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儒家弟子以反省作为自我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强调通过反思来促进自我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自身行为观念的认识、内省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洛克较早探讨了反思现象,他认为反思是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可见,洛克在这里所谈的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为“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就是对所得的认识结果进行再认识(反思),这种理智向着知识的推进,便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要进行反思,先要理清思路,再找出问题,寻找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
1 在教学中反思什么?
一般而言,反思内容包括:
1.1 教学技术,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1.2 教学理念,即反思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
1.3 教学伦理,即反思直接或间接与教学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及其他主体的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
1.4 教学背景,教师要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十分敏感并不断进行反思。
2 如何反思?
2.1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教学。针对以往进行的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典型性,课堂教学表现是否到位,肯定自己的长处,找出不足。
2.2清理思路,从思想上进行反思。思想因素是决定一次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正所谓高瞻远瞩,认识首先要到位,其次再看你的眼光、感悟和教学技术。对教材如何把握、如何寻找新颖独特的视角、恰当的切入点,思想是第一位因素。因此,针对性地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分析,文本内容选取的如何,视角是否独特,切入点是否最佳,语言是否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等等。
2.3探究今后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全面剖析自己的教法及文本选择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后,便可对症下药,在今后创作中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再者,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还应经常反思一下——我给学生及自己留下些什么可记忆的东西。如果没有,即使课堂气氛极度活跃,那也仅是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是“目迷五色,一无所获”而已,教师只赚取了一片喧哗的掌声而已,其它则一无所有。
反思应该是周期性的,隔一段时间便需要清理一下自己。如同经常要清扫家居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 反思的步骤
3.1课前反思——粗线条勾勒
课前反思即教案预设,是粗线条勾勒,过于“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这种设计往往更多地重视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这一要求就不能完成。
3.2课中的反思——相机调控
课中的反思,其实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也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若是一味地照着教案程序进行,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课就会失去其真正的魅力与活力。课前备课只能是预案,而非定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相机诱导”,即查着时机诱导。就一些“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调控,适时地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有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问题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个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的问题,由浅入深。
3.3课后反思——破解难题
课后反思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课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每堂课后教师都会有些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能不断破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能不断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为的矛盾,提升教学的实践合理性,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努力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4 如何提高反思效率?
4.1自我反思。如上所言,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需要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4.2更多地阅读各类相关书籍,贴近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经典为提高自我素养作了良好的积淀,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语文的视觉放开,着眼于语文发展的新成果,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课程就会变得像晓庄、像育才那样鲜活多彩,富有生命活力。有了这些书本和生活知识,赏析文本时就很容易欣赏到文本的精华。就教学谈教学,局限在圈子里打转转,不一定就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才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4.3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吾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好途径。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使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教学“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你一定会大有裨益。另外,师生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思考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反思有益。俗语说:凡事三思而后行。语文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教师多一些思考,学生就会多一片天空。
1 在教学中反思什么?
一般而言,反思内容包括:
1.1 教学技术,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1.2 教学理念,即反思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
1.3 教学伦理,即反思直接或间接与教学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及其他主体的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
1.4 教学背景,教师要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十分敏感并不断进行反思。
2 如何反思?
2.1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教学。针对以往进行的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典型性,课堂教学表现是否到位,肯定自己的长处,找出不足。
2.2清理思路,从思想上进行反思。思想因素是决定一次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正所谓高瞻远瞩,认识首先要到位,其次再看你的眼光、感悟和教学技术。对教材如何把握、如何寻找新颖独特的视角、恰当的切入点,思想是第一位因素。因此,针对性地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分析,文本内容选取的如何,视角是否独特,切入点是否最佳,语言是否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等等。
2.3探究今后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全面剖析自己的教法及文本选择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后,便可对症下药,在今后创作中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再者,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还应经常反思一下——我给学生及自己留下些什么可记忆的东西。如果没有,即使课堂气氛极度活跃,那也仅是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是“目迷五色,一无所获”而已,教师只赚取了一片喧哗的掌声而已,其它则一无所有。
反思应该是周期性的,隔一段时间便需要清理一下自己。如同经常要清扫家居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 反思的步骤
3.1课前反思——粗线条勾勒
课前反思即教案预设,是粗线条勾勒,过于“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这种设计往往更多地重视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这一要求就不能完成。
3.2课中的反思——相机调控
课中的反思,其实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也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若是一味地照着教案程序进行,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课就会失去其真正的魅力与活力。课前备课只能是预案,而非定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相机诱导”,即查着时机诱导。就一些“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调控,适时地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有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问题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个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的问题,由浅入深。
3.3课后反思——破解难题
课后反思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课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每堂课后教师都会有些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能不断破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能不断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为的矛盾,提升教学的实践合理性,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努力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4 如何提高反思效率?
4.1自我反思。如上所言,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需要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4.2更多地阅读各类相关书籍,贴近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经典为提高自我素养作了良好的积淀,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语文的视觉放开,着眼于语文发展的新成果,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课程就会变得像晓庄、像育才那样鲜活多彩,富有生命活力。有了这些书本和生活知识,赏析文本时就很容易欣赏到文本的精华。就教学谈教学,局限在圈子里打转转,不一定就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才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4.3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吾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好途径。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使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教学“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你一定会大有裨益。另外,师生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思考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反思有益。俗语说:凡事三思而后行。语文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教师多一些思考,学生就会多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