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百年庆华诞 非遗传承颂党恩

来源 :摄影与摄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6月25日上午,“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基地开幕。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承办,汇集了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台绣、潮绣等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9个绣种,共展出刺绣作品110件(套)。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肖凌之,湖南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希慧,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毛增印,原湖南省政协港澳台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机关党组成员陈益枝,湖南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颜喜、二级调研员肖正湖,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谢桂平,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戴维佳,江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马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委会名誉主任林乐成,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克泉,校长陈鸿俊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刺绣艺术大师、刺绣传承人等140余人出席开幕式。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校长夏能权主持开幕式。
  张希慧代表湖南省文旅厅对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揭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本次刺绣艺术主题展是广大刺绣艺术家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深情表达和艺术呈现。她希望,刺绣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阐释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持续创作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特色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非遗作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坚持产业发展与工艺传承并重,不断增强非遗艺术生命力。
  毛增印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和刺绣艺术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暨中国刺绣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论坛”,有利于集中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刺绣艺术发展的新成就,有利于推动全国刺绣艺术技艺研讨与理论发展迈向新台阶,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毛增印充分肯定了学校振兴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湖湘非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他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将以本次展览及论坛活动为契机,搭建中国刺绣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刺绣艺术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余克泉代表校方详细介绍了学校“非遗进校园、技艺进专业、大师进课堂”非遗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非遗传承创新模式。他表示,学校自2006年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以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评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的核心专业,专业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校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本次“‘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将有力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校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繡艺术委员会主任李艳对“‘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说,本次主题展在2021年3月发布作品征集通知后,得到了业内刺绣大师、刺绣艺术家和刺绣企业的广泛支持,共征集刺绣作品228件(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由本科高校艺术教授、刺绣大师、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作品题材、思想内涵、艺术效果、刺绣技巧以及原创性等方面制定评审标准和细则,对参赛作品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遴选出110件(套)作品入围本次展览,不仅为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而且也为建党百年献了心礼。
