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现实困境,同时考察了高中写作考查的新趋势,从时评写作入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提出满足写作教学的新诉求的课题,并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论述文写作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与社会的半隔绝状态。就现状来看,高中学生基本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教室、食堂、宿舍,半封闭的生活,使学生对社会舆情、时事一片茫然。没有课间的阅览时间,没有定时的新闻视听,更没有热点时事的宣讲,这种没有真实的社会生活参与的状态,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思想情感不丰厚,价值取向不明确,人格树立不稳固。
困境二:学生思维呈固化状态。由于缺少现实生活的参与和对现实事件的多元思考,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固化的状态,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套话,假话;只会拣起别人嚼烂了的思想吞咽下去。面对内涵丰富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处于自我隔断状态,缺少真实思考,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评价,缺少审视自我、审视社会的意识。
二、时评写作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能养成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时评写作素材来源于社会热点,通过有意识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习得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养成思考社会,多元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2.能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时评写作强调对社会素材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观照,或解剖素材产生的深层原因,或分析素材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灵敏性和深刻性。
3.能增强学生论述语言的运用能力。时评写作,除了内容要素取之于社会外,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符合评论的语言规范和特征,能实际运用评论语言。时评写作的语言学习,对学生论述语言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
三、时评写作活动设计与运行
(一)搭建平台,收储素材
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前期的储备。时评写作的前期收集储备,其主要作用在于“视野的储备”,包括社会视野储备、思维储备,思想储备、语言储备和写作方法储备。
1.教师搭建平台,支持收储。
搭建硬件平台:①联络学校纸质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收储提供场地的保障。②开设时事阅读探讨课,为学生收储提供时间保障。③开辟班级时评角,提供时评文集和优秀时评文章。④设置时事视频观览时段。
搭建软性平台:①指导收储方向;②指导收储方法;③指导收储素材的甄别和筛选。
明确收储方向:内容方向包括文化、创新、青年、科技、时代、道德等话题;媒介方向包括《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日报》评论、《南方周末》评论及时评作家的文集。
指导收储方法:摘录全文或精彩片段;广泛阅读时评;记录阅读体会;收集思考同类现象或话题。
制定收储素材的甄别筛选标准:建立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序列。包括道德价值判断、法律规范价值判断、历史文化价值判断、人性伦理价值判断等。
2.学生利用平台,完成收储。
①网络新闻时事浏览,记录有效时事。②阅读各类报刊评论,摘录有价值的评论选段。③分类储备,提高效用。分类储备主要根据话题进行区分。在收储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以下分类:个人和国家、文化与传统、道德和法律、创新与传承、青年与青春、公德和私德、科技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八个主题。同时对分类我们还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系列”,中学生必备的十大意识等。④阅读、揣摩、习得时评写作的大体要领,精耕细读,掌握方法,内化要领。
(二)写作活动设计和运行实践
1.写作活动的设计
(1)学生活动流程。在前置收储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学生时评写作活动流程如下:
审读元素材→元分析→交流探讨→深度分析→完整表述→自擇元素材→独立分析→完整表述
(2)教师指导活动流程
选择元素材→诊断分析→组织交流探讨→点拨分析→指导表述……→批阅表述
时评写作活动的设计采用双线结构,双线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互动,教师线的存在,完善和推动学生线的演进,学生线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中不断纠偏,补漏,完善直至完整表达。在学生活动流程中,我们还设计教师隐身环节,仅仅择最后设计教师批阅环节,体现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的教学思想。
2.时评写作活动的运行
(1)选择、提供和审读。
教师选择元素材:元素材指教师提供的供学生分析探讨写作的时事素材。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选择和提供元素材。如何选择,这是考量教师思想深度和思维深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以显出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敏感度。元素材选择的“三贴近”原则:①素材是否贴近社会生活;②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视野;③素材是否贴近时代脉搏。
学生审读元素材:审读就是仔细审慎的阅读。因此审读不是有口无心,而是需要思维参与的阅读,要有备而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①读懂素材反映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读懂素材的褒贬指向;③读出素材蕴含的思考指向。比如“佛系青年”的审读,学生要读懂“佛系青年”的褒贬指向,要领会“佛系”现象的大致原因等。
(2)分析、诊断和矫正。
学生对元素材的第一次自主的分析,会因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析成果,教师把脉和诊断学生分析中存在的各种病征,也让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缺陷有初步的体验。
学生一次分析是在审读素材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把握主旨。一次分析的质量如何,可以考查学生思维基本的广度和深度。一次分析可以运用以下思维方法:比照法,联想法,发散法。但是,学生一次分析往往不能体现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无法可循。
