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习”在古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学习、练习”,如“习武不精”(《冯婉贞》)、“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二是“熟悉、习惯”,如“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壁之战》)、“益习其声”(《黔之驴》)。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是“学习、练习”的意思,但前面已经有了“学”,“习”就不能解释为学习,学和习是两个动作行为,习是承接学的动作,所以“习”就是“复习”了。学习了以后按时去复习,是很自然的事了。“学而时习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错,学习了,再去按时复习,学习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后面有“不亦说乎”,连接起来看,学习了,再去复习就会快乐。从学习的具体心理体验看,不一定会快乐,说快乐有些勉强。
对于多数成年人或者学生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是有兴趣的,但复习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就不一定快乐了。如果是创新性的复习,是有乐趣的。这个创新性的复习,是将学习的知识加以拓展,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是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实践,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对知识的运用,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有效益有价值的新东西。
再说,把“习”简单理解为“复习”,也是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只有学习和运用并重、学习与实践并重,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真正快乐。
所以“习”应该是运用和实践,学习了新的知识,只有运用和实践,才有学习价值的体现,才有学习的效益,才可能有兴趣,才可能是“不亦说乎”。“习”的含义很丰富,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
“习”可以解释为“运用和实践”。句子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运用和实践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作者单位: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
“习”在古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学习、练习”,如“习武不精”(《冯婉贞》)、“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二是“熟悉、习惯”,如“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壁之战》)、“益习其声”(《黔之驴》)。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是“学习、练习”的意思,但前面已经有了“学”,“习”就不能解释为学习,学和习是两个动作行为,习是承接学的动作,所以“习”就是“复习”了。学习了以后按时去复习,是很自然的事了。“学而时习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错,学习了,再去按时复习,学习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后面有“不亦说乎”,连接起来看,学习了,再去复习就会快乐。从学习的具体心理体验看,不一定会快乐,说快乐有些勉强。
对于多数成年人或者学生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是有兴趣的,但复习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就不一定快乐了。如果是创新性的复习,是有乐趣的。这个创新性的复习,是将学习的知识加以拓展,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是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实践,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对知识的运用,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有效益有价值的新东西。
再说,把“习”简单理解为“复习”,也是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只有学习和运用并重、学习与实践并重,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真正快乐。
所以“习”应该是运用和实践,学习了新的知识,只有运用和实践,才有学习价值的体现,才有学习的效益,才可能有兴趣,才可能是“不亦说乎”。“习”的含义很丰富,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
“习”可以解释为“运用和实践”。句子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运用和实践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作者单位: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