  开幕式现场,王仁祥、毛增印共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揭牌。肖凌之、张希慧、王仁祥、陈益枝、毛增印、余克泉、陈鸿俊等共同按下启动仪,“‘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正式开幕。
  “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主要展出广大刺绣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传承红色文化、把握时代脉搏的刺绣精品,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呈现了中国刺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刺绣艺术家高超的刺绣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国100余位刺绣艺术家以100余幅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刺绣类精品力作,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百年奋斗、百年辉煌和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展览代表作
  作者:薄小燕、贺晨飞
  作品名称:《开国大典》
  绣种:晋绣
  规格:150x113cm
  设计说明:繁峙刺绣,素以花色繁多、色彩艳丽、粗犷豪放为主要特点,极具地方特色。晋绣坊是繁峙刺绣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24大绣种之一“晋绣”代表,其刺绣工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开国大典》绣品是在晋绣坊设计师贺晨飞分层技术处理,并制定施针绣制方案后,由晋绣坊特级绣娘、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薄小燕耗时七个月绣制完成。该幅作品采用乱针满绣的针法与晋绣技艺,将画面众多领袖人物完美再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运用刺绣技艺将原画锦上添花,给人以视觉上庄严肃穆、欢欣鼓舞、热血沸腾、无比自豪的享受。这也是繁峙绣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而精心定制的晋绣之一。
  作者:向瑶、杨洁琼、张琼丹
  作品名称:《山冲曙光》
  绣种:湘绣
  规格:129x162cm
  设计说明:作品取自以象征党的标志之一的党旗为题材,作品中在斑驳墙面上,一面鲜亮的党旗显得格外醒目,为表现了党旗独特的肌理质感,刺绣者采用创新针法“纽股针”和“派力斯针”进行再创作,因物施针,最后完成的效果宛如麻布制作的真党旗。鲜亮的颜色、逼真的质感都象征着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体现了刺绣人“艺心向党”的文化自信。   作者:汤祝萍
  作品名称:《共享太平》
  绣种:乱针绣
  规格:259x131cm
  设计说明:乱针绣原创作品《共享太平》是汤祝萍带领8名绣娘选用了百余种色线,采用宝应乱针绣绣法,绣制56个民族人物欢聚天安门的热闹场面,为表达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好时代,而精心设计的集56个安居乐业的民族少女组成的一幅共享太平盛世图。整幅作品从构思到绣制成功历时近三年。
  作者:罗剑英、粟佳俊、熊婷
  设计者:林乐成、黄梅君
  作品名称:《长征路上》
  绣种:湘绣
  规格:350x60cm
  设计说明:《长征路上》由著名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设计,作品主要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的复杂艰苦环境,运用湘绣艺术的刺绣手法绣制完成,诠释了红军所走过的艰难、伟大的歷程,是一种史诗性的艺术提炼。红军翻过的一座座山,踏过的一条条河,穿越的一片片草地,播洒的颗颗革命火种,都在丝线的交错叠加中展现出来。画面中虽没有人物,但人物的精神却通过环境透射出来,艰难险阻与不屈不挠形成鲜明对比,长征的精神突显。
  作者:孟德芝
  作品名称:《百子贺百年》
  绣种:蜀绣
  规格:75x58cm
  设计说明:蜀绣单面绣系列作品《百子贺百年》,以100名嬉戏玩乐的孩童为主线,以他们欢乐、愉快且充满童趣的生活状态,来寓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体现为主题。
  作品在展现川西地方特色孩童游乐项目的同时,体现出了普通民众生活的平静、祥和与安逸。100名孩童身着的传统服饰全部采用了蜀绣所独有的锦纹针针法,绣制细腻、用色平和、过渡自然、形态各异,将孩童们在嬉戏中的快乐和童真彰显无遗。这组作品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民众生活的宁静祥和、平安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历程已经充分予以了证明。
  作者:姚建萍
  作品名称:《我的父亲》
  绣种:苏绣
  规格:68x98cm
  设计说明:本作品是苏绣艺术家姚建萍为自己父亲创作的一幅肖像绣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微笑目视远方,胸口的党徽闪闪发光,映衬出一幅慈祥的面容。肖像人物姚建萍父亲是一名年过9旬的老党员,见证了建党百年来的时代巨变,姚建萍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绣随时代、讴歌时代。对于这幅特殊的作品,姚建萍更多以情取胜,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将多年沉淀打磨的苏绣技艺混合着对父亲的真挚情感,让父亲的形象和故事在针线下缓缓展现,针线刻画的不仅是一幅肖像,更是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流金岁月,用情感的华彩为苏绣艺术注脚,表达了对自己父亲的深厚感情,也赞颂了世间所有朴实而又坚定的父爱。
  刺绣名家代表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陈水琴
