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摘要】1942年7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出版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这件珍贵革命文物,为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着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该画报为16开,94页,用重磅木造纸印刷,封面、封底彩版套印,文字说明中英文对照,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于1942年7月7日出版(图一)。
  


  1941年3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开晋察冀军区干部大会,专门讨论创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画报《晋察冀画报》的具体事宜。会上,聂荣臻司令员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文化生活是一个革命军队所不可缺少的,军队要有战斗力就一定要有文化。”会议研究决定,尽快创办《晋察冀画报》,由朱良才和宣传部部长潘子力主抓。5月,朱良才召集军区摄影科科长、抗敌报社副主任沙飞,摄影记者罗光达、裴植、赵烈等同志开会,传达了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和军区的决定,宣布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并把军区印刷所交给由沙飞领导的筹备组直接管辖和使用。
  1942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和朱良才主任、潘子力部长在陈家院军区司令部召集沙飞、章文龙、赵启贤、唐炎等同志开会,具体研究了画报的编辑方针、任务、编辑计划及创刊号等问题。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罗光达为副主任,赵烈为政治指导员。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沙飞兼任编校股长,文学编辑是章文龙、赵启贤,美术编辑是唐炎,摄影记者有杨国治、白连生、张进学等[1]。经过画报社100多人的共同努力,1942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天,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装订出来,7月7日抗战纪念日,又完成了1000本画报的装订工作,为抗战五周年献上了厚礼。
  这期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栏目设置有“新闻摄影”、“美术”、“文艺”三大类。 “新闻摄影”栏目又细分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一千五百万人民在战斗中生活,在战斗中锻炼”、“团结、抗战、民主”、“生产进行曲”、“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活动”等。刊登的照片内容,包括八路军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的各种战况,如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插箭岭、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有几次著名的大战——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有边区子弟兵战斗生活,狼牙山五壮士、群众支前、青年参军、军民鱼水关系;有边区生产运动的进行曲和民主政权建设;有对敌寇暴行的控诉、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活动、八路军宽待俘虏及敌伪投诚;还有边区新民主主义艺术、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外宾对边区的访问,对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边区生活的怀念及聂荣臻将军营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贵镜头。封面照片《塞上风云》和封底照片《沙源铁骑》均采用五色套版精印。全本画报共发表新闻照片162幅,照片作者分别是沙飞、吴印咸、石少华、吕正操、李鸿年、胡秉堂等。
  除照片外,还发表了一些文学美术作品。其中有邓拓的纪实性长文《晋察冀的舵师聂荣臻——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其创造者的生平》(笔名萧斯),刘道生的战斗通讯《漠河滩的英雄》,周游、蔺柳杞的报告文学《冀中宋庄之战》、《客人》,田间、鲁藜、任清的诗《出击正太线战役纪事诗抄》、《同志的枪》、《我们是夜班》,丁克辛的墙头小说《出奔》,徐灵的木刻《日兵之家》,沃渣的木刻《八路军铁骑兵》,李劫夫的漫画《如此扫荡》等。
  这期画报还用英文发表了林迈可的《回忆白求恩》和班维廉的《在战后不要忘记农民!》两篇专为画报写的文章及他们对画报出版的祝词。
  


  值得一提的是,画报还刊登了聂荣臻司令员和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的题词。聂荣臻的题词是:“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图二)朱良才的题词是:“虽然我们物质条件受到极端的限制,但不愿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这些辉耀人类历史的斗争伟绩湮没下去,所以我们期望能藉此刊物记载真实于十一;但终究遗憾,由于物质条件之极其困难,而使这些辉耀人类历史的斗争,不能以十一呈献于全国全世界。”(图三)军区领导人的题词,实际上指明了创办《晋察冀画报》的目的、方针和伟大意义,体现了党对画报工作的指导思想。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用中英两种文字对摄影图片做了说明,最后的版权页和“征稿简约”也同样以中英两种文字出现,征稿启事内还特别点明“海外通讯”之新闻照片。这些迹象都表明,《晋察冀画报》从一开始就立足根据地,面向全世界。画报由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延安新华书店各地分店及全国各大书局经销。创刊号“发行范围广泛,不仅送至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大后方重庆,而且还委托国际友人及其它关系转发国外,晋察冀军政方面是部队发至连级,地方发至县级。”[2]画报传送的国家和地区有苏联、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暹罗等地。
  由《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编辑室”报告可知,这是一本半年刊,我们可以想象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出版这样的一本画报是多么的困难。正如《发刊献词》中所说:“我们需要把这些现实的运动,现实的生活,记录出来,反映出来,用以激发战斗意志,坚固胜利信心,尤其当此日寇对我中国正面发动新的军事攻势,与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加紧空前残酷的扫荡之际,出版这一刊物,是怎样迫切需要,怎样适当其时之作啊!”“是抗战的第五周年了,这是接近胜利的最后两年,也是斗争最激烈最艰苦的两年。这是要咬紧牙关坚持斗争的时期,也是要动员一切力量,积蓄一切力量,发挥一切力量的时期,所有抗日岗位上的战士们,拿出一切武器一切力量,准备作最后的决斗吧!”
