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由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们力求探讨并想要實现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在追寻自由并实现自由的过程,思想家们也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马克思和弗洛姆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取得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弗洛姆关于自由内涵的理解以及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来阐述从不同角度理解的自由,马克思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自由进行阐释,而弗洛姆则从微观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能够更加加深我们对自由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于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也会极大增强,对于现实生活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马克思;自由;异化;人的解放
一、弗洛姆对在《逃避自由》中自由内涵的理解
弗洛姆认为自由一开始便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弗洛姆说“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对于自由的认识也会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而变化,弗洛姆把个人逐渐从原始纽带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为“个体化”,也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个人自我意识之前是和周围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候的人们没有自由,但是这种依附纽带也可称作始发纽带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当人类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从这种始发纽带中解放出来,但是此时他们必须进行自我定位,找到不同于之前个体存在状态的另一种安全的保护方式。这时的自由与之前意义上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弗洛姆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
积极自由指的是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首先对于“自发性”这一问题弗洛姆也进行了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自由的活动,特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够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到作用”。所以积极的自由并不是那种摆脱了外在束缚的自由,而是人的自我意识能够自由自觉的表达出来,是一种自主、自觉做某件事的感觉。也可以说是心理上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感受。同时积极的自由还肯定人的自我的实现,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弗洛姆强调人生来平等,人们享有同样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命运,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但是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相同,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弗洛姆强调“积极的自由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之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弗洛姆在这里并不是想强调一种自我主义和为理想而牺牲的观点,而是因为真正的自由都是有所作为的自由,那种利己的因素就会消失。
消极自由指的是人们摆脱外在强制的束缚和压迫而获得的一种自由,也可以叫做解脱。个体化进程使人们日益脱离原始纽带独立起来,在自由增多的同时也使人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出现,所以为了克服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个人便想要寻求一种新的依靠,想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如果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没给个人提供一种新的联结方式,人们又同时失去了为他提供安全的纽带,人们就会想要摆脱这种自由,或者臣服,或者与他人建立及世界建立某种关系,借此来摆脱不安全感。因此在弗洛姆看来人们想极力摆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的全部活动不过取决于两种需求:第一种是人与同类进行交往的需求;第二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只有这两种需求同时被满足,才可以说人类实现了自由。人与同类进行交往的需求在弗洛姆看来是个人主观愿望的结果,弗洛姆认为“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孤独会导致精神崩溃,正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弗洛姆分析了人为什么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只有同他人进行合作,马克思也说过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果人想生存就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单独存在的个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就像刚出生的儿童需要依靠母亲的抚养才能够活下去。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以及他人的不同,与宇宙和其他非他人相比,人类会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与渺小,会觉得自己像尘埃一样,就很容易被这种微不足道感所压垮。但是人一旦归属于某个团体或者说他的生命有其他的某种意义和方向,这种微不足道感就会小很多,所以人们迫切需要同外在的一切建立联结关系。
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活动的全部强大动力便是自利与自我中心主义。”资本在现代制度中成了主人,每一个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似乎都是为了获得成功和物质利益而活,不论你是资本家还是被雇佣的劳动者,每个人都成了巨大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个人的活动目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是外在他自己的。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变得更加强烈并且要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臣服于非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幻觉中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枢,实际上却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恐惧、无能为力和无意义的 感受,这样的心理状态使人们极力想要逃避自由,所以导致了人与自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异化。随着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化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弗洛姆的这种对人们从一开始追寻自由在到最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在客观上接触到人的异化现象的本质,对于现代人自由的双重意义的解释也使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压抑人的个性和潜能,扭曲人的性格,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异化问题也有深刻意义。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探讨
自由是人解放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事业,关于自由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贯穿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马克思吸收了许多思想家关于自由理论的合理成分并积极的扬弃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现实的人现实生活的关注都使马克思对于自由问题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通向现实的人真实自由和最终指向人类彻底解放的自由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劳动区分为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自由是在克服异化劳动中获得的,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自然界具有了人的意义变成了人化自然,而人本身也越来越自然化,越来越符合人的本性,从而就实现了自由。手稿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异化劳动”,至于理解异化劳动我们才能继续探究马克思的自由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这些论断表明了马克思的自由观同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决裂在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一种劳动的自由观,在这里,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体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对于现实的人有着至高的价值。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虽然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但是却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活动,人并不是隶属于自然而是能动的,人不仅受动于他的存在对象,而且还能动于他的存在对象。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人在自己的生命中起主宰作用,这种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叫做自由;二人又能进行自身的反省,这又叫自觉,所以马克思才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三、弗洛姆的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异同
弗洛姆的自由观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一种继承和补充,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状态,没有像一般哲学家那样去抽象的认识自由。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就是离开了人而去空谈自由,却忘记了自由首先应该是人的自由。
(一)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的相同点
1、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追求和表现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马克思把这种状态称为“自由王国”。弗洛姆也认为自由是一种境界,是人们摆脱了始发纽带而通过自发性的活动起创造出新的与他人和世界的新联系。
