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新课开始时,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绚丽多彩的想象内容,对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目标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时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麽,如何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课堂更高效呢?
1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例如在初二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的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矩形玻璃,只带卷皮尺去,请问你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呢?这就引出了下一课的矩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课后学生跃跃欲试,寻求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找到了解决悬念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悬念也可设在课头,作为引入问题。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如果我们创设以下的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秤杆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有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2 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在于把人吸引住,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心理状态,而矛盾是激发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如在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波澜迭起的教学,形成了创新思维的问题意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又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2×3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援有理数的乘法。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教学时创设“矛盾”情境,有利于引发探索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率,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到矛盾根源,并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终生难忘。
3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实物、挂图、放录音、投影等方法,尤其是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主动地思考。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先介绍一个学生的母亲自豪地夸奖自己的孩子活学活用的故事来激发情感——原来是该生家中柜中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学生仅仅找一块带有边缘的碎块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然后把问题逐步展开:学生发现将此转化为数学问题是确定圆的问题,通过复习确定直线的办法(直线的性质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类比探究“几点”确定圆。于是在故事中提到的碎镜块的边缘上取一点A,作圆经过它很容易,只在以A点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该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显然达不到复制镜子的目的。同样在碎镜块边缘上取两点呢?取三点呢?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愉快地完成知目标,同时,学生在了解知识产生背景(实践产生理论知识,发展理论知识;生活需要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最后通过给一个残损的机械零件——轮子做复制件的作业(有余力的同学可通过测量计算其半径长),达到了技能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教学时,结合问题教学可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ABC剪下三个内角拼,并用直尺检验,检验∠α+∠β+∠γ为一平角。垂线教学时,结合所给出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折纸、三角尺(直角)检验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既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又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相一致。新编义务教材中初中数学几何的前半部分扩大了公理化体系,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弱化论证,也出于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考虑。
4 创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数学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及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为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问题设计教学时,要合理把握问题的“梯度”。“小跨度”符合渐进分化原理,但成功后的欣喜感不强。“大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设计不当可能成为思维的障碍。关键在于把握“适度”。这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运用心理学理论加以分析,在设计问题时具有准确的预见性。即创设的问题教学情境既要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又要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再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增强思维成功的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享受由此带来的喜悦并用成功的喜悦激励其继续思考,再成功再思考。所以创设喜悦情境,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如: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2|=3这道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3|=3,|-3|=3,∴3与-3的绝对值都是3。②∵|a|=3, ∴a=3或a=-3,即绝对值是3的数是3或-3。③|b-1|=3,把b-1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b-1=3或b-1=-3.同理,对于方程|X-2|=3,同样有:X-2=3或X-2=-3,由X-2=3,得X=5。由X-2=-3得X=-1,不妨将X=5或X=-1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5或X=-1是原方程的解。
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均表明,从学生的情境状态着手,创设“悬念”、“矛盾”、“趣味”和“喜悦”的问题教学情境,其作用是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旺盛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毅力因而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和教学效果。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设计时,既要从情意状况着手,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对激发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会更明显,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1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例如在初二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的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矩形玻璃,只带卷皮尺去,请问你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呢?这就引出了下一课的矩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课后学生跃跃欲试,寻求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找到了解决悬念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悬念也可设在课头,作为引入问题。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如果我们创设以下的情境:拿根杆秤称物体,秤杆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有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2 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在于把人吸引住,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心理状态,而矛盾是激发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如在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波澜迭起的教学,形成了创新思维的问题意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又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2+2+2=2×3,2×3就是3个2相加,接着提出问题:2×(-3)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即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之后,教师开始讲援有理数的乘法。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教学时创设“矛盾”情境,有利于引发探索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率,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到矛盾根源,并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终生难忘。
3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实物、挂图、放录音、投影等方法,尤其是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主动地思考。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先介绍一个学生的母亲自豪地夸奖自己的孩子活学活用的故事来激发情感——原来是该生家中柜中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学生仅仅找一块带有边缘的碎块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然后把问题逐步展开:学生发现将此转化为数学问题是确定圆的问题,通过复习确定直线的办法(直线的性质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类比探究“几点”确定圆。于是在故事中提到的碎镜块的边缘上取一点A,作圆经过它很容易,只在以A点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该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圆有无数多个,显然达不到复制镜子的目的。同样在碎镜块边缘上取两点呢?取三点呢?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愉快地完成知目标,同时,学生在了解知识产生背景(实践产生理论知识,发展理论知识;生活需要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最后通过给一个残损的机械零件——轮子做复制件的作业(有余力的同学可通过测量计算其半径长),达到了技能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教学时,结合问题教学可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ABC剪下三个内角拼,并用直尺检验,检验∠α+∠β+∠γ为一平角。垂线教学时,结合所给出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折纸、三角尺(直角)检验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既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又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相一致。新编义务教材中初中数学几何的前半部分扩大了公理化体系,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弱化论证,也出于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考虑。
4 创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数学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及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为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问题设计教学时,要合理把握问题的“梯度”。“小跨度”符合渐进分化原理,但成功后的欣喜感不强。“大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设计不当可能成为思维的障碍。关键在于把握“适度”。这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运用心理学理论加以分析,在设计问题时具有准确的预见性。即创设的问题教学情境既要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又要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再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增强思维成功的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享受由此带来的喜悦并用成功的喜悦激励其继续思考,再成功再思考。所以创设喜悦情境,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如: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2|=3这道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3|=3,|-3|=3,∴3与-3的绝对值都是3。②∵|a|=3, ∴a=3或a=-3,即绝对值是3的数是3或-3。③|b-1|=3,把b-1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b-1=3或b-1=-3.同理,对于方程|X-2|=3,同样有:X-2=3或X-2=-3,由X-2=3,得X=5。由X-2=-3得X=-1,不妨将X=5或X=-1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5或X=-1是原方程的解。
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均表明,从学生的情境状态着手,创设“悬念”、“矛盾”、“趣味”和“喜悦”的问题教学情境,其作用是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旺盛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毅力因而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和教学效果。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设计时,既要从情意状况着手,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对激发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会更明显,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