  《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它的创办不仅在中国抗战文化战线是一件大事,而且对解放区新闻摄影和画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最早把摄影、美术、诗歌结合起来;二是画报社的编辑、记者最早由乡村到城市,用摄影、美术、诗歌向全国和全世界报道了八路军的抗战实况;三是以晋察冀画报社为中心,为我国培养、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摄影美术队伍和照相制版技术力量;四是最早为党和国家拍摄、积累和保存了一整套反映以晋察冀为首的华北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珍贵资料底片,为新中国的革命文化树立了新的风尚,留下了宝贵财富。
  ————————
  [1]蒋齐生等编:《中国摄影史(1937—1949)》,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2]顾棣、方伟:《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7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仿烧工艺;品种特点  【摘要】本文以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窑址和彭城盐店窑址为例,对其中发现的磁州窑仿烧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所反映的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仿烧工艺进行了分析,认为磁州窑的仿烧随时代发展而变换,仿烧品种及技法面向主流产品,既有改良与变通,又有发展与创造,其仿烧工艺的发展对满足大众需求、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及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工艺技术水平
期刊
【关键词】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  【摘要】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此次发掘对研究北京南部地区汉代窑址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南部,东邻南苑路,西邻京开高速公路,南邻南五环路,北邻南四环路。东北距南苑镇约2公里(图
期刊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 太子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 要】2009年,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一处面积大、遗物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对采集遗物对比分析,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与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该时期遗址在廊坊市辖区内发现很少,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
期刊
[关键词]北京;清官;旧藏玉器;类比分析  [摘要]清官旧藏玉器中,唐、宋、元玉器比较有代表性,各地出土的与之相对应时代的玉器也很丰富。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均明确的标准器,与旧藏的传世古玉在形制、花纹等方面作对比研究,从而重新找出传世古玉当初的时空与地点,为我们研究、确定传世古玉的年代和归属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过器形、纹饰、玉质、加工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拽出了传世
期刊
【关键词】《逸周书》;西周金文;献俘礼  【摘要】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献俘礼属于古代军礼的一种。关于西周时期的献俘礼,古代文献与出土材料虽都有
期刊
【关键词】宋代;死亡士卒;收瘗;漏泽园  【摘 要】大战之后,收瘗、掩埋阵亡士卒遗骸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宋前期有就地掩埋、责令寺僧收瘗和护送返乡等几种方式,至宋徽宗时开始建立专门埋葬阵亡士卒遗骸的园区——漏泽园。本文依据文献资料所载,对宋代收瘗、掩埋阵亡士卒的几种方式进行了考察,并借鉴已有的考古成果,重点论述对漏泽园的管理、监督及其数量、地点等问题,对漏泽园的规模及其中军人墓穴的数量、规格、军
期刊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建筑;制陶  【摘 要】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
期刊
【关键词】《天问》;汤;有易氏;联盟    【摘要】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期刊
【关键词】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简报  【摘 要】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的四座元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对研究北京北部地区元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为了配合昌平区兴寿镇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回迁安置用房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
期刊
【关键词】河北;井陉;清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10年10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工程,发掘了12座清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铜、瓷、陶类随葬品,对研究井陉的清代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等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0年10月至12月,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井陉县文物保管所对西元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地位于井陉县孙庄乡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