).
  [4]李金菁,张瑞蓉.浅谈舒伯特即兴曲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2(02).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
期刊
[摘 要]  门德尔松(Mendelssohn,Felix,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家,他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为“德国浪漫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有力地推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最闻名于世的,也就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0)写于1838年到1844年之间,1845年3月13日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首次公演,
期刊
[摘 要]  琴歌,作为琴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到高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从音乐与诗词本体和琴歌传承问题着手,以唐朝琴歌《别董大》为例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本人在现阶段对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所学所悟。  [关键词] 琴歌;《别董大》;傅雪漪;王苏芬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06-03  琴歌,抚琴而歌,是一种由古
期刊
[摘要]今年4月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受邀赴台参加“2017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周”活动,“追梦红楼”首次到台湾演出,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演绎民族经典。首演惊艳台北城市舞台,并在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隆重上演。笔者见证并记录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追梦红楼”;台湾首演;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82-02
期刊
[摘 要]  声乐教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声乐教师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学习者的努力和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关键词] 声乐;教学;愉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29-03  在音乐艺术的各类表演形式中,歌唱(声乐)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最受广大群众喜爱,最为
期刊
[摘 要]  游戏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体现。它不仅蕴含着教育的动因,同时也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因而游戏与儿童早期的教育及其身心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游戏作为儿童早期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最核心的人际互动,构成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善,师幼互动关系逐渐形成,但是在师幼互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期刊
[摘 要]  王世光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中,对歌剧、交响曲等重要音乐体裁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成果。本文结合先生的从艺之路和重要作品,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简要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 王世光;长江之歌;歌剧;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01-03  一、艺术之路  每当人们听到或见到长江
期刊
[摘要]影视剧作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自身的主题音乐,通常来说主题音乐只有一首,其实际使用价值对整部剧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当代影视剧作中主题音乐的价值研究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音乐事业和影视剧作品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当代影视剧作;主题音乐;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139-02  [收稿日期]2
期刊
[摘 要]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我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在会议大厅外弹奏钢琴的视频传遍网络。人们在传看视频中更多地讨论一件事,就是这架钢琴以不准的调律,凸陷不平的琴键,将普京带入尴尬境地。然而,在普京尴尬的同时,我们应该静心反思,究竟谁更尴尬?反思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我们的国民素质教育,都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国民素质教育的道路依然漫长。  [关键词] 一带一路;普京;弹琴;尴尬;素质教
期刊
[摘 要]  从王志信新编民歌《孟姜女》和《昭君出塞》入手,具体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作曲处理来引出王志信新编民歌中对于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给人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 王志信;新编民歌;人物;情感;孟姜女;昭君出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131-02  由于地域文化、气候差异等不同,我国也因此产生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