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少数民族多是聚居于老、边、穷的偏远地区,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呈现出许多引入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及周边区域性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谈几点个人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信息技术 教育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之新课程的改革,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而且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打破教材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将大家脑海中的“副课”地位彻底抹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自动去寻找解决它的方法,才会自动获取相关的常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缔造力的需要前提。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比如,在学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的基础知识时,先让学生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时再介绍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再并用其他的教学手段,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三、课堂严格要求,课本适当加工。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非零”起点课本的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删节。在上课时,我也采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代替课本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的获取”时,将综合活动设置为:“调查本地土豆的品种及土豆的市场需求”,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及乡亲访谈了解并做好记录。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心态和能够学习好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心家庭、理解父母等家庭责任感。
四、巧用学习“笔记”,有益下节“操作”。
信息技術虽然已经被列为会考科目,但是还没有被重视起来。从初中升到高中,科目一下子沉重了许多,学习压力大,对这种高考不考的科目,他们平时跟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学习,如果课堂的利用率不高的话,学习效果肯定不好。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讲的内容又比较多,在上下一节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把上一堂课讲的知识都忘了,由于要赶教学进度,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复习,只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了忘掉,再学再忘掉,如此下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因此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堂课讲的知识及操作步骤简要记录下来,平时只要花几分钟浏览一下,在下次上课前十分钟把上节讲过的内容按照笔记上的步骤操作一下,就可以回忆起上节内容。当然不必每一个学生都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
五、运用分层教学,丰富学生选择。
因为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有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应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以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同时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将那些操作上起点很低的学生组织起来,手把手教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树立了教师的个人威信,可以将严谨治学、认真工作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在人格上给予身教,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起到榜样的作用。
六、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上机课中,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甚至有的一到上机课就只喜欢上网、QQ聊天、打游戏等。这样不仅仅影响了上机课的组织教学,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于是,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我还经常举办小组比赛,表扬操作好的学生,展示完成好的作品,要求学生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学生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转下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信息技术 教育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之新课程的改革,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而且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打破教材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将大家脑海中的“副课”地位彻底抹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自动去寻找解决它的方法,才会自动获取相关的常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缔造力的需要前提。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比如,在学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的基础知识时,先让学生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时再介绍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再并用其他的教学手段,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三、课堂严格要求,课本适当加工。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非零”起点课本的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上做了大胆的删节。在上课时,我也采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代替课本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的获取”时,将综合活动设置为:“调查本地土豆的品种及土豆的市场需求”,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及乡亲访谈了解并做好记录。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心态和能够学习好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关心家庭、理解父母等家庭责任感。
四、巧用学习“笔记”,有益下节“操作”。
信息技術虽然已经被列为会考科目,但是还没有被重视起来。从初中升到高中,科目一下子沉重了许多,学习压力大,对这种高考不考的科目,他们平时跟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学习,如果课堂的利用率不高的话,学习效果肯定不好。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讲的内容又比较多,在上下一节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把上一堂课讲的知识都忘了,由于要赶教学进度,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复习,只能继续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了忘掉,再学再忘掉,如此下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因此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堂课讲的知识及操作步骤简要记录下来,平时只要花几分钟浏览一下,在下次上课前十分钟把上节讲过的内容按照笔记上的步骤操作一下,就可以回忆起上节内容。当然不必每一个学生都千篇一律,应因人而异。
五、运用分层教学,丰富学生选择。
因为学生兴趣多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高低、有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应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以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同时引导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利用课余时间补缺、补差,将那些操作上起点很低的学生组织起来,手把手教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树立了教师的个人威信,可以将严谨治学、认真工作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在人格上给予身教,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起到榜样的作用。
六、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上机课中,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甚至有的一到上机课就只喜欢上网、QQ聊天、打游戏等。这样不仅仅影响了上机课的组织教学,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于是,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我还经常举办小组比赛,表扬操作好的学生,展示完成好的作品,要求学生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学生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