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几乎所有能看见的报纸都登了,说世界首席和平之国瑞士(因在好战国家堆里苟存)今年2月13日举行“限枪”全民公决,最后遭到2/3的公民否决,认为拥有私人枪支合法,且传统悠久,不宜推翻。只可惜所有刊登这条消息的媒体都没有配发照片,也没有相关背景的介绍,使我身边的许多人不禁提出疑问,说原以为瑞士是个以生产手表和巧克力而著称于世的和平国家,怎么民间会有如此强悍的尚武精神,以至于家家有枪呢?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条被广为刊登的新闻,证明它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二是一条新闻如果只发消息而不配以照片或详细的背景介绍,实在有点儿遗憾。
以上是客气话,如果不客气地说,就是播发一条较比重要的新闻只有文字表述却没有配发相关的照片,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就不叫新闻,而只是条消息而已,甚至在更多人看来,连它的真实性都要受到怀疑。用网络语言说得更直白,即:“凡新闻无图不可信。”
在世界各国的法庭上,照片(只要是真的)都可以成为重要证据,而纯文字的,就要差多了。无论新闻纪实照片还是档案照片都很重要,有些无法获得的实物,只要有照片为证,法官也不可能闭眼不瞧。
不过,有些人认为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配照片,其实不然。以现在的网络链接手段,所有的新闻都可以配直接或相关照片。便携式数码阅读器开始普及,这东西的主要优势就是看图,起码是图文并茂,显然不太适宜看纯文字。最近来我家做客的女孩子带来一个,我试着用它看字,一会儿眼睛就不行了,有闪烁感,总觉得不对劲儿。看画面倒真方便,里面就如同一个魔镜般的小世界,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还能在上面作画,真好。
记得以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有关瑞士人全民皆兵、爱枪如命的文章,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张表现的是一户人家大衣柜里同雨伞等家居杂物放在一起的自动步枪。如果把这张照片配在这条新闻里,这条新闻的分量就不一样啦。此前多数人认为美国是私人枪支大国,而欧洲的瑞士则是彬彬有礼、平和文静的国家。其实不然,如按人头份儿算,瑞士的枪支普及率远高于美国,它只有800万人口,拥有的军用级以上枪支超过230万,类似小左轮、小手枪或低于6毫米口径左右的长枪都不算,如果全算上,一人合上一支还有富余。以前刀、枪、手表、照相机被公认为是纯爷们儿的四大玩具,喜欢者不计其数,而今发生了变化,电子机芯的手表和数码照相机已不能和以前的机械产品等同,唯刀枪还有玩头。在刀枪大家族里,一般人只把眼光盯在杀伤力较大的军用型号上,其实真正能单枪匹马干出点儿“大事”的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小家伙。在美国9·11事件里扮演凶器角色的刀子竟然是伸缩式塑料美工刀,劫了四架飞机不说,还让世界头号军事大国乱作一团,连总统都躲到地下室里去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总统都敢在地面上办公,这次却开了先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先进进攻型武器的国家,许多尖端武器别的国家还在实验室里养着,它却已列装部队。但美国民间对老旧武器并不排斥,尤其是被视为玩具的左轮手枪和其他小型武器。尽管“限枪”也嚷嚷了不少年,枪还是在卖。仅以“好玩”的左轮手枪为例,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警察中有多达60%的人仍衷情于这种过时的武器。在一项不值得夸耀的记录里,遇刺的美国总统中,除肯尼迪外,都是倒在左轮手枪的枪口之下。将林肯打死的那支左轮手枪可以算是左轮手枪的原始型;而将里根击倒在地的那支左轮手枪则是它的现代短版,听说很受女性青睐。
美国牛仔活跃于早年的开拓时代,确切说是在19世纪的中叶至后半叶。尤其是1865年后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不久的那段时间里,几十万曾参加南北战争的军人,不论是功臣还是败将,按照政策都可以携枪回家。当时也正是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大行其道的时期。而后来同样享有盛名的勃朗宁自动手枪那时还没有问世。更具实用价值的勃朗宁自动手枪在1900年以后才逐渐普及,其中最著名的一款就是美军用了半个多世纪的M1911A1型。但这款手枪在西部牛仔的眼里根本“不是个玩意儿”,连早先的美国警察也宁肯用左轮而不用勃朗宁,据说除了后者容易卡壳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它口径小、杀伤力不够。另外,自动手枪的外观也极不潇洒、式样单调,尤其不招女人喜欢。所以,即便到了人人都用得起勃朗宁的时代,美国的真正男子汉们还是钟情左轮。
