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也导致当前很多学生连提问的能力都不具备。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并结合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养成质疑的习惯,创新能力就会渐渐得到提高。
【关键词】质疑能力 问题 生活现象 实验现象 反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44-02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也有提问教学这一环节。但这种问题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设置的,教师处于主动提问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的地位。这种提问教学看似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我们应该这样思考:能不能反过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物理教学应当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②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③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④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教科版 3-1“电阻定律”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坐摩天轮的失重感觉;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 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关键词】质疑能力 问题 生活现象 实验现象 反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44-02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也有提问教学这一环节。但这种问题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而设置的,教师处于主动提问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的地位。这种提问教学看似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我们应该这样思考:能不能反过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物理教学应当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②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③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④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教科版 3-1“电阻定律”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坐摩天轮的失重感觉;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 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