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50-01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六、教师引导,确定适宜的学生尝试空间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感知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时,明确内容和目标,确定学生的探索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小,学生探索的意义不大;太大,又很盲目,走弯路,挫伤学生的尝试信心。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让学生理解“体”这一概念的形成,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想到,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比较,找出相等的面。
七、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尝试教学的理论,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掌握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尝试,实现创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50-01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六、教师引导,确定适宜的学生尝试空间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感知有很大的随意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时,明确内容和目标,确定学生的探索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小,学生探索的意义不大;太大,又很盲目,走弯路,挫伤学生的尝试信心。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让学生理解“体”这一概念的形成,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想到,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个面剪下来比较,找出相等的面。
七、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尝试教学的理论,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掌握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尝试,实现创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