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f2l3x4j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流动孩子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有关调查显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约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不愿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表现为意志消沉、羞愧、焦虑等。
  2.爱讲粗话。
  孩子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家长形成的,由于一些农村家长不注重语言的文明,言行比较粗俗随便,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就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表率作用。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的脏话粗话比较多,遇到一些摩擦就破口大骂。
  3.不善言辞、不善交往。
  有的大人、孩子看不起自己,别人有钱,自己没钱。别人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人。表现为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等。
  4.缺乏责任心。
  由于家人的包办意识较浓,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为孩子打理一切生活起居,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使得一些孩子做事总不能认真做完,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
  5.却乏生活磨练和挫折教育,意志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对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孤僻、苦闷、忧郁等。
  6.自私。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由于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奔波顾不上更好地管教孩子,放任自流或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容忍、迁就,使孩子缺乏正面引导,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
  二、学校教育对策
  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后,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矫正这些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存在的问题,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品课上,要既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讲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创建一个科学、绿色的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3)召开家长会。科任教师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且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4)常与儿童谈心交流。教师要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给予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能做好尊重、理解和关爱。
  (5)进行“上进”教育。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的同时仍然渴望上进,并且这种“上进心理”在小学阶段占着主导地位,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满足。
  (6)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坚持养成教育,以德育为先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努力矫正打架骂人、损坏公物、乱丢纸屑、不文明、不礼貌等不良行为,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对待他们,用“耐心”去教育他们,用“诚心”去关心他们,用“信心”去帮助他们,这些学生都是好样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对苏立康教授访谈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训练在有效课堂中实际运用,即如何消除机械性,提高有效性。亮点在于对历来备受诟病的训练的重复性做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唯能力论 消除机械性 提倡有效性  读了魏本亚先生与苏立康教授的对话(见《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一文,载《语文建设》2011第4期。以下简称《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对话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在对待训练问题上。在这个课
期刊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痛处,一直是家长的烦恼,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批评的一个“火力点”。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难教,家长在辅导中无从下手,社会各界标准各异,只取其一,不及其余,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作文教学的焦虑。于是,作文搞统一标准者有之,辅导班传授技巧者有之,无形之中更增加了作文教学的主要承载者—— 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例子只是编者的选择,未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尤其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
期刊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
期刊
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中国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使新课程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大班额普遍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给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应当积极探讨研究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以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获得必须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 大班额 分层 分组  若再不研究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方法,改进策略,那么就只能每天埋头于“备、教、辅、改、考”中,成为“改作业的机器人”,根据再无力顾及其它,更不需说提高教学
期刊
摘要: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减负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何而来。  关键词:扩展知识 教师的责任 创新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词汇恐怕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减负”莫属,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核心是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其核心是高考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最后是教师方面的原因
期刊
油画从凡代克开始致技法完善至今也有500多年,题材也从当时的人物到现代的抽象景物。然而摄影和新媒体的出现都对传统油画有着冲击和挤压。但是传统毕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一种集体文化的选择,它是保护良好生活秩序、追求共同体利益的一种力量。在谈到关于西方500年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有一段话让人深思:“衰落这个词指的只是减弱”,它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丧失精力,才能和道德观念。正相反,现在是一个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诵学生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但是“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讲得很辛辛苦,却效果甚微。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觉得越学越深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