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童心之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同学们在课外和课内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连续背四首,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2.谁愿意背一首有关夏天或池塘或荷花的诗?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3600多首诗,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想想他是谁?(白居易)今天由他为我们带路,看看他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出示挂图)你们觉得这儿怎么样?(很美)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诗——《池上》。
  4.想想《池上》应该怎样去读?(很美地读)
  5.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6.读诗题。(你觉得荷花池塘里怎么样?应该怎样去读?)
  
  二、图文结合,自学感知
  
  1.自由初读
  请大家结合课后生字注音,将这首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1)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很动情。谁愿意站起来放声读给大家听?
  (2)读得真不错,诗中的“撑”、“艇”、“萍”是后鼻音,同学们读得很准。
  (3)指导书写:撑、艇。
  (4)提示易读错的字、词,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古诗。
  3.指导看图
  (1)书中为这首古诗配了一幅插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可以看黑板挂图,也可以看书中插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得美一点儿。
  (2)为书中插图起个题目。
  4.图、诗结合
  多美的图画呀!这就是诗中所描绘的图景。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把我们带到荷花池所看到的美景。
  
  三、小组合作,质疑解惑
  
  1.这首简短的诗我们已读5遍了,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它的意思。能不能将自己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来考考你的同伴呢?
  2.请各学习小组先进行讨论,共同设计问题,每组至少4个。注意:问题要问得清晰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你问的是什么。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能难倒别人。当然,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学生可能问一些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可做相应的点拨。比如,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学生可能回答:
  “不解”写出了小娃的纯真、质朴。“偷”写出了小娃的稚气可爱。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做动作来理解“撑”,并结合《黄河的主人》一文中的竹篙来理解。
  解:懂得,明白,知道。
  
  四、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1.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作者初夏来到荷花池,看到的一幅幅美景,此时他是怎样的心情?
  2.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荷花池塘里,看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你能将你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3.同学们,请用放声吟诵的方式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五、放飞想象,化诗为文
  
  1.这首诗仅20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美妙画面,感悟诗歌中纯真、美好的童趣。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下面就请同学们放飞想象,将这首诗变成一篇美文,把诗中的景物描写得更加细致一些,把心中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一些。
  2.美文交流。
  
  六、创设情景,强化背诵、理解
  
  师生扮演角色,将古诗中的字、词、句意进行再一次的语言文字训练。
  1.现在我就是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儿聋,请你大点儿声。
  2.学生背。
  教师问:
  ①“池上”是哪里呀?
  ②“不解藏踪迹”是什么意思?
  ③“浮萍”是什么?
  ④一个小孩子,放着正事不做,为什么要去偷呀?
  (教师用这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言文字实践的积极性,将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结合起来了。)
  
  七、弹性练习,自我巩固
  
  1.选读白居易诗两首。
  2.将《池上》“化诗成画”。
  3.仿写绝句一首。(五言绝句)
  4.自己设计一项作业,并完成。
  (以上四项作业选其中两项完成)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当前习作现状,我们教师当务之急是要“为学生找到源头活水”,解决他们“没内容可写”的难题。“作文源于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丰富学生生活,并引导他们体验生活,刺激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吐”的习作欲望!    一、教师策划活动,丰满学生的生活,为学生习作准备“下锅的米”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学生的眼中,生活的河流波澜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断  师:你们认为皮埃尔是否有责任留下来呢?  生纷纷回答。(略)  师:是的,作为丈夫,他没有责任留下。他的责任是救妻子,是离开。作为一个游客,也没有任何法律或条文规定他有责任留下。但他选择了留下,这种责任不是谁硬性规定的。而是皮埃尔内心深处涌动的责任,是人对人的大爱,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对他的这种选择,你赞同吗?(学生点头)那我们让时间定格,回到那个瞬间,和皮埃尔
在执教《大江保卫战》一文后,学生被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染了,这不禁使我想到了5·12四川大地震。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 多渠道收集抗洪抢险事迹,出一期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l心,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收集有关资料,出一期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让孩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是我的向往,让孩子在我的语文课堂轻松地飞翔是我的追求,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是我的理想。让孩子在语文课堂这一乐园中享受语文是我的幸福!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努力着、探索着。    一、亲近学生,平等对话    人文性,它关注着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侧重于丰富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改善以下一些教师行为。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七色花》等童话故事后,我安排了一次“我与童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
“三八”节(周六)的一天中午,我在吃午饭的时候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他是我班数学课代表林子晶的爸爸。他说他对前几天女儿《每课一练》上的习题有点疑义,想和我交流一下。当时我感到很抱歉,才意识到在周四傍晚的一节数学讲评课上,我对学生的承诺失信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那是“三八”节前的一节数学讲评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与测量》中《每课一练》上的一道习题。题目如下:  1的对面是4: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然而,在学生表现欲都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凸现文本的价值呢?    一、模棱两可即收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提出了:“谈谈你对扬科悲惨命运的看法。”学生马上回答:“因为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穷人没有受到教育,所以只能受苦。”教师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学片段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沟通无极限》教学片段实录——  师:不管你选用怎样的办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一份真诚的心,要真正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这样你就能解开两人之间的小疙瘩。  师:我和班上的一个同学之间也有小疙瘩,今天老师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他进行沟通。好吗?  生:好。  (教师走到一个名叫鹏鹏的男孩身边)  师:我可以读你的日记吗?  (学生点头,教师朗读学生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可见,提出的问题巧妙,时机准确,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盲目提问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二、案例分析  一
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预先学习教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习,抑或说预学。教师对这种预学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当前的学案教学模式(其载体是学案)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展开教学,它较好地体现了“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一理念。管窥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学案运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加强,学案的内容设计缺乏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