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之殇:路在何方?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侵袭之后,2009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标志着这份创办了16年之久、发行量曾达10多万份的报纸走到了终点。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该报创刊于1993年5月5日,前身为《中华新闻信息报》,上世纪90年代末改为现名。初期为周三刊,后改为周二刊,曾一度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对于《中华新闻报》的停刊,表面因为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年检,但按规定尚有一段运行时间,不过其主办单位并没有等到限期,提前主动申请停办清算,停办的原因是:“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分析说:“长期以来,《中华新闻报》一直在记协的机关报、专业报和大众报三个定位之间来回摇摆,很难做到平衡。专业报定位一定要非常明确,定位摇摆的后果就是失去所有的读者。”②
  其实,这张报纸在上世纪90 年代和新世纪开头几年是以中国记协的机关报身份出现,注重对全国新闻媒体的信息交流和新闻业务研究服务,是务正业的,在新闻界也逐步建立了威信。《河北日报》著名评论员储瑞耕对此谈道:“可是大概三四年前改为‘社会化’了,社会新闻占几个版,政经新闻占几个版,时评、历史、文化什么都想掺和,这就搞歪了。业务不集中,不权威,全国新闻界不买账。你的社会新闻,难道弄得过人家党报和晚报、都市报吗?其结果只能是‘爹不疼娘不爱’,越来越走下坡路了。”③
  然而,从《中华新闻报》的停刊事件中,我们也看出了新闻主管部门对推进报业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报刊改革”的口号已经吹响了6年时间之久。今天的中央级行业报纸公然倒闭无疑折射出相关主管部门对推进“报刊改革”真正迈出了实质性进展的一步,为我国行业报顺应市场需求继而大胆创新发展带来切实信心。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本来生存空间就十分有限的行业报,在加快深入改革步伐中定将迎来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为此,行业报究竟该如何在市场化激烈竞争中寻得新的生机与发展?《中华新闻报》的停刊不得不让我们明白:
  一、在内容方面,要以“深度分析”见长,提高报纸质量,专注、专业、引领行业发展,时刻寻找新的突破
  事实上,自2000年互联网风靡全球之后,行业报乃至整个纸质媒体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均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新闻时效性”上。所以行业报在保留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要彻底转变传统办报观念,紧跟市场变化,时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家行业媒体,明确自身办报宗旨,准确定位受众群是最为首要的任务。通常要先根据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以及报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确定且细分读者。读者群既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泛。如果读者群过于狭窄,发行量就会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广告收入及影响力。据了解,《中华新闻报》作为新闻业务和学术类报纸,正是因为读者面狭窄,发行量成了瓶颈,使得广告经营收入捉襟见肘。继而经营收入的削减甚至丧失,定会影响到赖以支撑前行的财力。相反,如果受众定位过于宽泛,必然会影响报纸的专业性定位,从而无形降低行业报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时代要求行业报应在报道内容上狠下功夫,紧抓报道质量,注重深度分析及调查性新闻报道。随着第四媒体的超过时效性优势对纸质媒体冲击加剧,尤其是周二、周四行业报,不得不放弃短讯、消息报道,更多的转向对某一行业事件的深度剖析及调查报道路线。譬如,在2008年9月份《现代物流报》上刊发了一篇《专家会诊环境税》,不仅得到了业内认可与关注,更是引起社会广大环保人士争相讨论。这是一篇从选题、策划、采访、编辑整理总共花费近两周时间写出的关于政策调查方面的访谈性综合新闻专题。然而,新闻由头仅为“燕赵环保网”上的一则短讯:“关于国家五部委正在起草《环境税》实施预案”。此文刊发后不久便得到各大门户及环保网站纷纷转载,多位环保研究专家及环保爱好者致电报社回馈意见。澳门月刊特别改题为《专家会诊“环境税” 坚持污染者“埋单”原则》全文转载。人民网在时隔3个月后(2009年1月4日),再次发现此稿予以传播。
  可见,行业报加强深度报道尤为重要。相对都市、晚报类纸媒,它将成为行业报未来十年仍能生存发展下来的最大优势所在。
  当然,既然是行业报还应不忘立足于行业本身,及时报道行业内的重大新闻事件,做到不漏报,从专业角度全面深刻地分析评价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报纸最终是要为读者服务的”,因此在注重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报纸的可读性、贴近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好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毫无争议,《中华新闻报》曾经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新闻专业报纸,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停刊才让那么多人感到遗憾。
  二、在发行方面,要积极探索“自办发行”,自主提高报纸发行数量及行业知名度
  “报纸作为唯一低于成本价出售的商品”,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的总和。尤其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行收入越来越成为报社收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依然采用计划经济下的发行方式,必然会增加报社支出,减少报社在其他方面的投入,直接阻碍报社向前创新发展。
  而接下来谈到的“自办发行”这一新兴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报社的运营成本,还将更加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市场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邮局发行的时效性上,在这里就不作过多阐述。
