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实之 实则虚之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虚”与“实”这一对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写作技巧,由此入手读懂文本,把握内容要点;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解题技巧,理清答题要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最近两年部分高考现代散文阅读题从文本中的“虚”与“实”、解题中的“虚”与“实”两个方面进行解构。
  
  一、高考现代散文阅读文本中的“虚”与“实”
  
  全国各地高考卷中所选的现代文学性散文总体都有“避虚就实”“以实为主”的特征,但在具体的行文中,又有“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由实入虚”、“明实暗虚”等不同的侧重,下面以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的部分散文为例加以说明。
  (一)化虚为实
  所谓“化虚为实”,是指将“虚”的精神性的内涵用“实”的物质性的载体加以表现的技法。这种技法充分体现了文学性散文形象思维的特质,可以让读者凭借可以感知的“实境”去体味文章深邃的意蕴。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写法。
  1.用实在的物象与细节来说明抽象的精神
  例如辽宁卷的《炉火》,臧克家先生把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寄寓在“炉火”当中,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把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层层深入地表达出来。文中没有一句话说他热爱生活,他只写他如何热爱“炉火”。作者化虚为实,用亲切可感形象生动的细节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并使全文的情感由“感伤”转为“感动”,并进一步转为“感奋”,深深感染读者。
  2.运用联想,将抽象的感受化为可感的画面
  例如天津卷的《雪野里的精灵》,作者匠心独运,用联想手法,将抽象的感受化为三个可感的画面。第一个画面是莒县定林寺中苍劲葱郁、“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的古银杏树,它“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第二个画面是大雪后的崂山雪峰上的“一片美妍的小花”,使我备受鼓舞。第三个画面是长白山林场雪地里的“几朵蓝色的小花”,它们是“生命的奇观”,从而让我感悟到“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二)虚实相生
  所谓“虚实相生”,是指将“虚写”和“实写”巧妙结合起来,使“虚”与“实”彼此生发、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的写作技法。
  例如全国卷(Ⅱ)的《海南杂忆》,茅盾先写“天涯海角”,此为实写。然后由眼前的怪石头联想到苏轼的诗和“谪宦”,此为虚写。然后写归国华侨已成了真正的“补天手”,此为实写。接着又联想到明朝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当作粮食,到此收束全篇,此为虚写。综观全文,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入虚,并以虚写含蓄地结束全篇,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引而不发的是茅盾先生对新中国的由衷赞美之情。这种摇曳多姿的写法的艺术效果是纯实写或纯虚写无法达到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虚实相生写法的典范之作。
  (三)由实入虚
  所谓“由实入虚”,是指先从实处落笔,花相当笔墨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发表议论、阐述观点的一种写作技法。在这种写法中,实笔为虚笔做准备,虚笔紧扣实笔来发挥,由实至虚,前后相衔,水到渠成。
  例如北京卷《湿湿的想念》,沈红前面部分写自己第一次跑到湘西,寻找爷爷沈从文的故水故土。此为实写。但文章接下来的大部分内容则是由眼前的“沅水”想到“水给爷爷三样东西”。由实入虚,虚写的部分是文章的中心内容。
  对作者创作思路的解读,是阅读者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因为文本具有这种种虚实结合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除了要让他们读懂文中的“虚”与“实”之外,还要让他们在解题时学会采取相应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
  
  二、高考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时的“虚”与“实”
  