虽说美国是使用左轮手枪的第一大国,但最好的左轮手枪,或说是当年牛仔们最喜欢的左轮手枪,未必是出在柯尔特门下的本地货。散布在欧洲的比利时、德国南部、意大利的枪械作坊,在柯尔特左轮的基础上,也生产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左轮手枪。这些来自欧洲的“进口货”,成了当时西部牛仔们竞相追逐的“贵族武器”。不过,当时大多数没有太大实力的牛仔的标准配备,始终是一支外观并不华丽但很实用的黑色柯尔特左轮。这款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左轮最终被枪械收藏家们定名为“柯尔特牛仔”,永载史册。美国是一个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所以,欧洲人本有的那种尚武和寓武器于民间的风气,也随之在这块新大陆上扎根,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个“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所谓商业化其实就是“以廉价促普及”,这是美国货走向世界的法宝。一个东西不普及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自然就难以生存。左轮手枪这玩艺儿,其实以前欧洲就有,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一向有制枪传统。但他们缺的是美国人的那种远见和商业头脑;还有就是他们在干事上过于精细审慎,导致成本过高。有些事在做之前如果就把问题考虑得过于周到,反而经常会办不成。反观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出生的年轻人柯尔特,尽管办事有些莽撞,考虑问题也不那么周全,但他说做就做,善于钻研,那种勇于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作风体现了美国人的一贯作派。这样,真正实用化的左轮手枪诞生在他的手上就没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了。
左轮手枪的独特造型是它吸引无数拥趸的重要因素,其中的357型短筒左轮是最经典的一款,是无数枪迷的最爱。左轮因右手持枪而带有弹巢的转轮向左掰出,故称左轮,其实其英文的本意并没有“左”的意思。左轮手枪虽载弹仅5到8发、多为6发,但可以边开枪边装弹,手快的可以连续打出十几发,感觉不亚于自动手枪。并且一旦遭遇卡壳,由于子弹在明处,也更易于排除哑弹或迅速转至下一发,很少误事。而牛仔们当年普遍使用的那种长筒左轮现已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短小精致的短筒左轮,即使不用,看着也是个玩意儿。时隔将近两百年,左轮手枪的基本原理和柯尔特当年定下的10.16毫米口径,至今仍无太大变化。
说了这么多,好像已偏离主题,其实不然。于现在的信息时代,做记者的知道多少都不为过。一条“限枪”的新闻,如果让你去采访,碰巧你又对枪支略知一二,肯定除了文字外还会注意拍下几张照片;又因左轮手枪是国外私藏枪支的主要枪种之一,再写上一些相关知识,随后登出来的新闻,肯定比干巴巴的消息强。毕竟时代不同了,如今连修自行车的都要再会点儿代配钥匙、修锁之类的零活儿。你一个靠文化吃饭的人,只知道东却不知道西,只知道地却不知道天,以后的日子恐怕就难了。
以上是客气话,如果不客气地说,就是播发一条较比重要的新闻只有文字表述却没有配发相关的照片,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就不叫新闻,而只是条消息而已,甚至在更多人看来,连它的真实性都要受到怀疑。用网络语言说得更直白,即:“凡新闻无图不可信。”
在世界各国的法庭上,照片(只要是真的)都可以成为重要证据,而纯文字的,就要差多了。无论新闻纪实照片还是档案照片都很重要,有些无法获得的实物,只要有照片为证,法官也不可能闭眼不瞧。
不过,有些人认为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配照片,其实不然。以现在的网络链接手段,所有的新闻都可以配直接或相关照片。便携式数码阅读器开始普及,这东西的主要优势就是看图,起码是图文并茂,显然不太适宜看纯文字。最近来我家做客的女孩子带来一个,我试着用它看字,一会儿眼睛就不行了,有闪烁感,总觉得不对劲儿。看画面倒真方便,里面就如同一个魔镜般的小世界,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还能在上面作画,真好。
记得以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有关瑞士人全民皆兵、爱枪如命的文章,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张表现的是一户人家大衣柜里同雨伞等家居杂物放在一起的自动步枪。如果把这张照片配在这条新闻里,这条新闻的分量就不一样啦。此前多数人认为美国是私人枪支大国,而欧洲的瑞士则是彬彬有礼、平和文静的国家。其实不然,如按人头份儿算,瑞士的枪支普及率远高于美国,它只有800万人口,拥有的军用级以上枪支超过230万,类似小左轮、小手枪或低于6毫米口径左右的长枪都不算,如果全算上,一人合上一支还有富余。以前刀、枪、手表、照相机被公认为是纯爷们儿的四大玩具,喜欢者不计其数,而今发生了变化,电子机芯的手表和数码照相机已不能和以前的机械产品等同,唯刀枪还有玩头。在刀枪大家族里,一般人只把眼光盯在杀伤力较大的军用型号上,其实真正能单枪匹马干出点儿“大事”的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小家伙。