  所谓自办发行,笔者的定义是:报社自身或附属机构在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上,为考虑降低发行费率、提高时效性而多渠道、多方式组建的一种相对科学、有针对覆盖面的新型发行模式。
  它是落实中央“改革党报发行体制”精神的一部分。自从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起,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自办发行模式如星火燎原之势,几乎全部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城市党报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报纸,纷纷加入“自发”的行列,报纸的发行总量有了很大的增长。据统计,“目前祖国大陆共出版报纸1943种,报纸的年总印数达到442.92亿份,报纸的日发行量已突破1亿份大关,成为全世界报纸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④
  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行业报自办发行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参考党报发行改革思路,找到切实适合自己的发行模式。毕竟行业报的受众范围相对有限,易统计。只要做到有效投放,不仅可以增加报纸发行量,甚至可以通过自办发行实现盈利。如《人民铁道报》1991年开始自办发行,运用铁道线渠道优势发行报纸,2008年发行量达16.8万份,仅仅依靠发行就能实现赢利,甚至还利用自身铁路渠道承接其他报纸的发行业务。⑤
  另外,行业报作为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报纸,相对于都市报、综合性报纸其市场竞争压力略显小一些,但生存压力却远远大于都市报、综合性报纸。因此,一旦在报纸质量赢得读者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提高发行价格,以增加报社的收入,从而确保报纸的稳步向前发展。这也是行业报的一个特有发行优势。但提高发行价格,一定要切忌“妄自菲薄”、“急于求功”,否则会直接导致发行量出现锐减,影响报社整体发展。
  三、在经营方面,要以现代企业的要求为目标模式,改革内部陈旧管理机制,力求创新,大胆探索经营运行新模式
  首先,利用专刊、专版创收,必须加强报社的统一管理,应注重报社整体效益。
  新世纪以来,很多行业报均采取过或正在采取“以设立专刊的形式”实现盈利,让专刊承担报社的一部分经营任务。时下这已成为行业报业内最习以为常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非未尝不可,但报社一定要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协调,注重报社的整体效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报纸的经营水平,否则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酿造出一份“四不像”报纸。
  《中华新闻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负面例证。在报纸倒闭之前,《中华新闻报》共有民生、时政、经济、社会、法制等12个专刊。但这些专刊内容与报纸原本的定位毫不搭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这些专刊由个人或者相关企业公司承包,每年向报社交纳一定数额的费用即可,报社还给每个承包专刊的个人或者公司发一个记者证和三个工作证。另外,专刊的工作人员由承包的个人或者企业自己聘用。
  上述这种做法使得各个专刊各自为战,形不成整体效益,不仅与报纸的定位不一致,而且浪费各方面的资源,直接导致报纸整体竞争力普遍下降。
  其次,行业报要加强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专业人才创造财富的良好机制。在报纸的竞争优势中,能够决定报纸兴衰成败的关键优势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的人力资源及其有效管理。所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以适当的发展方式激励他们使其价值得以提升,从而使报纸的整体价值获得综合性的飞跃。没有人才,其他资源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人才的优势才是具有竞争力的、持续的、根本的优势”。可以说,人事制度改革是报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在探索经营运行新模式上,行业报可借助“自办发行”队伍,建立一个发行覆盖范围内的新闻业务合作网络。另外,为紧随时代发展要求,未来策划专题、组织品牌活动定将成为行业报实现新闻内容与经营业务双赢的根本发展方向。
  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市场经济下报纸以新闻盈利的一大特性”。当然,这里的“新闻”并非指失去本真的“软文”,而是在坚持自身报道定位,满足新闻特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盈利,可谓未来十年内传媒经济学中最为理想的状态。譬如:
  《经济观察报》在2006年倾力打造的品牌活动——“华商名人堂系列巡演”,通过结集全国各区域、各行业领袖、精英全国巡回演讲最终实现了整体创收。
  总之,对于行业报来说,在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进程中既会迎来机遇又会面临挑战。行业报改革必须和本身的行业特性结合起来,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力求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中华新闻报〉倒闭始末》,作者田国垒
  ②③《16年,〈中华新闻报〉的荣耀与悲哀》,作者苑二刚,来源:《中国报业》,2009年10月
  ④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世界中文协会第42届年会》开幕式的致词,2009年10月16日 重庆
  ⑤《走什么样的道路——行业报五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作者:陈国权,来源:《中国记者》
  (作者系现代物流报社副主任记者)
其他文献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陕西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在2010年1月13日召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启动会上,陕西省人民政府袁纯清省长在讲话中再次指出,我们经常讲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明显,是全国的科教大省,但宣传得不够,没有被认知和普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制约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我们要善于总结和传播陕西的科技创新成