一、论述文写作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与社会的半隔绝状态。就现状来看,高中学生基本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教室、食堂、宿舍,半封闭的生活,使学生对社会舆情、时事一片茫然。没有课间的阅览时间,没有定时的新闻视听,更没有热点时事的宣讲,这种没有真实的社会生活参与的状态,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思想情感不丰厚,价值取向不明确,人格树立不稳固。
困境二:学生思维呈固化状态。由于缺少现实生活的参与和对现实事件的多元思考,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固化的状态,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说套话,假话;只会拣起别人嚼烂了的思想吞咽下去。面对内涵丰富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处于自我隔断状态,缺少真实思考,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评价,缺少审视自我、审视社会的意识。
二、时评写作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能养成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时评写作素材来源于社会热点,通过有意识的写作训练,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习得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养成思考社会,多元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2.能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时评写作强调对社会素材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观照,或解剖素材产生的深层原因,或分析素材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灵敏性和深刻性。
3.能增强学生论述语言的运用能力。时评写作,除了内容要素取之于社会外,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符合评论的语言规范和特征,能实际运用评论语言。时评写作的语言学习,对学生论述语言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
三、时评写作活动设计与运行
(一)搭建平台,收储素材
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前期的储备。时评写作的前期收集储备,其主要作用在于“视野的储备”,包括社会视野储备、思维储备,思想储备、语言储备和写作方法储备。
1.教师搭建平台,支持收储。
搭建硬件平台:①联络学校纸质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收储提供场地的保障。②开设时事阅读探讨课,为学生收储提供时间保障。③开辟班级时评角,提供时评文集和优秀时评文章。④设置时事视频观览时段。
搭建软性平台:①指导收储方向;②指导收储方法;③指导收储素材的甄别和筛选。
明确收储方向:内容方向包括文化、创新、青年、科技、时代、道德等话题;媒介方向包括《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日报》评论、《南方周末》评论及时评作家的文集。
指导收储方法:摘录全文或精彩片段;广泛阅读时评;记录阅读体会;收集思考同类现象或话题。
制定收储素材的甄别筛选标准:建立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序列。包括道德价值判断、法律规范价值判断、历史文化价值判断、人性伦理价值判断等。
2.学生利用平台,完成收储。
①网络新闻时事浏览,记录有效时事。②阅读各类报刊评论,摘录有价值的评论选段。③分类储备,提高效用。分类储备主要根据话题进行区分。在收储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以下分类:个人和国家、文化与传统、道德和法律、创新与传承、青年与青春、公德和私德、科技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八个主题。同时对分类我们还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系列”,中学生必备的十大意识等。④阅读、揣摩、习得时评写作的大体要领,精耕细读,掌握方法,内化要领。
(二)写作活动设计和运行实践
1.写作活动的设计
(1)学生活动流程。在前置收储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学生时评写作活动流程如下:
审读元素材→元分析→交流探讨→深度分析→完整表述→自擇元素材→独立分析→完整表述
(2)教师指导活动流程
选择元素材→诊断分析→组织交流探讨→点拨分析→指导表述……→批阅表述
时评写作活动的设计采用双线结构,双线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互动,教师线的存在,完善和推动学生线的演进,学生线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中不断纠偏,补漏,完善直至完整表达。在学生活动流程中,我们还设计教师隐身环节,仅仅择最后设计教师批阅环节,体现出扶着走→领着走→自己走的教学思想。
2.时评写作活动的运行
(1)选择、提供和审读。
教师选择元素材:元素材指教师提供的供学生分析探讨写作的时事素材。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选择和提供元素材。如何选择,这是考量教师思想深度和思维深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以显出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敏感度。元素材选择的“三贴近”原则:①素材是否贴近社会生活;②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视野;③素材是否贴近时代脉搏。
学生审读元素材:审读就是仔细审慎的阅读。因此审读不是有口无心,而是需要思维参与的阅读,要有备而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①读懂素材反映了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读懂素材的褒贬指向;③读出素材蕴含的思考指向。比如“佛系青年”的审读,学生要读懂“佛系青年”的褒贬指向,要领会“佛系”现象的大致原因等。
(2)分析、诊断和矫正。
学生对元素材的第一次自主的分析,会因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析成果,教师把脉和诊断学生分析中存在的各种病征,也让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缺陷有初步的体验。
学生一次分析是在审读素材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把握主旨。一次分析的质量如何,可以考查学生思维基本的广度和深度。一次分析可以运用以下思维方法:比照法,联想法,发散法。但是,学生一次分析往往不能体现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无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