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费岂能代替抚养义务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u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讯案例:
   放学时间。
   家长们凭接送卡陆续走进某幼儿园大(2)班的教室,纷纷接走自己的孩子。
   牛牛和甜甜坐在教室的一角,正分享着绘本《我的爸爸焦尼》。
   当看见爸爸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牛牛“腾”地站起身,兴奋地朝着爸爸大叫:“爸爸!爸爸!我在这儿!”然后转过身,对甜甜说:“甜甜,爸爸来接我啦!我先走了,再见!”
   望着牛牛父子手拉手远去的背影,甜甜低下了头,默默地继续看着手中的绘本。谁也没有发现,小姑娘的泪水打湿了绘本中“爸爸”的脸。
   甜甜已经有大半年没见过爸爸了。她很想知道为什么爸爸这么长时间不来看自己?是不喜欢自己了吗?
   当妈妈姗姗来迟接甜甜时,甜甜拉着妈妈的手,轻声地说:“妈妈,让爸爸明天来接我行吗?”美丽的大眼睛里满是哀求。
   妈妈听了一阵心酸。她与甜甜爸爸在半年前协议解除了婚姻关系,约定甜甜由她抚养,甜甜爸爸每月支付抚养费。可没想到,甜甜爸爸将一年的抚养费一次性交给她后,就对甜甜不管不问,半年来,连电话都没打过一个,更别说来看看甜甜了。
   此刻,妈妈实在不知道该对甜甜说些什么,只能紧紧地拥抱着她,喃喃地说:“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只是爸爸工作太忙了……”
   第二天,处于矛盾之中的甜甜妈妈走进法院,向法官咨询:“支付了抚养费是否就尽到了抚养义务?我该不该要求前夫来探望女儿?”
  
  法律解析:
  1、离异父母探望子女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探望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上述规定表明,作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不仅是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支付抚养费是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依法应履行的义务,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正确行使探望权、履行探望义务包括对子女在身体、精神、学习、道德等方面给予关爱、教育,这绝不是仅仅支付抚养费就能替代的。本案例中甜甜爸爸虽然支付了抚养费,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未探望女儿,显然没有完全履行抚养、教育女儿的义务。
  2、履行探望义务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生活在缺损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通常不能拥有正常家庭父母对孩子全面的关爱呵护,还要承受一些偏见和歧视,很容易产生孤单感和失落感。如果离异父母一方不行使探望权或者另一方以各种理由拒绝、阻碍对方行使探望权,实际上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法律规定探望权的意义就在于弥合家庭解体给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的感情伤害,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3、抚育方有权要求对方定期探望子女
   甜甜妈妈从维护女儿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希望甜甜爸爸能履行探望的义务,建议她可以先请求亲戚朋友作为中间人,与甜甜爸爸进行沟通协商,希望他以后能创设一些父女联系、见面的机会,以增进父女感情,促使对方自觉并积极地履行探望义务。如果甜甜爸爸还不来看甜甜,可再到法院起诉。
   对因探望权行使而引发的纠纷,离异父母应进行充分协商,如果协议不成,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探望权纠纷诉讼,由法院根据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原则作出判决。如果负有协助义务的一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无故拒绝或者阻碍另一方探望,享有探望权的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官建议:
   1、离异夫妻往往心存怨恨,但无论婚姻破裂对你的打击和影响有多大,都不要把孩子作为发泄愤懑情绪的垃圾桶、声讨对方的传声筒,更不要利用孩子来对对方进行精神惩罚。父母离异已经让孩子遭受了伤害,一旦再被动地介入到离异父母的纠葛之中,孩子将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遭受双重的打击。因此,离异父母应理性地对待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纠葛,把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一旦涉及到与子女相关的问题,可以加强沟通,努力给孩子一份完整的母爱和父爱。
   2、行使探望权应充分协商并尊重有一定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探望权虽然从法律上讲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毕竟涉及人身,必须考虑未成年子女本人的意见,同时也需要抚养子女方的协助和配合,所以双方应尽量协商解决,对探望方式、次数、时间、地点等作出妥善安排。
   3、对其他需要探望的情形予以人性化的处理。目前,婚姻法对行使探望权的主体仅规定为离婚后的父亲或母亲,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非婚生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分居期间的未成年子女等也涉及探望问题,建议直接抚养一方能够从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协助或督促另一方探望子女。此外,对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问题,也建议予以人性化的对待,为其适当探望提供方便。