期刊
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中国新闻事业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新闻界系统学习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建设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发生巨变,使得俄罗斯的新闻业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的学者开始从俄罗斯媒体私有化、媒体寡头化等诸多角度对转型期的俄罗斯传媒业进行关注,但是对俄罗斯现代新闻理论作整体梳理,并对中
期刊
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造成8死5重伤的惨剧。4月2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终审裁定凶犯郑民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月28日,正义的枪声响起,郑民生被依法执行枪决。从案发到枪决,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起典型的突发事件由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社会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轰动效应。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期刊
贤良同志去年发表在《陕西日报》的论文《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我曾阅读过,很受启发,收益甚多。最近又浏览了他以此话题为主线的新闻专著《舆论引导艺术》,由于同在一条战线工作,又多年同唱“同一首歌”,因而读起来感同身受,认同感、钦佩感油然而生。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实践和新闻领导工作之感悟、心得和经验的总结,也是新闻界广大同仁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新闻改革收获的结晶。是一部颇具实用价值的力作,对
期刊
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西安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为西安日报社高级记者、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马蛟龙学术新著《直面现实说新闻》举行了座谈研讨。有二十多位新闻学者、专家参加了座谈。西安日报社社长郝小奇主持了会议,陕西省记协主席尹维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讲话。会议发言踊跃,气氛和谐热烈。  马蛟龙的新闻学术著作《直面现实说新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全书约40万字。分“献给管理者”、“
期刊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起的全国省市党报(包括《河南日报》)世博稿件合作平台日前在上海正式启动。世博会期间,合作媒体将通过该平台开展稿件交换、联合报道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该平台的稿件将通过各地党报(集团)所辖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进一步互动延伸,从而凝聚党报合力,共同为全国读者奉献有声有色的世博报道。党报这样合作,还是一种尝试。《大河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子报,在创新思维方面和集团一脉相
期刊
一、 关于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是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的。他们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通过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期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
期刊
一、问题提出与背景   1.概念界定  本文采用维基百科中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来展开研究,“弱势群体(英文: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称弱势社群,指的是社会中的弱者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无权、无势、无人脉关系、无投票权的人,在社会被卷标化及歧视的社群,例如被称为性工作者、失业和下岗工人、上访民众、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更新人士、残障伤残儿、同性
期刊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老前辈和中青年记者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省记协、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的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作品座谈会。  我们举办这次作品座谈会,目的有三:一是营造一种氛围,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老新闻工作者的氛围;二是打造一个平台,就是业界资深人士和领导干部,讨论、交流、探讨新闻规律的平台;三是传递一个信息,即向全省新闻界发出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新闻素养的呼
期刊
蛟龙是我大学时的同学,看到他写的书能产生这样的社会影响,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  书好,序言好。两篇序言都对这本书作了很高、很中肯的评价。该谈的话,序言全都谈了。没有多少新话可说,就谈几点读后的感想。  一、个性突出特色鲜明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敢讲真话,敢把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撕开来,让人们看到其中的丑恶。作者哪来这样的勇气和胆识?尹维祖同志在序言里讲的4点:敢讲真话的求实精神;针砭时弊的战斗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