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并没有龙存在,关于它的各种解释、传说无不充满神话色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王朝中,龙不仅仅是图腾符号,更足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因此,明清时期作为宫廷日常必需品的官窑瓷也毫不例外染上浓郁的封建气息。
明清景德镇御厂瓷器龙纹种类相当丰富,以五爪龙最典型、常见。相比之下,造型稍微特殊的应龙、夔龙以及螭龙等则要少许多。
一、“应龙”的定义及传说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曾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中记述:“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躔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随之珍也;时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吴志·吾粲传》中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
随着对应龙不断地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在其所著《述异记》中又加以渲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由此说来,应龙竟然是修炼千年的角龙,越发非比寻常。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沈约在《宋书》卷二十七中也记载:“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说明应龙还是黄帝手下的一名得力战将,不仅仅只是传说中的神兽。
二、明清官窑瓷中应龙纹的始用
应龙的神话传说流传很久,其图案纹饰也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图1)、绘画当中。相比之下,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却略有些晚。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大量绘画素材被纳入官窑瓷制作中,应龙纹才被列入其间。
从传世品资料看,苏富比1989年拍出的一件青花应龙纹罐(图2)与香港天民楼所藏青花应龙纹小罐(图3)皆无款,被视为永乐器。与两器相矛盾的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焦竤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尔雅》视之,信然。”假如史料无误,按常理分析应龙纹在官窑瓷中的使用应在宣德朝该事发生之后,即洪武、永乐时期不太可能出现该纹饰官窑瓷。
三、宣德官窑中的应龙纹
从传世品与景德镇珠山遗址发掘资料看,成熟的落款宣德官窑器中应龙纹使用较多,按照不同特征可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
1.“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
“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在宣德朝中使用较多,沿用了无款青花应龙纹罐(图2)的应龙特征,为猪嘴、双角、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总体看,形体大部取自永宣三爪龙纹,仅是肩部添加了鸟状羽翼、尾部演变成卷草纹。这样设计既保留永宣龙的威猛气势,也平添了卷草纹的优美曲线,给人刚柔相济的新气息(图4),进一步渲染了宣德官窑瓷多彩的艺术效果。
2.“鳍足羽翼类”应龙
“鳍足羽翼类”应龙较前者缺少龙爪,形体特征介于“双足三爪羽翼类”与下文的“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之间,羽状翼、鱼鳍形足、简短卷草纹尾是它的最大特点。除了一些大器使用外(图5),还经常装饰于海兽纹盘、碗、高足杯(图6)等器中。
3.“双足龙爪蝙蝠翼类”应龙
此种应龙与“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极其相似,但改羽翼为蝙蝠翼,双足或四爪,或五爪,多用于海兽纹器中(图7)。
4.“鳍足蝙蝠翼类”应龙
“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与前者比较相似,主要特征是蝙蝠翼,双足由龙爪改变为鱼鳍状,卷草纹尾大幅度缩短简化,形体接近鱼类。因为没有龙爪,整体缺乏咄咄逼人的威武霸气。传世中的无款青花应龙纹小罐(图3)与宣德青花应龙纹小罐(图8)存在许多相似处,如造型、尺寸、图案绘画等,包括底足构造也几乎一致,仅是上釉、落款不同而已。从两者的应龙纹绘画看,后者较前者流畅许多,且底足上釉、落款,属于标准的宣德后期制品。这里可以确定落款器制作时期晚于前者无款器,限于明代焦竤那一条史料的缘故,笔者不得不怀疑前者是否为应龙绘画尚不娴熟的宣德早期无款制品。毕竟没有景德镇发掘资料为依据,因此该无款器的制作时期(即应龙纹初始时期)尚不敢贸然推断,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
