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结构,强化方法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没有揭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结构,给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也比较“杂”。这就导致教学主线不清晰,学生学习(尤其是迁移运用)难度较大。研究教材中有关题目的特点后,发现:教学时,可以数量关系的结构变化为主线,调整题目顺序;以列表格、画线形图等核心方法为主线,聚焦数学建模;并基于教学主线,进行例题分析的呈现、例题拓展的思考、例题配套的练习等方面的附加设计。
  关键词:《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量关系表格线形图
  在现行初中数学课程中,“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模块。其中,“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是基础。对此,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安排了72道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题目,该章第3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将例题按照“表格”“线形图”“扇形图”“柱状图”等分析问题的方法(策略)组织呈现。但是,教材没有进一步揭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结构,给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也比较“杂”(有些方法在后续的“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用分式方程解决问题”“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中再也没有提到过)。这就导致教学主线不清晰,学生学习(尤其是迁移运用)难度较大。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带领一些教师研究教材中有关题目的特点,并重点研究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结构和分析问题的核心方法,从而重组设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
  一、以数量关系的结构变化为主线,调整题目顺序
  分析教材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个数后,我们发现:蕴含2个数量关系的题目有9道,占12.5%;蕴含3个数量关系的题目有22道,占30.6%;蕴含4个数量关系的题目有33道,占45.8%;蕴含5个及以上数量关系的题目有8道,占11.1%。
  进一步分析教材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结构后,我们又发现:很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都包括“a+b=c”“ab=c”这两个最基本的结构,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都可以看作这两个最基本结构的复合结构。具体来说,以下三种结构出现得最多:
  蕴含2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列出的方程都是“ab+c=d”的结构,即将“a+b=c”中的“a”用“ab=c”替换。例如:“把50 kg大米分装在3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5 kg,求每个袋子可装大米的质量。”本题蕴含了2个数量关系:一是“袋子个数×每袋质量=袋子装的总质量”,即“ab=c”的结构;二是“袋子装的总质量+剩余质量=总质量”,即“a+b=c”的结构。如果设每个袋子可装大米的重量为x kg,那么,根据题意可得3x+5=50,即“ab+c=d”的结构。
  蕴含3个数量关系的题目中有13道(占59.1%)列出的方程都是“ab+cd=e”的结构,即将“ab+c=d”中的“c”用“ab=c”替换。例如:“小亮买5本练习本和2支圆珠笔一共用了5.5元,圆珠笔每支1.5元,求练习本的单价。”本题蕴含了3个数量关系:一是“练习本数量×练习本单价=练习本的费用”,即“ab=c”的结构;二是“圆珠笔数量×圆珠笔单价=圆珠笔的费用”,即“ab=c”的结构;三是“练习本的费用+圆珠笔的费用=总费用”,即“a+b=c”的结构。如果设练习本的单价为x元,那么,根据题意可得5x+1.5×2=5.5,即“ab+cd=e”的结构。
  蕴含4个数量关系的题目中有16道(占48.5%)列出的方程都是“ab+c(d+e)=f”的结构,即将“ab+cd=e”中的“d”用“a+b=c”替换。例如:“篮球队参加篮球联赛,某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已知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那么该队负了多少场?”本题蕴含了4个数量关系:一是“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即“a+b=c”的结构;二是“胜的场数×胜场单场得分=胜场得分”,即“ab=c”的结构;三是“负的场数×负场单场得分=负场得分”,即“ab=c”的结构;四是“胜场得分+负场得分=总得分”,即“a+b=c”的结构。如果设该队负了x场,那么,根据题意可得1·x+2(12-x)=20,即“ab+c(d+e)=f”的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题目中数量关系的个数从少到多、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调整教材题目的顺序,并适当增、减题目,保持各种“结构”数量的相对均衡。在不改变课时数的情况下,可以这样设置例题:第1课时设置两道蕴含2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和一道蕴含3个数量关系的题目;第2课时设置三道蕴含4个数量关系的题目;第3—6课时则各设置若干蕴含4个及以上数量关系的题目(这几个课时重点考虑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后文还有叙述)。
  这样的设置确保学生能在第1课时中基本理解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别是充分认识“a+b=c”“ab=c”这两个最基本的结构;在第2课时中牢牢掌握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ab+c(d+e)=f”结构;在后续的课时中学会分析各种其他类型的数量关系结构,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
  二、以列表格、画线形图等核心方法为主线,聚焦数学建模
  翻阅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尝试用列表格和画线形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纵观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可以發现:分析实际问题的核心方法是列表格;在一些有关行程、工程等的问题中,再辅以画线形图。
  因此,对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略去教材中的“扇形图”“柱状图”等分析问题的方法,强化列表格、画线形图这两种核心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于是,在第1课时第1道例题的分析上,我们首先关注了表格的“诞生”:
  例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刚种下时,树苗高为40 cm,以后每周可长高15 cm。按照这样的生长速度,多少时间后树苗可长到1 m?   分析本题蕴含了两个数量关系:(1)树苗每周生长的高度×生长的时间=树苗生长的高度;(2)树苗原来的高度+树苗生长的高度=树苗最终的高度。
  这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列出相应的表格(见表1、表2)。
  (cm)这是一道蕴含2个数量关系的简单题目。在这道题目的分析过程中,既关注数量关系是什么,又关注怎么列表格——其实质是每一个表格对应一个数量关系,表格的“诞生”和数量关系的分析紧密相连。
  从这道例题开始,第1—5课时每道例题的分析都围绕“寻找数量关系—建立表格—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当然,在这一流程中,我们还关注表格的简化——后续的例题主要借助一个表格分析问题。
  第4—5課时每道例题的分析在借助表格的基础上,还辅以画线形图;第6课时每道例题的分析则不再借助表格,只是利用线形图。这样的设计,一是体现表格的“基础”作用,即表示线形图中的线段时,还可以借助表格把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二是重视线形图的作用,教会学生怎么画出线形图、怎么在线形图上标注、怎么利用线形图寻找数量关系;三是让学生体会到表格只是一个工具,在分析问题的能力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是可以通过思维“隐化”的。
  三、基于教学主线,进行附加设计
