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德育”为视角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在学校生活中却不时发生学生自杀或侵害他人的事件,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反映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或成年人,在认识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上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也折射出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忽视。重视和倡导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他们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他们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从生命德育的视角探讨与解读学校的生命教育,反思我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的阐释
  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这一物质存在虽然与动物所共有,但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礎,脱离了此,就没有人的存在,而只能是异化为想象中的“上帝”和“神灵”。人首先是个肉身,这是最基本的。但人又不只是肉身,因为他有思想,他的生命还体现在意义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能够有意识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生命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这样的精神既包括着真理,又包含着激情、直觉、意志、信念,是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但人的“精神”并不是自发地从人的肉体生命中产生出来的,它之所以对人的肉体生命具有某种超越,是因为它是在人的社会性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作为自然与文化、个体与族类的矛盾关系的交叉而出现的。精神生命的出现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换言之,生命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即自然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和嵌套、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人的完满的生命。
  二、生命德育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应是生命完整性的教育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但长期以来,我们社会也会对为了某种“高尚”的精神而轻易放弃生命者,高唱赞歌。其实,生命都不存在了,谈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生命教育应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这也是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消极层面上是不会自杀,也不会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二)道德教育是生命灵动性的教育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人作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在创造中完善自身生命的未特性化的“缺陷”,这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因此,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青少年,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其次,还青少年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让每個学生的心灵更为自由。第三,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
  (三)道德教育是生命个性的教育
  教育要以个性的认可为前体。个体既是人,又是个人。前者说明,作为一个关系中的存在,人具有社会性;后者说明,作为他自身,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不能把特体的独特性与集体性对立起来,只谈集体性,而不谈个人的独特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人的关系存在,而张扬单子式的独特个性。集体不仅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为人的个性提供着生长的土壤,任何人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开了集体,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但这种集体应该是一种“真实的集体”,即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每个个体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目的和价值,从所在关系中创造自己,按自己的愿望对所属关系做出自我选择,进行自我构建。
  三、我国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压制人的道德发展,不能真正地培养道德。因此,在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人学空场”。主要表现在:在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道德教育目标上,无视个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德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把道德教育知识化、学科化,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德育价值。
  四、我国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
  (一)生命的道德教育是“有我”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首先是关注个人的道德教育,脱离了个人谈集体、社会,必然是虚假的、抽象的,不是“人”的社会。我们的道德教育失误就在于不承认“我”的价值,把“自我”当作道德“恶”的根源,加以消灭,所以,导致道德教育教人说假话,而不是内心的真实表达。其实,为“己”不是不道德的,“损人利己”才是不道德的;“私”不是不道德的,“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才是不道德的。
  (二)生命的道德教育是主体的道德教育
  道德的特性在于自由,道德的成长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超越,因此,生命的道德教育不仅注重提高生命善的价值,而且注重以自由的方式,以道德生命的舒展方式来实施道德教育。这就是主体道德教育的真谛所在。
  (三)生命的道德教育是情感的道德教育
  道德知识要由“外”转向“内”,必须融入道德情感,才会成为人的道德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道德坚持情为关键,融入了情感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践行,最终发展成为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准。
  (四)生命道德教育是生活的道德教育
  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生活中进行。生活不仅在于它的意义,更在于它是生命的冲动,充满着生机活力。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个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道德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情感的生成和心灵的感应,感应只发生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景中,所以,个体道德生命的发展是生活和道德的结合点。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要求道德教育表现出生活的特性。
其他文献
【案例】  小昊,一位“与众不同”的男生。容易激动,自控能力非常差,经常欺负同学。他爱搞小发明,在他的书包里有很多小发明小创作。一节数学课上,他骄傲地向别的同学炫耀他自己制作的“望远镜”。他拿着左瞄瞄,右看看,看看室内,看看窗外,骄傲地感叹窗外的景物好漂亮啊!同学们想拿来看又顾忌着我,注意力严重被分散了。我当众严厉地责骂他,并要没收他的“望远镜”。怎料他一把抢过“望远镜”就地踩踏,说:“我就是踩烂
期刊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重要基础的二十一世纪,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因此,养成教育被推上了教育的新台阶,作为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则是养成教育开展实施的最佳阶段,幼儿在学前这一段时间里,是最佳印刻、模仿时期,孩子这时期的行为习惯就是一张白纸,教育者如何来涂鸦,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培养孩子良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听过“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观察过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的教师,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它们都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先独立预习再上台讲,相互提问、分析、评价,教师几乎在课堂上“销声匿迹”了。我足足听了近两年相类似的课,听到最多质疑的声音是:“学生自己看得懂書本吗?”“都让学生讲,能说得清楚吗?”“还要训练学生会听,会提问,会合作交流,一节课够吗?”。甚至有教师当场就表态:“不
期刊
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我们教师当前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无论高考方针如何改变,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依然是莘莘学子们最大的愿望。同时,如何让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学有所成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正所谓: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无外乎两大类: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如果能够拥有合理的学习方法,自然能够事倍功半、遥遥领先。而基础薄弱的学
期刊
元素的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年来都是学生感到最难学、最头痛的知识点之一。在上课当中我发现,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对课本所列的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写法,以及常用原子团(根)基本上是能够记下来的。如果可以翻阅课本,对于全部给定元素(根)的化合价,要求写出它们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学式;以及给定化学式中某个元素(根)的化合价,求出其它元素(根)的
期刊
一、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和正确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  (一)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心理学家陈会昌在《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一文中作了更为通俗地说明,“儿童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生物的人逐渐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
期刊
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将国民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在国民思考中的地位也只增不减,而关于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话题也是只多不少,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当中,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文言文在先秦的口语基础上形成,經过不断地发展,在清末逐渐出现了白话文,所以中国宝贵的历史材料几乎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因此,掌握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文能力的体现,同样也是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怕读文言文。首先我们距
期刊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从事小学英语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老师,犹记得刚走进班级时学生对这一新学科的惊讶、羡慕的表情;犹记得走在路上听到背后的窃窃私语声:“这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我们今天都上英语课了。”;犹记得学生上课时充满好奇的大眼睛……在边实践边摸索的道路上风雨兼程,笑过,恼过,气过,欣慰过。回顾自己十五年来的教学工作,有一点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到寓情于教,寓情于学,
期刊
终身教育自产生以来对世界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所倡导的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的思想,加强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可和重视,也为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从教28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从最初慢慢地摸索到现也积累了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更深刻体会到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那就是“会认知、会做事、会共同生活、会生存”,从幼儿就要开始“四个支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