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流动孩子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有关调查显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约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不愿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表现为意志消沉、羞愧、焦虑等。
2.爱讲粗话。
孩子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家长形成的,由于一些农村家长不注重语言的文明,言行比较粗俗随便,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就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表率作用。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的脏话粗话比较多,遇到一些摩擦就破口大骂。
3.不善言辞、不善交往。
有的大人、孩子看不起自己,别人有钱,自己没钱。别人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人。表现为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等。
4.缺乏责任心。
由于家人的包办意识较浓,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为孩子打理一切生活起居,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使得一些孩子做事总不能认真做完,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
5.却乏生活磨练和挫折教育,意志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对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孤僻、苦闷、忧郁等。
6.自私。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由于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奔波顾不上更好地管教孩子,放任自流或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容忍、迁就,使孩子缺乏正面引导,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
二、学校教育对策
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后,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矫正这些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存在的问题,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品课上,要既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讲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创建一个科学、绿色的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3)召开家长会。科任教师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且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4)常与儿童谈心交流。教师要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给予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能做好尊重、理解和关爱。
(5)进行“上进”教育。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并且这种“上进心理”在小学阶段占着主导地位,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满足。
(6)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坚持养成教育,以德育为先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努力矫正打架骂人、损坏公物、乱丢纸屑、不文明、不礼貌等不良行为,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对待他们,用“耐心”去教育他们,用“诚心”去关心他们,用“信心”去帮助他们,这些学生都是好样的!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不愿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表现为意志消沉、羞愧、焦虑等。
2.爱讲粗话。
孩子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家长形成的,由于一些农村家长不注重语言的文明,言行比较粗俗随便,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就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表率作用。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的脏话粗话比较多,遇到一些摩擦就破口大骂。
3.不善言辞、不善交往。
有的大人、孩子看不起自己,别人有钱,自己没钱。别人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人。表现为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等。
4.缺乏责任心。
由于家人的包办意识较浓,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为孩子打理一切生活起居,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使得一些孩子做事总不能认真做完,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
5.却乏生活磨练和挫折教育,意志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对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孤僻、苦闷、忧郁等。
6.自私。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由于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奔波顾不上更好地管教孩子,放任自流或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容忍、迁就,使孩子缺乏正面引导,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
二、学校教育对策
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后,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矫正这些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存在的问题,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品课上,要既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讲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创建一个科学、绿色的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3)召开家长会。科任教师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且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4)常与儿童谈心交流。教师要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给予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能做好尊重、理解和关爱。
(5)进行“上进”教育。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并且这种“上进心理”在小学阶段占着主导地位,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满足。
(6)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坚持养成教育,以德育为先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努力矫正打架骂人、损坏公物、乱丢纸屑、不文明、不礼貌等不良行为,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对待他们,用“耐心”去教育他们,用“诚心”去关心他们,用“信心”去帮助他们,这些学生都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