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井陉;清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10年10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工程,发掘了12座清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铜、瓷、陶类随葬品,对研究井陉的清代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等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0年10月至12月,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井陉县文物保管所对西元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地位于井陉县孙庄乡西元村北500米冶河西岸的台地上,西邻曹麻沟(图一)。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2座(图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可分土洞墓和土坑墓两种。
  1、土洞墓5座(M1、M2、M5、M8、M10)。形制相似,略有区别,分为双人合葬和单人葬。以M1、M8为例说明:
  M1墓向183°。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三)。墓道位于墓室南部,为长方形竖穴式,底部略有斜坡。上口长2.48米,北端宽1米,南端宽0.7米,深2.4~2.6米。在南部两壁各有三个脚窝,脚窝深0.09米,宽0.13米,高0.14米。墓门为拱形,顶部已坍塌,残高1.1米,宽0.8米。有封门石在墓门外,用石块垒砌,下部平垒三层,上又斜立三块较大的石头,高1.46米,宽0.96米。甬道为土圹过洞式,顶部坍塌,残高1.1米,进深0.25米,宽0.8米。墓室为土洞,平面近方形,顶部不规则拱形,长2.6米,宽2.1米,高1.5米。有骨架两具,一男一女,均为仰身直肢,头枕板瓦。男性年龄在65岁左右,女性年龄60岁左右。在两具头骨上方各出土酱釉罐1件,东侧骨架上方和西侧骨架右侧各出土酱釉灯盏1件,东侧骨架腹部压有朱书板瓦一块,出土乾隆通宝、雍正通宝等铜钱23枚。
  M8墓向185°。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长2.28米,上口宽0.6~1.2米,深1.8~1.95米。封门残高1米,宽0.84米。用石头砌筑,底部用3块,呈南北向砌筑,南侧露0.2~0.4米,上边墙体内收0.2~0.4米,再向上用片石竖砌,并在中西部用长方形石头做顶柱,砌筑方式不规则。甬道宽0.85米,进深0.5米。墓室形状南北长2米,宽1.4~1.8米。人骨架两具,保存较好,面向上,均为仰身直肢葬。东侧骨架为迁葬,男性,年龄在65岁左右。西侧骨架为女性,年龄70岁左右。在西侧骨架头骨上方出土酱釉双系罐1件。此外,出土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铜钱29枚(图四)。
  2、土坑墓7座(M3、M4、M6、M7、M9、M11、M12)。形制相似,略有区别,分为合葬和单人葬。以M3、M4、M6、M9为例说明。
  M3墓向355°。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米,上口宽0.6~0.76米,深1.1米。葬具为棺木,已朽为板灰。人骨架一具,保存基本完好,为仰身直肢葬。男性,年龄55岁左右(图五)。
  M4墓向0°。平面呈长方形,墓口距地表0.4米,南北长2.02米,宽0.84~1.17米。底部东南角有弧度,长1.94米,宽0.94~ 1.22米,深1.48米。棺木腐朽不清。人骨架二具,均面向上。西侧骨架放置较乱且小,分析应为迁葬。东侧骨架为男性,35岁左右,为仰身直肢葬。在东侧骨架头骨上方出土黑釉灯盏1件,腿骨左侧出土黑釉瓷罐1件(图六)。
  M6方向355°。墓室长2.3米,宽1.3~1.5米,深1.6米。墓室中部南北侧立石板,内见棺木朽灰。墓内仅见一具骨架,为男性,年龄45岁左右,仰身直肢葬,头侧向东侧,头枕5层板瓦,板瓦皆碎。随葬品有盏、罐(图七)。
  M9方向0°。墓长2米,宽0.8~1.1米,深1.75米。在墓底北有小龛,高0.36米,宽0.7米,深0.22米。西壁小龛距墓底0.3~0.5米,长1.25米,高0.5米。东壁小龛距墓底0.5米,长1.2米,深0.2~0.3米,高0.5米。墓底可能原有骨架,现已无存。在东西壁龛内各发现人骨架1具,均面向上。东壁龛骨架性别不明,年龄在35岁左右;西壁龛骨架为女性,年龄在55岁左右。两具骨架放置较乱,应为迁葬(图八)。
  二、出土器物
  共出器物 173件,可分为瓷器、铜饰件、铜钱、陶瓦等几类。
  1、瓷器
  罐12件,分为3型。
  Ⅰ型,5件,直口罐。直口,弧腹,圈足。标本M1∶1,直口,圆唇,短颈,斜腹,圈足。比较瘦高。酱釉,芒口,施釉至下腹部,不到底。口径5.5厘米,底径4.6厘米,腹径7.7厘米,高8厘米(图九,1)。标本M3∶1,口部微残。直颈,圆唇,丰肩,弧腹,圈足。黑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至下腹。高5.4厘米(图九,5)。
  Ⅱ型2件,敛口罐。M5∶1,敛口,弧腹,平底。黑釉,外施半釉至下腹。高6.8厘米(图九,8)。标本M4∶1 ,敛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圈足。 黑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至下腹。高7.8厘米(图九,10)。