2、马克思还认为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自由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由,在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自由的问题也不一样。弗洛姆也强调自由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马克思和弗洛姆都以异化理论为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指出来异化劳动造成了人的异化并列举了四种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并强调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进行批判,弗洛姆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痕迹很突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弗洛姆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3、马克思和弗洛姆都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坚信人的自由可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将人的自由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加速对世界的改造,马克思坚信未来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到时候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弗洛姆也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把握这些规律的本质来认识和预测未来。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弗洛姆也是抱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结构的革命和微观心理的革命来唤醒被社会所压抑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自发性的活动和对爱的理解来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人道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和弗洛姆的自由观的不同点
1、马克思和弗洛姆虽然都抓住了自由的意蕴,但对于自由的载体却不同。马克思的自由观经历了从政治自由到劳动自由再到后来的实践自由的转变,马克思提出自由的本质是自由觉的活动,历史的发源地也在于物质生产,并且也强调了要通过实践的改造活动达到“自由王国”,要把对人的理解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是马克思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实践活动。弗洛姆对自由本质的理解是人的“自发性活动”,这是一种从人的心理方面主动去进行的活动,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活动,它不是强迫性和自动化的活动,它可以保持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完整性。所以马克思把自由的载体理解为实践活动而弗洛姆则将自由的载体理解为自发性的活动,这是二者不同的地方。
2、马克思和弗洛姆对于自由的内涵理解是不同的。马克思的理论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所以将自由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号召广大无产阶级行动集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获得解放,得到自由。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是一种群体性的概念,它不是仅仅靠个人行动就能获得的。弗洛姆所认为的自由的内涵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消极自由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困扰个人的心理问题,要通过个人的自发性活动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
3、在实现人的解放,获得自由的方式上面,弗洛姆和马克思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弗洛姆把实现人自由的人道主义社会当作理想模式,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进行改革,这是一种典型的改良主义。与弗洛姆不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和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政治革命夺取政权,摧毁资产阶级的制度和机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对自由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和弗洛姆也从各自的领域对自由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有很多差异之处。但二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要通过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的。弗洛姆在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上指出要实现人类的自由还要主义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人类的真正自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来作为必要条件。所以两者都对自由问题进行了发展,对于现当代的人们探寻自由问题的路径提供了方法,因此具有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72-173.
[2](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77.
[3](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5-16.
[4](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81.
[5](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72-73.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44-4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46-4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曹玉涛:《论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
[11]冯景渊:《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和平:《试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关键词:弗洛姆;马克思;自由;异化;人的解放
一、弗洛姆对在《逃避自由》中自由内涵的理解
弗洛姆认为自由一开始便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的历史。弗洛姆说“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对于自由的认识也会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而变化,弗洛姆把个人逐渐从原始纽带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为“个体化”,也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个人自我意识之前是和周围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候的人们没有自由,但是这种依附纽带也可称作始发纽带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当人类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从这种始发纽带中解放出来,但是此时他们必须进行自我定位,找到不同于之前个体存在状态的另一种安全的保护方式。这时的自由与之前意义上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弗洛姆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
积极自由指的是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首先对于“自发性”这一问题弗洛姆也进行了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自由的活动,特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够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觉经历及意志中起到作用”。所以积极的自由并不是那种摆脱了外在束缚的自由,而是人的自我意识能够自由自觉的表达出来,是一种自主、自觉做某件事的感觉。也可以说是心理上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感受。同时积极的自由还肯定人的自我的实现,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弗洛姆强调人生来平等,人们享有同样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命运,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但是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相同,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弗洛姆强调“积极的自由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之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弗洛姆在这里并不是想强调一种自我主义和为理想而牺牲的观点,而是因为真正的自由都是有所作为的自由,那种利己的因素就会消失。
消极自由指的是人们摆脱外在强制的束缚和压迫而获得的一种自由,也可以叫做解脱。个体化进程使人们日益脱离原始纽带独立起来,在自由增多的同时也使人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出现,所以为了克服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个人便想要寻求一种新的依靠,想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如果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没给个人提供一种新的联结方式,人们又同时失去了为他提供安全的纽带,人们就会想要摆脱这种自由,或者臣服,或者与他人建立及世界建立某种关系,借此来摆脱不安全感。因此在弗洛姆看来人们想极力摆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的全部活动不过取决于两种需求:第一种是人与同类进行交往的需求;第二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只有这两种需求同时被满足,才可以说人类实现了自由。人与同类进行交往的需求在弗洛姆看来是个人主观愿望的结果,弗洛姆认为“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孤独会导致精神崩溃,正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弗洛姆分析了人为什么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只有同他人进行合作,马克思也说过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果人想生存就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单独存在的个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就像刚出生的儿童需要依靠母亲的抚养才能够活下去。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以及他人的不同,与宇宙和其他非他人相比,人类会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与渺小,会觉得自己像尘埃一样,就很容易被这种微不足道感所压垮。但是人一旦归属于某个团体或者说他的生命有其他的某种意义和方向,这种微不足道感就会小很多,所以人们迫切需要同外在的一切建立联结关系。