   (作者系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临近小升初,儿子变得神神叨叨,一有空就钻到电脑旁边,一只企鹅头老是嘀嘀——嘀嘀——  听得我心神不宁,心里不禁敲起了小鼓:“网聊?网友?网瘾?网恋?影响了功课可怎么办?”旁敲侧击地问问儿子吧,他还振振有词:“我们现在交流学习都用QQ……”抑或,“老妈你OUT了,只是问同学功课!”  先生虽然也觉得不太对劲,但绝对没我这么紧张,他觉得孩子大了,有点自己的想法,做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情,是独立的表现,
期刊
许多老人出于为子女减轻压力和爱护第三代的想法,常常主动帮忙带孙子孙女。随之而来的是父母体力上的轻松与精神上的纠结——隔代养育好不好?这里,专家给出了10个隔代家长应具备的特征,以供参考。  成功隔代家长应具备的10个特征: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4、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
期刊
陈一冰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微薄。记得小时候,陈一冰想要一个电动玩具,父母都买不起。艰苦生活的磨砺令陈一冰变得坚强,而与父母其乐融融的亲情关系,也成了他在体操生涯中冲出低谷的动力。   陈一冰是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当时,他的表姑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工作,建议陈家父母把儿子送到天津体操业余体校强身健体。1990年3月,妈妈张秀智带着陈一冰来到体校,教练赵奇第一眼看到年仅5岁半的陈一冰,小小的个儿
期刊
两年前,我为班上的小帅发愁:那是我接手的第二届学生。立志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我,一心想把这个班级管理好。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小帅是个“人物”:许多男孩子围着他转,一下课,大高个的他就带着一帮男生在教室里横冲直撞,看得我胆战心惊,不得不一声声喊:“停,停,停。”因为在幼儿园,安全是第一。于是我和班上另外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多多训导小帅,搞定其他“跟屁虫”就容易了。   上课时,他只要稍稍有点动作
期刊
艾宾浩斯学习遗忘规律:如果刚刚记忆完毕所记的信息量是100%的話,那么20分钟后所记的信息量便下降到58.2%,1小时后下降到44.2%,8-9个小时后下降到35.8%,一天后下降到33.7%,两天后下降到27.8%,六天后下降到25.4%,一个月后下降到21.1%。     望着女儿姚远从机场的安检通道入口处进去,身影慢慢远去,我有些伤感,但仍很欣慰。女儿是去美国读医学博士,放飞她,是我们做父
期刊
我的老师已经5岁了。   儿子做我的老师,是从他驻扎在我身体里就开始的。那时这个老师不说话,但丝毫不影响他教我从无知无畏蜕变成一个乖女人。我一旦放纵自己疯吃疯玩不休息,他就用胎动频繁或者干脆不动来报复,吓得我和他爸脸青面绿地往医院跑。   出生了,他教我们的第一课是责任。   那时他不到四个月,我们带他到亲戚家去玩。白天还挺乖,到了晚上他不耐烦了,用大哭和不睡觉来抗议。怎奈牌瘾巨大的他爸不愿
期刊
随着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焦虑父母”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无辜的孩子往往成为了父母发泄不满的“第一出口”。惊恐的眼神、失落的心灵、无助的表情是那么令人痛惜,可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父母无意中会犯如下“病症”:    冷漠拒绝  文文,今年已经7岁了,是个虎头虎脑的“鬼机灵”,总爱缠在亲朋好友的身边亲密个没完,格外讨大家的欢心。有一段时间,文文的爸爸由于工作中策划方案的连连失利,整日萎靡不振。小家伙见爸爸
期刊
经常换看护人,孩子不适应怎么办?   江苏徐州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孩子两岁半,开始请的保姆很不错,一直带孩子到两岁,后来因为家里有事不干了。现在接连换了两三个保姆,都不满意。关键是孩子不适应,吃喝拉撒睡都没了规律。我该如何帮他适应?     答:1、更换看护人的频率应当越小越好。从小到大孩子对看护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孩子还小,这时候看护人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即让孩子吃饱、喝足、睡好
期刊
6岁儿子常焦虑,怎么办?   安徽芜湖市一家长咨询:儿子6岁了,上大班,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偶尔会批评一些回家没有看书的小朋友。回到家,儿子经常会问“我的英语单词还没记住,怎么办?”“我的作业还没写好,怎么办?”“时间不够了,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好呢,怎么办?”甚至于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也会很焦虑。我该怎么办呢?     答:孩子因学习感到适度焦虑是正常现象,说明孩子有较强的上进心,只要不过
期刊
夏天一开始,小鹿就给我申诉她要学吉它的愿望。“将来有一天,我要自己组乐队。我弹着吉它,边弹边唱……”她说,眼里流露出无比的向往。这已经是她第N次表达对吉它的痴迷了。可我还是怕她只是一时冲动,像学钢琴那样半途而废。   “你一定会练几天就放弃的,钢琴不就是那样吗?”我说。“吉它和钢琴可不一样。”小鹿说,“学钢琴的最佳年龄是幼儿期,我早过了最佳年龄,所以一开始学就没信心。还有,我们家没有钢琴,不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