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走进新课程无法回避的话题.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出发,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我想学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这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创设生动的现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使每名同学发自内心地“我想学”.
例如:数学实践活动课“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超市”情境,播放超市的现场录像,展示超市中物体堆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产生问题意识. 当学生通过事物观察、建构数学知识后,再让学生回到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了这种良好的欲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注重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实现学生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的校园”这样一个现实的情景:有1组(5名)同学在浇花,2组(10名)同学在进行拔河比赛,3组(15名)同学在进行跳绳比赛,4组(20名)同学在做韵律操. 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教师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同学浇花、有多少同学拔河等问题. 然后教师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胆地放给了小组,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操作、讨论、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了“5的乘法口诀”. 在这一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合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每名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学!同时每名学生各个方面的数学素养均得到了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我选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学习满足自己需要的数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此,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的图片、习题、教学用具、课件、参考资料等分类建库,让学生共享学习资源. 毫无疑问,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第十一册中“圆的周长”,我们做成了一个教学网页,把“祖冲之与圆周率”“阿基米德与圆周率”“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等十几个专题做成超级链接,学生可以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享用资源库中充足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选定,也许有的同学会从祖冲之“割圆术”中受到数学“极限”思想的启蒙,也许有的同学会从祖冲之一生锲而不舍研究圆周率感悟到科学精神,也许有的同学会对计算机计算圆周率产生浓厚兴趣……总之,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尊重了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合作学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他们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可以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小组合作)、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
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我们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 学生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同学间相互交流,有的到论坛室去聊天、留言、交流,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弊端. 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及时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丰富了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视野,改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我想学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这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创设生动的现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使每名同学发自内心地“我想学”.
例如:数学实践活动课“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超市”情境,播放超市的现场录像,展示超市中物体堆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产生问题意识. 当学生通过事物观察、建构数学知识后,再让学生回到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了这种良好的欲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注重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实现学生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的校园”这样一个现实的情景:有1组(5名)同学在浇花,2组(10名)同学在进行拔河比赛,3组(15名)同学在进行跳绳比赛,4组(20名)同学在做韵律操. 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教师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同学浇花、有多少同学拔河等问题. 然后教师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胆地放给了小组,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操作、讨论、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了“5的乘法口诀”. 在这一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合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每名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学!同时每名学生各个方面的数学素养均得到了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我选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学习满足自己需要的数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此,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的图片、习题、教学用具、课件、参考资料等分类建库,让学生共享学习资源. 毫无疑问,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第十一册中“圆的周长”,我们做成了一个教学网页,把“祖冲之与圆周率”“阿基米德与圆周率”“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等十几个专题做成超级链接,学生可以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享用资源库中充足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选定,也许有的同学会从祖冲之“割圆术”中受到数学“极限”思想的启蒙,也许有的同学会从祖冲之一生锲而不舍研究圆周率感悟到科学精神,也许有的同学会对计算机计算圆周率产生浓厚兴趣……总之,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尊重了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合作学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他们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形式可以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小组合作)、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
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这一课时,我们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 学生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同学间相互交流,有的到论坛室去聊天、留言、交流,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弊端. 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及时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丰富了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视野,改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