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活动的全部强大动力便是自利与自我中心主义。”资本在现代制度中成了主人,每一个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似乎都是为了获得成功和物质利益而活,不论你是资本家还是被雇佣的劳动者,每个人都成了巨大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个人的活动目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是外在他自己的。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变得更加强烈并且要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臣服于非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幻觉中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枢,实际上却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恐惧、无能为力和无意义的 感受,这样的心理状态使人们极力想要逃避自由,所以导致了人与自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异化。随着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化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弗洛姆的这种对人们从一开始追寻自由在到最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在客观上接触到人的异化现象的本质,对于现代人自由的双重意义的解释也使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压抑人的个性和潜能,扭曲人的性格,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异化问题也有深刻意义。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探讨
自由是人解放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事业,关于自由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贯穿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马克思吸收了许多思想家关于自由理论的合理成分并积极的扬弃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现实的人现实生活的关注都使马克思对于自由问题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通向现实的人真实自由和最终指向人类彻底解放的自由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劳动区分为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自由是在克服异化劳动中获得的,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自然界具有了人的意义变成了人化自然,而人本身也越来越自然化,越来越符合人的本性,从而就实现了自由。手稿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异化劳动”,至于理解异化劳动我们才能继续探究马克思的自由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这些论断表明了马克思的自由观同唯心主义自由观的决裂在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一种劳动的自由观,在这里,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体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对于现实的人有着至高的价值。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虽然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但是却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活动,人并不是隶属于自然而是能动的,人不仅受动于他的存在对象,而且还能动于他的存在对象。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人在自己的生命中起主宰作用,这种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叫做自由;二人又能进行自身的反省,这又叫自觉,所以马克思才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三、弗洛姆的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异同
弗洛姆的自由观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一种继承和补充,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状态,没有像一般哲学家那样去抽象的认识自由。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就是离开了人而去空谈自由,却忘记了自由首先应该是人的自由。
(一)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的相同点
1、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和实践活动中追求和表现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马克思把这种状态称为“自由王国”。弗洛姆也认为自由是一种境界,是人们摆脱了始发纽带而通过自发性的活动起创造出新的与他人和世界的新联系。
2、马克思还认为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由,自由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由,在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自由的问题也不一样。弗洛姆也强调自由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马克思和弗洛姆都以异化理论为武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指出来异化劳动造成了人的异化并列举了四种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并强调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进行批判,弗洛姆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痕迹很突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在弗洛姆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3、马克思和弗洛姆都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坚信人的自由可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将人的自由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加速对世界的改造,马克思坚信未来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到时候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弗洛姆也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把握这些规律的本质来认识和预测未来。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弗洛姆也是抱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结构的革命和微观心理的革命来唤醒被社会所压抑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自发性的活动和对爱的理解来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人道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和弗洛姆的自由观的不同点
1、马克思和弗洛姆虽然都抓住了自由的意蕴,但对于自由的载体却不同。马克思的自由观经历了从政治自由到劳动自由再到后来的实践自由的转变,马克思提出自由的本质是自由觉的活动,历史的发源地也在于物质生产,并且也强调了要通过实践的改造活动达到“自由王国”,要把对人的理解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是马克思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实践活动。弗洛姆对自由本质的理解是人的“自发性活动”,这是一种从人的心理方面主动去进行的活动,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活动,它不是强迫性和自动化的活动,它可以保持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完整性。所以马克思把自由的载体理解为实践活动而弗洛姆则将自由的载体理解为自发性的活动,这是二者不同的地方。
2、马克思和弗洛姆对于自由的内涵理解是不同的。马克思的理论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所以将自由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号召广大无产阶级行动集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获得解放,得到自由。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是一种群体性的概念,它不是仅仅靠个人行动就能获得的。弗洛姆所认为的自由的内涵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消极自由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困扰个人的心理问题,要通过个人的自发性活动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系。
3、在实现人的解放,获得自由的方式上面,弗洛姆和马克思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弗洛姆把实现人自由的人道主义社会当作理想模式,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进行改革,这是一种典型的改良主义。与弗洛姆不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和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政治革命夺取政权,摧毁资产阶级的制度和机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对自由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和弗洛姆也从各自的领域对自由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很多的共同点也有很多差异之处。但二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要通过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的。弗洛姆在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上指出要实现人类的自由还要主义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人类的真正自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来作为必要条件。所以两者都对自由问题进行了发展,对于现当代的人们探寻自由问题的路径提供了方法,因此具有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72-173.
[2](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77.
[3](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5-16.
[4](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81.
[5](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72-73.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44-4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46-4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曹玉涛:《论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
[11]冯景渊:《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和平:《试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