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课程性质 立足语文运用 加强汉字教育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
  伴着和煦的春风,广大教师盼望已久的新课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本次课标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经过精心的修改而制定的。它的问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2011年版课标所作的修改,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本期起,我刊将推出“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陆续报道专家、学者、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见解,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学习新课标、贯彻落实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相比,有“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在认真比较研读后,我概括为“三不变”和“三变”。“三不变”,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三变”,即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本文试从“三大变化”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做一阐述,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
  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没有对“语文课程是什么”(即“课程性质”)做出明确界定,给语文教师和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惑。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进步或者说最大的理论突破,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性质”第一句话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理解?首先,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性的;是“实践性”的,不是纯理性的。尤其是“实践性”,实验稿课标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确,并且为广大教师接受,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011年版课标还加上一句,“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了实践的主要途径、过程和量,即“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但是,如果只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还不足以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诸如数学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课程等区别开来,因为极少有“单一性”的、“纯理性”的课程。因此,这三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为其他课程的核心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定性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诸如把思想性强的课文上成品德课、把科普性强的课文(如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把剧本或文学性强的课文上成表演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其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它“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回答完“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之后,2011年版课标紧接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点明确界定,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管教师的特长和风格多么迥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2011年版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超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一词出现13次),成为最热门的词语。如,在“前言”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外延进行界定:“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总目标与内容”中规定,习作要“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然而,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标都有这样的表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或‘祖国语文’)”,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为什么2011年版课标把“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删去?这一表述将对语文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1.“运用”涵盖“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运用”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理解”就是“懂;了解”。那么,语言文字运用,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特性加以利用。当然,由于我们学的是汉语言文字,即我们的母语,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刻不用,因此,也有不一定理解就能运用的情况,再加上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有时他没有学过或不理解的书面词汇也能在口语交流中运用,如,没有接受正规幼儿园教育的三岁小女孩,却能运用“马上”一词交际。一天中午,午饭已经煮好,邻家小女孩却要出去玩。她妈妈叫道:“娜娜,饭都煮了,还去哪?”她立刻回答:“我马上回来。”此其一。其二,从布鲁姆认知心理学对能力层次分类看,“理解”能力较“运用”能力低一个层次,“运用”以“理解”为基础,要“运用”必先“理解”,能“运用”必已“理解”。   2.“理解”本身也是运用语言文字。如,四年级的学生阅读《孩子,人最宝贵的不是粉红裙子和芭比娃娃》,不理解“民主”的意思。请看师生之间的对话:
  师:请找出“民主”一词所在的语句。
  生:如果老师不管小朋友是不是高兴,那就是一个不民主的老师,心里没有小朋友的老师,也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师:那么,怎样的老师是民主的老师呢?
  生:老师要管小朋友是不是高兴。
  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生:比如,我周末不高兴去上“奥数班”,妈妈就不逼我去,我妈妈是民主的。如果逼我去,就是不民主的。
  师:很好!
  这段对话,既是引导四年级学生理解“民主”的意思,也是运用“民主”一词进行交际。换言之,在具体语境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够运用,就理解了。
  3.力促阅读教学“华丽转身”。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效益之所以被诟病,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在“内容分析”上打转转,或“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得意妄言(其实,“意”也没好好“得”或不是学生自己所得),阅读教学窄化为课文教学甚至于“内容分析”。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课文(或阅读材料)为例子教学生会阅读、进而爱阅读、终身阅读。什么是“阅读”?2011年版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承载信息,表达对人生、对世界、对自然的观点和内心审美体验的,内容与形式并驾齐驱、得意得言两不误、工具人文相统一。
  三、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
  当下,学生(包括成人)的汉字书写潦草、错别字多,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五:一是没时间。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试问,完成这个任务,师生在课堂上花了多少时间?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字,花了多少时间?回家抄写生字是常态!二是没兴趣。由于抄写生字变成被动的、枯燥的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对汉字的文化和美感毫不知觉,兴趣索然。三是缺乏科学指导。汉字本是表意文字,其音形义有着内在联系和特定规律,然而由于部分教师本身对汉字知识的掌握有限,识字写字指导就难以到位。如,五年级的学生把“鸟栖虫居”的“栖”字右边写成“酉”,教师只会强调“要认真,不要多写一横”,连“栖”是形声字,右边“西”表示读音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能讲清老祖宗造“西”和“酉”的理据,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栖”的右边一定是“西”而不能是“酉”了。其次,学生在写字练习时,教师基本不在场,谈不上及时地、针对性地指导。四是负担重。从“会写”的量来说,12个学期会写2500个字,平均一个学期会写200个左右、一周写10个左右、一天写2个左右,负担并不重,但是,每个生字要抄写十遍八遍甚至更多,再加上每天的其他作业,负担就不得了了。时间少作业多,要学生把字写工整、写规范、写美观,就难以达到。五是运用的实践少。电脑化时代,用笔头写字除了在学校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很少还有其他的用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版课标可谓开出了一剂“猛药”、编创了一套“组合拳”。一言以蔽之,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具体言之,一是转变汉字教育观念,确立汉字教育独立地位。识字写字不仅是阅读、作文的基础,也是做现代中国公民的基础;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不仅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面对经济全球化、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汉语言文字运用带来挑战的当今世界,汉字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写字教学。(1)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浓厚的识字写字兴趣、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对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提出明确的质量目标。(2)适当减负。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下调至1600个左右,会写字下调至800个左右;第二学段要求会写字下调至1600个左右。(3)科学指导。