  1964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她进入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的研究和创作近60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特聘客座教授,浙江省文学艺术家协会特聘专家。陈水琴是全国工艺美术《专家库》成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民协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特殊学院特聘专家。
  她擅长刺绣动物,对花鸟鱼虫,人物肖像也无不精到。她创新、创作了双面绣、双面异绣绣、双面三异绣、双面乱针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名称:《鸟语花香》系列:《芍药花》《翡鸟》《鸿运当头》
  绣种:杭绣-双面绣
  规格:25X35cm
  作品简介:《鸟语花香》系列三件双面绣组合作品体现了我们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手艺人在和平年代,能静心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作喜爱的作品,传承好民族的传统文化,以热烈的创作热情,绣出祖国百年党庆,国泰民安的生活、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蔡梅英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十届“山花奖”获得者,中国蔡梅英刺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苏州市虎丘区政协委员,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她被授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苏州民间工艺家,荣获“全国劳动英模”称号。
  作品名称:《南湖红船》
  绣种:苏绣
  规格:4.8X2.8m
  作品简介:作为一名苏绣从艺者,国家繁荣昌盛,才有手艺人的岁月静好,才能让手艺人安定的拥有这么一份职业。
  该作品是蔡梅英带着绣娘团队去嘉兴南湖学习红船精神时拍的摄影照片,从南湖回来后创作了这幅苏绣作品,当好“红船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该作品尺幅非常大,由30多名绣娘共同绣制,在作品绣制完成之际,苏州市民协主席叶正亭、姑苏区民协主席崔冰前来中国蔡梅英刺绣艺术研究所封针,见证这一巨幅作品的完成。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十分震撼。细腻的丝线,运用平针绣、大乱针、小乱针、施针绣、虚实绣、滚针绣、滴针绣等多种针法结合,色彩明快,立体感十分强。
  黄 迪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青年刺绣艺术家,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大国非遗工匠、“蝉翼绣”(禅意绣)的创始人,湖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技术能手。现任湖南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品名称:《苗家欢歌》
  绣种:湘绣
  规格:86x86cm
  作品简介: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逢年过节或是隆重的庆祝活动,他们都会用歌舞来表达心中的喜悦,颂赞新生活的欢乐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湘绣《苗家欢歌》将中华民族古老、质朴的扎染文化相融合,典雅含蓄的色彩,青里带翠,蓝底白花,清雅古朴,毫不张扬。画面中三个造型夸张稚拙的苗家姑娘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几分矜持,几分羞涩,几分喜悦;还有手舞足蹈的孩子们,他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弯弯曲曲的砾石路,一幅原始而古老的画面,唱响了苗族勤劳而智慧的欢歌,唱出了苗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作品主要运用掺针、游针等针法,艺术地再现了扎染艺术凝重素雅,古朴自然的艺术魅力,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美,虽拙朴却又富有极强的时代感。
  林 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万人计划“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设计总监 ,台州刺绣第三代传承人。
  作品名称:《络》
  绣种:台绣
  规格:96X96cm
  作品簡介:“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春蚕吐丝,济世功不绝。
  趋难而络,基因永赓续。
  从嘉兴南湖上的古旧红船到扬帆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正是对从“简”到“巨”的生动阐释。作品以蚕吐丝、蛛结网为灵感,以微见著,体悟着生命,思考着台绣的蜕变,感悟着中国的百年巨变。
  骨针绣的空洞,蛛网绣的盘缠,原本平面的刺绣在光影的作用下,犹如穿越时空,能量得到无限的衍生、扩张、裂变。正如百年中国变化之大、变革之烈、变迁之速,又如革命精神的繁衍旺盛和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
  苗 炜
  7岁学绣、8岁学画,她24岁考入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2001年成立汴绣庄园,2012年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传统技艺研究专业(刺绣方向),获得艺术硕士学位,2017年创建线象艺术研究院。201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轻工大国工匠,作品曾获国家级金奖20余个,代表作《美人记》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赋彩八十七神仙卷》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现为全国轻工刺绣技艺大赛国家级裁判员,中国美协会员。
  作品名称:《清莲》
  绣种:汴绣
  规格:33X33cm
  作品简介:汴绣作品《清莲》选用纯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后,用汴绣的形式绣作,是以清莲为载体,寓意中国共产党的端正清廉,歌颂我党一贯秉持的清正廉明、一心为人民的党性原则和优良作风。