  Ⅲ型5件,双系罐。标本M2∶2,直口,高领,双系,弧腹,圈足,略显瘦高。施黑釉。口径6.4厘米,腹径8.3厘米,底径5.2厘米,高6.7厘米(图九,3)。标本M7∶1,直口,高领,双系,鼓腹,圈足。黑釉,外施半釉至下腹。口径4.6厘米,腹径8厘米,底径4厘米,高6厘米(图九,9)。标本M8∶1 , 直颈,圆唇,溜肩,直腹,圈足,颈部与腹间有系一对。施黑釉,内满釉,外施釉不到底。口径5.5厘米,腹径7厘米,底径4.1厘米高6.4厘米(图九,6)。
  灯9件,分为3型。
  Ⅰ型1件,碗形灯。M2∶3,敛口,圆唇,斜腹,平底。内满釉,外无釉,沿部有手。高2.2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3厘米(图九,4)。
  Ⅱ型5件,碗形灯。标本M2∶7,敛口,圆唇,弧腹,平底,中有管形火炷。黑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口径5.5厘米,底径3.5厘米,高2.5厘米(图九,7)。标本M7∶2,敛口,圆唇,斜腹,平底,中有管形火炷。酱釉,内满釉,外施釉不匀。高2.3厘米(图九,11)。
  Ⅲ型3件,豆形灯。标本M1∶2,灯盘敞口,方唇,斜腹,中有管形火炷。束腰灯柄,喇叭口状灯座。内外施酱釉,足部半釉。口径5.5厘米,底径4.8厘米,高5厘米(图九,2)。
  2、铜饰件23件。
  铜扣21件。标本M5∶1 ,保存较好,由圆球和系环组成,直径3厘米。
  耳环2件(一副)。其中一个残缺。标本M2∶1,环形,素面无纹,直径7厘米。
  3、铜钱112枚。
  崇祯通宝1枚。M4∶2,较残,直径2.2厘米(图一○,1)。
  康熙通宝1枚。M1∶5,直径2.5厘米(图一○,2)。
  雍正通宝3枚。标本M1∶6,直径2.4厘米(图一○,3)。
  乾隆通宝35枚。标本M4∶3,制作规整,直径2.6厘米(图一○,4)。
  嘉庆通宝37枚。标本M7∶1,制作规整,直径2.5厘米(图一○,5)。
  道光通宝71枚。标本M4∶4,制作规整,直径2.2厘米(图一○,6)。
  咸丰通宝1枚。标本M7∶2,直径2.4厘米(图一○,7)。
  4、陶瓦17件。
  均为泥质灰陶。所枕板瓦大小相同。素面,长23厘米,大头宽18厘米,小头宽15厘米。其中M1中有一块朱书板瓦压在腹部,M2中一块板瓦上有墨书“奉敕令镇墓,两侧为利贞元亨”。
  三、结语
  1、年代问题。墓地出土的瓷器均施酱釉或黑釉,器形与涉县台村出土同类器物相同,具有典型的清代特征[1];铜钱均为清代钱币,且主要是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据此推测该墓地的年代应为清代中晚期。
  2、墓地性质。这批墓葬均为小型墓,分布集中,没有打破关系,随葬品均为日常生活用品。据此推测,西元墓地很可能是一处附近村落的公共祖茔,并以家族组成墓地的较小单元,墓主人均为平民。墓葬由北向南分布越来越密集,墓道和人架头向一致,可能在总体布局上,由北向南按从早到晚的次序排列。其中可能包含不同的家庭,因而局部有相对集中现象。在墓地之南不远处,即为多年延续的现代墓地,可作为此说之佐证。土洞墓和土坑墓这两种结构的墓葬,自秦汉以来一直广泛流行。采用木棺作为葬具,随葬板瓦、瓷罐、瓷灯和铜钱,并存在迁葬并穴现象,近年来这类墓葬在河北中南部邯郸[2]、石家庄地区[3]的唐宋以降墓葬中均有发现。这次发掘的西元墓地,两种形制的墓葬同时存在,时代单一,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说明这可能是这一地区平民的基本墓葬形制,尤其是在井陉地区长期延续,一直到清代都是较为流行的葬制。
  3、关于用灯随葬问题。在这批墓葬中,几乎都用灯随葬,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大名出土的《唐王公妻韩氏墓志铭》中这样写道:“灯做夜台之晨”[4],可见当时在墓室中以灯随葬,应是给死者照明,出于对死者的关照。后来的文献记载:“凡墓堂内安长生灯者,主子孙聪明安定,主子孙不患也。”[5]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从对死者的关照转而成为对生者的护佑,这应该是人们把良好的愿望和用灯随葬的风俗结合起来,而附会演绎的一种说法。
  总之,此次发掘的西元墓地,布局完整,时代单一,为研究井陉北部清代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埋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执笔:李楠
   绘图:谢会斌
  ————————
  [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市文物研究所,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涉县台村宋金及清代墓葬发掘简报》,《河北省考古文集》(三),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太考古队:《井陉南良都战国、汉代遗址及元明墓葬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一),东方出版社,1998年。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志编辑组:《隋唐五代墓志·河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5]《大汉原陵秘葬经·辨掩闭骨殖》,《永乐大典》卷8199。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热河文庙;历史背景;建筑规模;保护修复    【摘要】热河文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皇家寺庙的历史背景及宏大的建筑规模,是集尊孔、教学、藏书三者为一体的清代承德最高学府。对热河文庙进行全面修复,进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同时全面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是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建于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是清朝政府的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的肇建及其