从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体现科学识字,提高识字效益:①明确“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②“会认”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意、会写、会用;③附上两个字表,一是300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3500字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基本字表’中的300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4)强化练字。一是给足时间、一是强化指导。明确“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5)加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在“评价建议”中对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便于操作,如,“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2011年版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重新定位和重要举措,将对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给足时间。时间是前提条件,没有时间保证,哪来质量。仅就写字练习而言,课标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一是“教师指导”,二者互为前提,若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指导就会落空;若有时间而缺乏教师指导,质量就难以保证,只有时间和指导互相配合,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认为,“10分钟”和“教师指导”都是刚性要求、也是保底要求,是“每天的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具体说,就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是习作(写话)教学的任务(如,2011年版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有老师问,到高年级没有那么多“会写”的生字可练怎么办?我认为:第一,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会写”的生字的确越来越少,但是要求越来越高,如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第二,“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练习,并不局限于书写“会写”的生字,“好词佳句”的积累、练笔作业、作文书写等都要当做练字的过程;第三,实践出真知。具体实践还需要一线教师的专业勇气和智慧,但不管怎样,引导学生爱写、写对、写好、写快,功德无量、不能动摇。
  2. 科学指导。依据汉字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多认少写”的原则,科学指导,提高效益。汉字是表意文字,绝大多数汉字音形义联系紧密并有规律,掌握了,不仅能够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益,还能获得文化陶冶和审美享受。其次,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由爱写、写对、写好到写快。如,从第一学段着重培育识字写字的兴趣、运用科学的识字方法、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把字写规范;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手的运动技能的成熟;第二、第三、第四学段,逐步要求写得好、写得快,达到“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第三学段)和“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第四学段)的目标。
  3. 着眼未来。让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写一手规范的漂亮的汉字,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它不仅是提高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需要,也是将来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2011年12月29日《北京晨报》曾报道,日前人大、北理工、北邮等多所重点高校的2012年自主招生明确规定,考生须手写个人申请材料,从考生写字等细节“看出学生的态度”“看出部分素质”。报道还透露“有关中学教育专家表示,在书写能力普遍下降的背景下,能写手好字的学生在高考中更有优势,如高考作文印象分拿得更高,自主招生更能凸显个人特点。”
  诚如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所言:“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它体现着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并非个人的学术专著,即使是参加课标研制修订工作的成员,他们对课标的理解与阐说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结论。所以,在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去丰富对课标的理解。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原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从相距4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行200米,乙每分行300米,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改编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行300米,乙每分行2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6千米?  【设计意图】  原题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进行解答。而改编题与原题相比,条件更加隐蔽——题中
期刊
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打造健康向上又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灵魂的班级文化亦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本文谈谈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普遍现状  纵观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有的
期刊
扎根于山城教育的土壤,承载着山城教育的期望,近两年来,吴嫦云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瓷都的热土上默默耕耘,茁壮成长,品味快乐。  幸福的乐园  打铁先要自身硬,“有模”才能“有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工作室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一年要有“小样”,三年要有“模样”,五年要成“榜样”。工作室坚持聚焦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程,引领成员不断丰富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回首近两年来走过的路,我感觉
期刊
一、听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实”话  儿童语言学习是从日常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其一般规律为:从听别人说话进而模仿说话,逐步掌握和运用各类词语,并按照言语表达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与人交流。这一习得语言的过程对小学阶段英语教育有积极意义。课堂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习得环境,但所创设的语言环境需要以真实为前提,引导学生说“实”话。  1. 创设真实情
期刊
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感受最深的当不是学校墙壁上的口号,不是展示的荣誉奖牌,也不是丰硕的办学成果,想必是透过学校建筑形象和校园主色调所传达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校园文化建设资金。通过两年的打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散发出时代气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尤其备受关注的是校园呈现出来的色彩清新并明快的校园文化。  下面,我以厦门市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对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大多停留在口头或文字的表达上,缺少有效可行的手段。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只看到一条明线(数学知识),却看不到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一节课时,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而是综
期刊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学校周边工贸园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外来工子女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我校现有外来工子女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农村,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在心理上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不强,表现出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有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对集体、学校、班级缺乏关心、爱心。因此,用心导航,
期刊
一、抓整体,速感知,把握思路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轻轻地读(生读),柔柔地读(生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课件显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分别在哪儿,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期刊
一、教材解读——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在《表内除法(一)》这个单元中,分为了两个板块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  其中,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板块内容里有5个例题:例1~例3,意在于:让学生经历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初步感知为什么要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在分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孕育了“平均除”“
期刊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领会到形成、从理解到应用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从宏观上划分为感受、领悟、深化、升华四个阶段。  一、感受  这一阶段是指通过数学活动对数学知识蕴含的隐性思想方法进行感受,形成感性直观,产生感性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