四、成化官窑中的应龙纹
宣德应龙制品对成化官窑影响很大。首先,宣朝“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受到较多应用,成化御厂制作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青花、色釉器。同前者相比,后者不仅发挥利用了成青的淡雅柔和发色,还进一步细致描绘应龙图案,改进了卷草尾画法(图9)等,最终形成本朝独特的艺术风貌。
其次,作为御厂瓷的延续发展,成化朝也制作了不少与宣德图案比较类似的海兽纹器物,使“鳍足羽翼类”应龙(图10)、“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应龙(图11)、“双足五爪蝙蝠翼类”(图12)应龙等继续出现在成化官窑器中。
当时的斗彩中还有一种应龙纹小杯(图13)较为特殊,龙身上没有绘画鳞状纹饰,但具备羽状翼,很可能因为图案过小(应龙首尾长度仅3厘米左右)才不得不省略了身上的鳞片组织。
除以上数种图案外,成化朝还增加了“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图14)。联系以上诸多资料,推测可能是普通四足五爪龙纹与蝙蝠翼类应龙的结合。
五、成化官窑之后的明代应龙纹
明朝官窑瓷中应龙纹的发展演变与使用主要活跃在宣德、成化两朝,正德时期曾出现使用传统龙尾代替卷草尾的变化(图15),算是当时可以言及的发展改进了。之后,应龙造型演变基本稳定,不太出现醒目创新(图16、17、18)。
六、清朝的应龙
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更加少见,景德镇御厂除使用前朝图案、造型仿制明代宣德、戍化名品(图19)外,很少制作应龙纹器物,更谈不上改革创新。于是,应龙纹器物制作不再兴盛,制瓷者只能凭借当时的新造型(图20)、新釉料(图21)以及清代图案(图22)偶尔来营造一下新气象,所绘应龙纹也以“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为主。
七、总结
由上文看来,撇开细微之处的变化,具备翼、角、鳞特征基本可说是明清官窑应龙纹的三大必要特征。通过明清两代应龙纹的发展规律,能够了解到该纹饰在宣德、成化期间经常使用,灵活演变,随后趋于稳定。清代应龙器制作不多,难得出现创新。所以,宣德、成化时期的应龙纹饰被历代制瓷者视为标准,成为明清官窑应龙纹形象的主要代表。
(责编:耕生)
明清景德镇御厂瓷器龙纹种类相当丰富,以五爪龙最典型、常见。相比之下,造型稍微特殊的应龙、夔龙以及螭龙等则要少许多。
一、“应龙”的定义及传说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曾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中记述:“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躔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随之珍也;时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吴志·吾粲传》中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
随着对应龙不断地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在其所著《述异记》中又加以渲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由此说来,应龙竟然是修炼千年的角龙,越发非比寻常。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沈约在《宋书》卷二十七中也记载:“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说明应龙还是黄帝手下的一名得力战将,不仅仅只是传说中的神兽。
二、明清官窑瓷中应龙纹的始用
应龙的神话传说流传很久,其图案纹饰也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图1)、绘画当中。相比之下,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却略有些晚。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大量绘画素材被纳入官窑瓷制作中,应龙纹才被列入其间。
从传世品资料看,苏富比1989年拍出的一件青花应龙纹罐(图2)与香港天民楼所藏青花应龙纹小罐(图3)皆无款,被视为永乐器。与两器相矛盾的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焦竤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尔雅》视之,信然。”假如史料无误,按常理分析应龙纹在官窑瓷中的使用应在宣德朝该事发生之后,即洪武、永乐时期不太可能出现该纹饰官窑瓷。