在美国9·11事件里扮演凶器角色的刀子竟然是伸缩式塑料美工刀,劫了四架飞机不说,还让世界头号军事大国乱作一团,连总统都躲到地下室里去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总统都敢在地面上办公,这次却开了先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先进进攻型武器的国家,许多尖端武器别的国家还在实验室里养着,它却已列装部队。但美国民间对老旧武器并不排斥,尤其是被视为玩具的左轮手枪和其他小型武器。尽管“限枪”也嚷嚷了不少年,枪还是在卖。仅以“好玩”的左轮手枪为例,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警察中有多达60%的人仍衷情于这种过时的武器。在一项不值得夸耀的记录里,遇刺的美国总统中,除肯尼迪外,都是倒在左轮手枪的枪口之下。将林肯打死的那支左轮手枪可以算是左轮手枪的原始型;而将里根击倒在地的那支左轮手枪则是它的现代短版,听说很受女性青睐。
美国牛仔活跃于早年的开拓时代,确切说是在19世纪的中叶至后半叶。尤其是1865年后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不久的那段时间里,几十万曾参加南北战争的军人,不论是功臣还是败将,按照政策都可以携枪回家。当时也正是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大行其道的时期。而后来同样享有盛名的勃朗宁自动手枪那时还没有问世。更具实用价值的勃朗宁自动手枪在1900年以后才逐渐普及,其中最著名的一款就是美军用了半个多世纪的M1911A1型。但这款手枪在西部牛仔的眼里根本“不是个玩意儿”,连早先的美国警察也宁肯用左轮而不用勃朗宁,据说除了后者容易卡壳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它口径小、杀伤力不够。另外,自动手枪的外观也极不潇洒、式样单调,尤其不招女人喜欢。所以,即便到了人人都用得起勃朗宁的时代,美国的真正男子汉们还是钟情左轮。
虽说美国是使用左轮手枪的第一大国,但最好的左轮手枪,或说是当年牛仔们最喜欢的左轮手枪,未必是出在柯尔特门下的本地货。散布在欧洲的比利时、德国南部、意大利的枪械作坊,在柯尔特左轮的基础上,也生产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左轮手枪。这些来自欧洲的“进口货”,成了当时西部牛仔们竞相追逐的“贵族武器”。不过,当时大多数没有太大实力的牛仔的标准配备,始终是一支外观并不华丽但很实用的黑色柯尔特左轮。这款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左轮最终被枪械收藏家们定名为“柯尔特牛仔”,永载史册。美国是一个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所以,欧洲人本有的那种尚武和寓武器于民间的风气,也随之在这块新大陆上扎根,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个“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所谓商业化其实就是“以廉价促普及”,这是美国货走向世界的法宝。一个东西不普及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自然就难以生存。左轮手枪这玩艺儿,其实以前欧洲就有,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一向有制枪传统。但他们缺的是美国人的那种远见和商业头脑;还有就是他们在干事上过于精细审慎,导致成本过高。有些事在做之前如果就把问题考虑得过于周到,反而经常会办不成。反观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出生的年轻人柯尔特,尽管办事有些莽撞,考虑问题也不那么周全,但他说做就做,善于钻研,那种勇于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作风体现了美国人的一贯作派。这样,真正实用化的左轮手枪诞生在他的手上就没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了。
左轮手枪的独特造型是它吸引无数拥趸的重要因素,其中的357型短筒左轮是最经典的一款,是无数枪迷的最爱。左轮因右手持枪而带有弹巢的转轮向左掰出,故称左轮,其实其英文的本意并没有“左”的意思。左轮手枪虽载弹仅5到8发、多为6发,但可以边开枪边装弹,手快的可以连续打出十几发,感觉不亚于自动手枪。并且一旦遭遇卡壳,由于子弹在明处,也更易于排除哑弹或迅速转至下一发,很少误事。而牛仔们当年普遍使用的那种长筒左轮现已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短小精致的短筒左轮,即使不用,看着也是个玩意儿。时隔将近两百年,左轮手枪的基本原理和柯尔特当年定下的10.16毫米口径,至今仍无太大变化。
说了这么多,好像已偏离主题,其实不然。于现在的信息时代,做记者的知道多少都不为过。一条“限枪”的新闻,如果让你去采访,碰巧你又对枪支略知一二,肯定除了文字外还会注意拍下几张照片;又因左轮手枪是国外私藏枪支的主要枪种之一,再写上一些相关知识,随后登出来的新闻,肯定比干巴巴的消息强。毕竟时代不同了,如今连修自行车的都要再会点儿代配钥匙、修锁之类的零活儿。你一个靠文化吃饭的人,只知道东却不知道西,只知道地却不知道天,以后的日子恐怕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