期刊
【关键词】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仿烧工艺;品种特点  【摘要】本文以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窑址和彭城盐店窑址为例,对其中发现的磁州窑仿烧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所反映的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仿烧工艺进行了分析,认为磁州窑的仿烧随时代发展而变换,仿烧品种及技法面向主流产品,既有改良与变通,又有发展与创造,其仿烧工艺的发展对满足大众需求、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及发展空间、提高自身工艺技术水平
期刊
【关键词】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  【摘要】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此次发掘对研究北京南部地区汉代窑址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南部,东邻南苑路,西邻京开高速公路,南邻南五环路,北邻南四环路。东北距南苑镇约2公里(图
期刊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 太子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 要】2009年,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一处面积大、遗物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对采集遗物对比分析,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与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该时期遗址在廊坊市辖区内发现很少,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
期刊
[关键词]北京;清官;旧藏玉器;类比分析  [摘要]清官旧藏玉器中,唐、宋、元玉器比较有代表性,各地出土的与之相对应时代的玉器也很丰富。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均明确的标准器,与旧藏的传世古玉在形制、花纹等方面作对比研究,从而重新找出传世古玉当初的时空与地点,为我们研究、确定传世古玉的年代和归属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过器形、纹饰、玉质、加工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拽出了传世
期刊
【关键词】《逸周书》;西周金文;献俘礼  【摘要】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献俘礼属于古代军礼的一种。关于西周时期的献俘礼,古代文献与出土材料虽都有
期刊
【关键词】宋代;死亡士卒;收瘗;漏泽园  【摘 要】大战之后,收瘗、掩埋阵亡士卒遗骸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宋前期有就地掩埋、责令寺僧收瘗和护送返乡等几种方式,至宋徽宗时开始建立专门埋葬阵亡士卒遗骸的园区——漏泽园。本文依据文献资料所载,对宋代收瘗、掩埋阵亡士卒的几种方式进行了考察,并借鉴已有的考古成果,重点论述对漏泽园的管理、监督及其数量、地点等问题,对漏泽园的规模及其中军人墓穴的数量、规格、军
期刊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建筑;制陶  【摘 要】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
期刊
【关键词】《天问》;汤;有易氏;联盟    【摘要】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期刊
【关键词】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简报  【摘 要】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的四座元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对研究北京北部地区元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为了配合昌平区兴寿镇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回迁安置用房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