  朱秀珍
  她是中国共产党员,出身宫廷刺绣世家,中国顶级刺绣艺术家,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会员。联合国授予“世界亲善大使”、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使者、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大使;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收藏文化研究会专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名称:《周总理·沉思》
  绣种:苏绣
  规格:65X宽90cm
  作品简介:其创作绣制的人物肖像,融入当代摄影,结合绘画艺术,解读生命原理,独创多种新的针法,使用点洒针、飘逸针、精细针等针法,使作品达到神形兼备、精细雅洁、丝艺唯美,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和用心欣赏的读者进行视觉、思想与灵魂的交流,作品能够体现作者极具天赋的艺术心灵,和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境界,使中国的刺绣提升到国绣文化艺术的领域中。
其他文献
他们如是说  “我年轻时,《体育画报》是最好的地方,它只专注于体育。显然,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会想去谋取工作机会的地方。”  ——《体育画报》资深摄影师Neil Leifer    “长大后,我终于有一个房间可以展示我收藏的《体育画报》单页,于是,我将它们都贴到墙壁上。是《体育画报》把我带到一个我一直梦想到达的世界中。”  ——《体育画报》资深摄影师Walter Iooss    《体育画报》的价值感
期刊
商业人像摄影是摄影领域中竞争激烈的一个地盘,因为它不同于风光和纪实摄影,前者“东西”就摆在那儿,就看你会不会拍。后者如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加之如今摄影的门槛又这么低,很难有所作为,甚至把自己养起来都不易。而商业人像摄影却不同于上两者,只要拍得好,拍得奇,拍得有创意,对路子,几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虽说不一定挣大钱,但活得潇洒,把自己供个小康什么的应该不成问题。  商业人像摄影的主要发挥领域是杂
期刊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东部,三国时别名正平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圣地。    对话谭明    记者:武夷山作为自然
期刊
《李少白画里有话》是在《摄影世界》上的一个连载专栏,每期仅占用厚厚一本杂志的三页,十分别致,透露出“小而美、小而精”的清新风格。美文加上如梦境般摄影作品的立体组合,这一方净土令人有种心灵的皈依之感,甚至会有亦真亦幻的错觉。  李少白是一位坚持从人本主义的审美角度去展现、诠释中国传统标志性建筑的摄影家,多年专攻故宫和长城的拍摄。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吸纳他人优点,且不乏悟性的人,他引用的名家语录与他的意
期刊
开篇阅读  Carl Warner使用肉和蔬菜拍摄的新奇手法被人们传为佳话。如今他的杰作已经结集出版,书名为《食物风景》(Food Landscapes)。Carl从事广告摄影长达25年,一直主攻静物拍摄,偶尔也拍拍食物。他想让食物不仅看上去美味,还要富有创意。在拍摄前绘制草图是Carl的习惯,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创作,而且有助于让客户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创意。想看更多Carl Warner的作品可登
期刊
不久前,王身敦的个人摄影展《80年代的黑白中国》在北京徕卡画廊展出。照片的拍摄手法看似随意,却记录下许多国人熟悉而亲切的生活场景,让人看到80年代真实的中国。从80年代开始,还是路透社记者的他便展开了漫游摄影之旅,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影像。时过境迁,王身敦现在的身份是独立摄影师,在20多年紧张忙碌的记者生涯后,他终于可以专心拍摄自己喜欢的主题,但是对于“真实”的追求没有改变,他仍然坚持不剪
期刊
试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果一个富二代喜欢玩摄影,那挣不挣钱就无所谓。可惜现在的富二代普遍喜欢开豪车,喜欢摄影的却少之又少。说高雅点了摄影师是文化艺术的实践者,至少半个世纪以前是这样,但也要遵循经济规律,供求平衡;如果只有文化,没有产业,尽管高雅,毕竟不能当饭吃;而只有产业却没有社会需求,其结果想当然是,甭管是什么样的杂志,曾经拥有过多么灿烂的辉煌,也逃不出关门走人的厄运。盛极一时的美国《生活》画报
期刊
肖恩·贾斯提斯(Sean Justice)是我在纽约大学访问时候认识的。在纽约大学获得艺术硕士之后,他做商业摄影,也从事艺术创作,并同时在纽约大学、ICP国际摄影中心等几所大学里兼职教摄影。他曾参与纽约大学的交换项目,来中国工作教书。  每次看到肖恩,他总是略显疲惫,我以为他是被繁忙的工作压弯了腰。后来,他送给我一本他自己做的小书《中国笔记》,描述的是他在中国工作和旅行的感受。我被这本书里的文字吸
期刊
在数码时代,很少有人用胶片去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时光,而我却是个例外。我喜欢胶片,喜欢LOMO,喜欢一切跟生活相关的美好事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LOMO变成一种流行,一种随意自然生活的态度。悲喜、大笑、终点、纯真、旅行……这一切跟情绪有关的内容,这些镜头下的表情,在自己的导演下愈演愈真。  对我来说,拍摄时的光线很重要,我喜欢在清晨或者是夕阳西下时拍摄。清晨的光淡雅安静,黄昏的逆光活泼,让任何一个
期刊
或许对将图像抽象化的任何一种方式的思考和尝试,或多或少都要依赖于对影像产生的历史原境、文化意味的想象和重构。如果承认摄影媒介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且也同样地影响到电影媒介,那么当数字技术来临的时候,这种想象和重构的力量将被进一步放大和拓展。埃拉德·拉斯瑞(Elad Lassry)1977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在生活和工作于美国洛杉矶。他的创作不仅涉及照片,也包括电影艺术。他的电影用纽约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