  在重组设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还进行了例题分析的呈现、例题拓展的思考、例题配套的练习等方面的附加设计,力图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深入。
  (一)关于例题分析的呈现
  对于每个课时的例题,有的完整呈现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一般是每个课时的第1道例题),有的只给出分析框架,有的只给出分析中表格的栏目,还有的只给出题目。多样的呈现形式一方面为学生掌握列表格、画线形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提供循序渐进的步骤,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方便地使用,从而使“教材”变成“学材”;同时,也符合样例的不完整、渐减提示、步骤编码等设计理论。
  (二)关于例题拓展的思考
  对于每个课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问题,比如“尝试归纳这节课例题中数量关系的特征”“谈一谈如何借助表格解决本类问题”“说一说借助线形图解决问题的步骤”等,从而拓展例题的空间,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课时实际问题的结构,或体会每个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等。
  (三)关于例题配套的练习
  对于每个课时,我们还从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选出了符合教学目标(与例题相配套)的题目,作为课上和课后的练习题。同时,兼顾呈现形式和难易顺序设计:课上、课后练习的第1题都呈现分析框架,使之直指相应课时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从第2题开始,只给出具体的题目,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从第1题到最后1题,基本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最后1题一般打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相关文献的宏观理论分析与研究,得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运用适切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对两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施进行微观实践的比较与评价,从技术、交流、价值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表述、操作、推理和问题解决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一线教师对于落实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在认识
期刊
摘要:郑军老师执教的《挑战非洲猪瘟》一课,没有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着力点放在开启学生的悟性与灵气上,尺度拿捏与分寸把握得当。本课教学以作战思路作为主线,以哲学思想的渗透为要领,再加之指向思辨的、随机的点拨与调控,使整节课浑然一体,风格鲜明,精彩纷呈。  关键词:《挑战非洲猪瘟》环节思辨力应对  今年四月,“名师进广陵”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无锡市科学学科带头人郑军老师前来讲学。我得以聆听郑老师执教的《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对写作进行课程化建设:将写作单列,设计三项写作任务;在教材其他板块——助学系统、“活动·探究”单元、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部分,安排写作任务;拓展写作内容,将图表文本、混合文本、文案类文本等纳入写作教学内容,旨在培养现代公民基本写作素养。写作教学要确立正确写作观;要梳理写作体系,进行系统施教;要设计不同课型,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要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架。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力指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和能力,以促进学习品性不断提升的动态能力系统。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等多种因素。《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课,帮助学生发展学习力的策略有:实验温故,激发学习动力;融入科学史,培养学习毅力;多元活动,锻炼学习能力;链接生活,发展学习创造力。  关键词:学习力初中生物《
期刊
摘要:项目化学习视阈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规范性与复杂性并存、开放性与挑战性共通、自主性与创新性协调等特点。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需要规划设计,精心实施。项目化学习主题的选择决定项目创新的向度,驱动性问题的学术逻辑决定项目化学习的深度,项目化学习成果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与深化。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深度学习  整本书阅读教学因其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复杂,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还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积累或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跨学科学习融通与应用的能力。教学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一课,尝试以生物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跨学科融合“四则运算”:做好“减法”,寻找融合的交汇点;做好“加法”,基于交汇点,弥补缺失;做好“乘法”,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做好“除法”,精心选
期刊
摘要:活动型课程,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可以设计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演绎中接纳抽象理论;设计评析活动,让学生在探讨中培育创新精神;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冲突中树立价值取向;设计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认同。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活动化课程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
期刊
摘要:经典重读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重新阅读经典作品,再次开展对话,以获得新的提升的一种课型。曹勇军老师的《老王》一课,彰显了经典重读课的价值追求: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学生重读经典的引路人,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学生阅读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价值的指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再提升。  关键词:经典重读课《老王》价值追求语文素养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道:“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
期刊
翻到学生三十多年前的旧信件,我也跟着他们回到青年时代。  每回处理旧稿文件,丢弃哪些保留哪些,都不得不反复斟酌。其实我很清楚,除了我本人,以后可能没有什么人会对它们有兴趣,但我就是无法舍弃。翻看自己的旧文笔记,也会惊喜:没想到二十多年前就能做出那样的判断,没想到当年的表达那么单纯……我把这些经历说给学生听,他们似懂非懂。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的文字记录着生命情感,也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那些年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摒弃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计算、拆字、绘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人口问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的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