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习作难写,习作难教”的困惑。解决这些困惑的根本途径必须遵循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习作的兴趣真正地引向对生活的关注,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及其有意义的活动方式。
【關键词】习作教学 生活体验 积蓄 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毋庸置疑,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孩子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头脑中关于习作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学生提笔有时无话可写,或是写作时刻意而为,读来俗套乏味。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与习作之间的转换途径到底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趋于本能的反应,思维水平不高。即使对某事物感兴趣,但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断,妨碍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可见,导致大部分小学生作文干瘪、失真,甚至是根本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小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而在于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由此,我们须在“生活”与“作文”间架起一座“体验”桥梁,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体验”所积蓄的丰富的情感充盈笔端,使表达与倾述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一、习作教学中生活体验的积蓄
体验是伴随着人们活动始终的感受,是一切活动的必然。有生活就有体验,生活体验是生活实践中一种自然而然的经历。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1.以习作为目的的生活体验。为习作而开展的活动,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文的需要,即引导学生在关于文的核心内容部分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前,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观察及体验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捕捉习作所需的典型场景,细致观察活动过程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等,注意捕捉细致的内心感受。这样积蓄的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有效体验。因为体验的过程与习作紧密衔接,体验又具有很强的鲜活性,动起笔来容易再现,抒写的情感会显得特别真切而感人。
2.以活动利用为目的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很多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但其发生的过程并不是为了习作而设置的,如学校运动会及其它各类校园专题活动,有效地利用这样的活动,使之成为有效体验的积累则是习作教学中最为经常的。
在校运会期间,为了进行有效体验的积蓄,我们要将学生瞬间的感动定格为一种记忆,提升为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可以围绕一些话题进行讨论,用心感受什么是“拼搏”、“荣誉”,品尝“成功时的荣耀”“失败时的苦涩”,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全面地观察,从而深化体验的深度。
二、促进习作生活化
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才是真实的,完全为了习作而进行的体验固然是教学中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全部,甚至只能作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何增强体验的有效性,将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都能纳入到习作的素材中来,则是我们所说的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1.建立体验与表达的便捷通道,让习作成为无障碍表达。从习作的起始阶段来说,习作是存在困难的,体验与表达之间的无障碍的根本条件是降低表达要求,减少写作束缚。应该说小学生的“不会写”、“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平常心教作文,适当降低评改要求,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惧怕心理。
2.建立体验与表达的常态性需要,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方可积蓄丰富的有效体验,实现体验的生活化。坚持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坚持记日记,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从一年级时候的一日一句,到六年级时候的一天一得,这种积累潜滋暗长,与日俱增。其实,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习作目的的最高境界。一旦养成表达的习惯,学生便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文章”。
三、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关键。我们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采撷绚丽的浪花,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获得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之中,让智慧与创造在学生的指尖流淌。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习作能立足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热爱生活,敢于探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我们期待着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多彩的生活,看到敞亮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张俊英
【關键词】习作教学 生活体验 积蓄 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毋庸置疑,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孩子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头脑中关于习作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学生提笔有时无话可写,或是写作时刻意而为,读来俗套乏味。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与习作之间的转换途径到底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趋于本能的反应,思维水平不高。即使对某事物感兴趣,但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断,妨碍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可见,导致大部分小学生作文干瘪、失真,甚至是根本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小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而在于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由此,我们须在“生活”与“作文”间架起一座“体验”桥梁,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体验”所积蓄的丰富的情感充盈笔端,使表达与倾述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一、习作教学中生活体验的积蓄
体验是伴随着人们活动始终的感受,是一切活动的必然。有生活就有体验,生活体验是生活实践中一种自然而然的经历。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1.以习作为目的的生活体验。为习作而开展的活动,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文的需要,即引导学生在关于文的核心内容部分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前,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观察及体验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捕捉习作所需的典型场景,细致观察活动过程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等,注意捕捉细致的内心感受。这样积蓄的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有效体验。因为体验的过程与习作紧密衔接,体验又具有很强的鲜活性,动起笔来容易再现,抒写的情感会显得特别真切而感人。
2.以活动利用为目的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很多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但其发生的过程并不是为了习作而设置的,如学校运动会及其它各类校园专题活动,有效地利用这样的活动,使之成为有效体验的积累则是习作教学中最为经常的。
在校运会期间,为了进行有效体验的积蓄,我们要将学生瞬间的感动定格为一种记忆,提升为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可以围绕一些话题进行讨论,用心感受什么是“拼搏”、“荣誉”,品尝“成功时的荣耀”“失败时的苦涩”,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全面地观察,从而深化体验的深度。
二、促进习作生活化
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才是真实的,完全为了习作而进行的体验固然是教学中的需要,但不能完全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全部,甚至只能作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何增强体验的有效性,将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都能纳入到习作的素材中来,则是我们所说的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1.建立体验与表达的便捷通道,让习作成为无障碍表达。从习作的起始阶段来说,习作是存在困难的,体验与表达之间的无障碍的根本条件是降低表达要求,减少写作束缚。应该说小学生的“不会写”、“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平常心教作文,适当降低评改要求,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惧怕心理。
2.建立体验与表达的常态性需要,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方可积蓄丰富的有效体验,实现体验的生活化。坚持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坚持记日记,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一时收获、得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
从一年级时候的一日一句,到六年级时候的一天一得,这种积累潜滋暗长,与日俱增。其实,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习作目的的最高境界。一旦养成表达的习惯,学生便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文章”。
三、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关键。我们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采撷绚丽的浪花,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获得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之中,让智慧与创造在学生的指尖流淌。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习作能立足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热爱生活,敢于探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身心发现美,体验美;我们期待着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多彩的生活,看到敞亮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