  下面我还是举最近两年部分高考题为例,从对参考答案的解读入手,谈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解题策略在各能力层级考题中的具体应用。
  (一)理解能力题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例如2006年全国卷I林清玄《阳光的香味》第14小题问用“想着”“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是“为什么要用”,命题者把一个问题拆分成两个问,分明就是在提醒考生要先实后虚,由实入虚。
  解题策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深层阅读能力,因此“重要词语”除了表层义一般都有深层义。也就是说,一般都要先回答实在义,再回答虚化义,先实后虚、由实入虚地解答问题。切忌只停留在表层的实在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如2007年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小题首先要抓住大西北“实”的特征(环境恶劣、生命顽强),其次要把“长大”作“虚”的理解(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才能答对题目。解答第二句同样要抓住南方“实”的特征,并把“摔打”作“虚”的理解。
  解题策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就意味着要从全文主旨出发,抽象、提炼出本句子的深层内涵,一般都是直接作虚化的阐述。不过抽象、提炼的第一步,是对该句子“实”的特征的准确把握。
  (二)分析综合能力题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如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4小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道题得“虚则实之”,筛选并整合出“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这三幅“实”的画面。
  解题策略: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解答这道题,一般要先理清层次,然后据“实”概括。概括要全面,文字要力求整齐凝练。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例如20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小题问“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如上文分析,这篇文章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的,也就是“由感性到理性”。
  解题策略:关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虚实,我在第一部分中已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读。学生如果能够总体把握文本的“虚”“实”写法,回答这道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特别要提醒的是答题要具体,如“承上启下”得明确具体内容才行。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主旨
  例如2006年全国卷I《阳光的香味》第17小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参考答案第一条是对全文“实”的内容的综述,第二条才是对作者“虚”的思想追求的概括。很多学生因为不懂由实入虚的解题方法而不能写全这两条。
  解题策略:这个知识点的考题,同样要结合虚实两方面来回答,答案才可能全面完整。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6小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从前文作者对“烟”“雨”“牛”“鹭”的细致的描绘之中,由实入虚,可以把握住作者“眷恋而惋惜”的态度。
  解题策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当然要透过“实”的表象,看到“虚”的本质才行,所以要以“虚”的提炼概括为主。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这个知识点的题目近年在现代散文阅读主观题中仍出得很少,特别是对“想像”的考察,几乎是空白。20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第19小题:“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这道题考的是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者构思,答案是“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明显也是一“实”一“虚”。
  解题策略:既然是“推断”,当然要从文章“实”有的内容“推”出而作判“断”,切忌离开文本,架空议论。哪怕是“想像”,也得从文中合理引申,不能随意发挥,必须能在文中找到“实”的落脚点。
  (三)鉴赏评价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如2007年全国Ⅱ《海南杂忆》第17小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这道题虽然是问“对比手法”,但如果理清了全文虚(古)实(今)相生思路的话,肯定能圆满解决问题的。
  解题策略:显然,在这个知识点里虚实策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虚实”除了作为一种表达技巧独立使用外,还跟不少别的表达技巧结合使用,比如虚实对比、虚实衬托,又比如比喻的喻体为实,本体为虚;象征的征体为实,本体为虚,等等。在解题时从虚实关系入手,思路常常会豁然开朗。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如2007年辽宁卷《炉火》最后一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这道题要求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能够看出全文“化虚为实”的写法,如我第一部分所分析,明白作者借写爱炉火来表达爱生活的旨意。不然是很难入手判断的。
  解题策略:评价思想内容时,一般都要先理清全文的虚实层次与关系,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内容要点与文章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也是先从虚实角度出发把握好思想内容,然后对作者观点态度做赞成或否定的评价。
  总之,我觉得虚实关系既是阅读者进入散文文本的一扇大门,也是做题者解题的一把钥匙。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从虚处着眼,从实处着手,把握好“虚实”这一对关系,定将有利于清晰深入地阅读文本和全面准确地解题。
其他文献
语文课必须有文学气息。教学中我总结出几种酝酿文学气息的方法。    一、设趣法    语文课原本是一门有滋有味的课,语文的形象性注定了语文课的趣味性。突出文学气息要从设趣开始。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趣也可以从课文中找“趣点”,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趣”,设趣不是简单的卖弄噱头,而是充分展现语文学科
导读:在台湾产业界,郑崇华是名副其实的绿巨人。创立台达的41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5%。台达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一个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郑崇华经营台达电子至今41年的漫长历史,其实可以分解成三个维度来思考——  一是,在一次次全球产业秩序重构中,一家以工业制造安身立命的企业,如何完成从草根小厂到跨国巨头的平稳进化?在登上产品制造的巅峰后,它又该何去何从?  二是,在
一、学生远程教育历史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特点    远程教育不像传统历史教育那样组班,也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历史的教和学在空间上分离,学校只提供较完备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和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的历史学习完全以自学为主,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历史“自主学习”。历史“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性。自主学习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的能动的自为主体。这个能
在高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政治有5本书的内容需要掌握,这就要求同学们应该有计划地科学复习,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使自己牢固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各项基本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所以,在政治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灵活应用。笔者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基础知识
泽普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叶尔羌河畔。泽普,被游人们誉为“西域戈壁的法桐天堂”,法国香榭丽舍大道的梧桐是靠“打吊瓶”活着,而泽普的法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水土,以其“高大、浓密、厚实、粗犷”的特点成为泽普乃至全疆的一张绿色名片。美丽的法桐演绎着春夏秋冬更迭的多姿多彩,也讲述着泽普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生活的故事。走在法桐大街上,让人感觉舒适、惬意,深深感受到這座小城的安逸、和谐,亲切与厚重。泽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推崇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中学英语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掌握一些教
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不断增强,区域内数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统一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层出不穷。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分为优惠贸易、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1 成立时间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模块,围绕人类社会的重要生产生活活动展开,易于实现生活化教学。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已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选取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注重从人地关系视角展开研究,这为实现生活化的自然地理学习提供了条件。努力使自然地理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社会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强烈愿望,从而将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
他只是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一位普通的60多岁的彝族老人,他勤勤恳恳地经营着母亲的遗产,但不想有一天,母亲的遗产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了普洱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他守着普洱茶,宣扬着普洱茶文化。他就是李兴昌。  见到他是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身后是从云南带来的普洱茶茶产品,李兴昌正悠闲地喝着茶、看着熙熙攘攘的参观者,不急不躁,杯中的普洱茶也在北方寒冷的空气中透着浓郁的茶香。  李兴昌对普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