三、宣德官窑中的应龙纹
从传世品与景德镇珠山遗址发掘资料看,成熟的落款宣德官窑器中应龙纹使用较多,按照不同特征可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
1.“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
“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在宣德朝中使用较多,沿用了无款青花应龙纹罐(图2)的应龙特征,为猪嘴、双角、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总体看,形体大部取自永宣三爪龙纹,仅是肩部添加了鸟状羽翼、尾部演变成卷草纹。这样设计既保留永宣龙的威猛气势,也平添了卷草纹的优美曲线,给人刚柔相济的新气息(图4),进一步渲染了宣德官窑瓷多彩的艺术效果。
2.“鳍足羽翼类”应龙
“鳍足羽翼类”应龙较前者缺少龙爪,形体特征介于“双足三爪羽翼类”与下文的“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之间,羽状翼、鱼鳍形足、简短卷草纹尾是它的最大特点。除了一些大器使用外(图5),还经常装饰于海兽纹盘、碗、高足杯(图6)等器中。
3.“双足龙爪蝙蝠翼类”应龙
此种应龙与“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极其相似,但改羽翼为蝙蝠翼,双足或四爪,或五爪,多用于海兽纹器中(图7)。
4.“鳍足蝙蝠翼类”应龙
“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与前者比较相似,主要特征是蝙蝠翼,双足由龙爪改变为鱼鳍状,卷草纹尾大幅度缩短简化,形体接近鱼类。因为没有龙爪,整体缺乏咄咄逼人的威武霸气。传世中的无款青花应龙纹小罐(图3)与宣德青花应龙纹小罐(图8)存在许多相似处,如造型、尺寸、图案绘画等,包括底足构造也几乎一致,仅是上釉、落款不同而已。从两者的应龙纹绘画看,后者较前者流畅许多,且底足上釉、落款,属于标准的宣德后期制品。这里可以确定落款器制作时期晚于前者无款器,限于明代焦竤那一条史料的缘故,笔者不得不怀疑前者是否为应龙绘画尚不娴熟的宣德早期无款制品。毕竟没有景德镇发掘资料为依据,因此该无款器的制作时期(即应龙纹初始时期)尚不敢贸然推断,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
四、成化官窑中的应龙纹
宣德应龙制品对成化官窑影响很大。首先,宣朝“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受到较多应用,成化御厂制作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青花、色釉器。同前者相比,后者不仅发挥利用了成青的淡雅柔和发色,还进一步细致描绘应龙图案,改进了卷草尾画法(图9)等,最终形成本朝独特的艺术风貌。
其次,作为御厂瓷的延续发展,成化朝也制作了不少与宣德图案比较类似的海兽纹器物,使“鳍足羽翼类”应龙(图10)、“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应龙(图11)、“双足五爪蝙蝠翼类”(图12)应龙等继续出现在成化官窑器中。
当时的斗彩中还有一种应龙纹小杯(图13)较为特殊,龙身上没有绘画鳞状纹饰,但具备羽状翼,很可能因为图案过小(应龙首尾长度仅3厘米左右)才不得不省略了身上的鳞片组织。
除以上数种图案外,成化朝还增加了“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图14)。联系以上诸多资料,推测可能是普通四足五爪龙纹与蝙蝠翼类应龙的结合。
五、成化官窑之后的明代应龙纹
明朝官窑瓷中应龙纹的发展演变与使用主要活跃在宣德、成化两朝,正德时期曾出现使用传统龙尾代替卷草尾的变化(图15),算是当时可以言及的发展改进了。之后,应龙造型演变基本稳定,不太出现醒目创新(图16、17、18)。
六、清朝的应龙
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更加少见,景德镇御厂除使用前朝图案、造型仿制明代宣德、戍化名品(图19)外,很少制作应龙纹器物,更谈不上改革创新。于是,应龙纹器物制作不再兴盛,制瓷者只能凭借当时的新造型(图20)、新釉料(图21)以及清代图案(图22)偶尔来营造一下新气象,所绘应龙纹也以“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为主。
七、总结
由上文看来,撇开细微之处的变化,具备翼、角、鳞特征基本可说是明清官窑应龙纹的三大必要特征。通过明清两代应龙纹的发展规律,能够了解到该纹饰在宣德、成化期间经常使用,灵活演变,随后趋于稳定。清代应龙器制作不多,难得出现创新。所以,宣德、成化时期的应龙纹饰被历代制瓷者视为标准,成为明清官窑应龙纹形象的主要代表。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