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老的姓氏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by289702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莽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数极少。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莽姓未进入前3000位,目前仅分布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等地。
  早在西周时期,史籍《列子》就记载,西域有一个小国叫莽国。周穆王西巡至莽国时,国内发生了叛乱,周穆王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平息了叛乱。跟随周穆王平乱的莽国勇士留在了中原生活,他们以国名“莽”为姓。
  此外,《前汉书》里记载了东汉明德皇后姓马,因为祖先犯叛逆罪被皇帝所杀,她就感到姓马是一种耻辱,便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莽姓。但是,历代史书里明德皇后均被称为“马皇后”,从未见过“莽皇后”之称。而且西汉末年有王莽篡权,用“莽”字为姓,显然有违当时的封建礼教。因此,《前汉书》里关于莽姓来源的记载还有待考证。
  如今,分布在云南的莽氏族人应该是莽人和“本人”的后裔。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小族群,一共只有不到百户人家,600余人。他们是生活在深山之中的原始部落,直到2009年4月,才被归为布朗族。如今,不少莽人已经走出森林、山洞,开始了农耕生活,他们中不少人以自己的民族群体为姓氏——莽姓。
  “本人”只是一些居民的自称,他们被分别归入汉、布朗、彝、佤等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源出北方,是契丹耶律氏族人,他们的家谱以及布朗族文献《由旺蒋姓宗支叙》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本人”在宋朝迁徙至云南定居后,改姓为莽,后陆续分散至保山、施甸等地。
  分布在吉林的莽氏族人,主要是蒙古族和满族后裔。明末清初,元朝皇族后裔莽那特携部落众人归附了努尔哈赤,清太祖大喜,授其三等子爵。莽那特才能出众,官至兵部尚书,在他的子孙后裔中,就有人冠姓为莽。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莽吉绰氏、莽佳氏等部落的后裔,在汉化后都以部落名称为姓。
  此外,还有一支源于匈奴族的莽氏族人。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获胜,匈奴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封他为列侯,其属下莽何罗也被任命为侍中。后来,莽何罗假传圣旨,发兵造反,并入宫刺杀汉武帝,却被侍卫擒缚。事后,愤怒的汉武帝大肆搜捕莽何罗余党,莽氏一族纷纷逃亡。为躲避追捕,他们将姓氏改为芒,成为了芒姓的来源。■
其他文献
女子之美,可以美至什么程度?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是“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是“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女子美极大约不能言表。若是可以,那么就应该是此般模样了。曹植于《洛神赋》中写洛神之美时用的这一些表达亦是语言的极致。那这洛神是谁?单是洛水之神,还是有寓意其他。这件事惹得后世争议
期刊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士并非一般的隐居者,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足以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这些隐士们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诸多话题。  历史上,隐士有不少头衔:幽人、逸士、逸民、高士、处士。隐士的传说出现得很早,《庄子·让王
期刊
何时才能成年  大师对一位总是来听他祈祷的弟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再依靠上帝而是靠你自己的双脚来站稳呢?”弟子听了大师的这番话大吃一惊:“可是您教导我们要把上帝当作父亲!” “你什么时候才会懂得呢?父亲不是你可以依靠的人,而是让你摆脱依靠倾向的人。”  痛了,自然会放下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这些事
期刊
冯玉祥送“礼”  1928年的一天,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大摆婚宴,刘府门前车水马龙,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各种礼物堆成了山。这时,当差的禀报,冯玉祥的礼物到了。刘纪文一听顿时眉开眼笑,因为他知道,冯玉祥从来不给当官的送礼。当初他给冯玉祥送喜帖时,冯只是不冷不热地说:“我从来不嗜烟酒。不过你是南京的父母官,大喜之日,我一定送点薄礼。”刘纪文认为冯玉祥只是客套,没想到真的来送了礼,这面子确实不小。他高声
期刊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来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是慎独则心里平
期刊
张奚若痛斥蒋介石  西南联大时期,有一次张奚若去参加国民参政会,他发言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打断他的发言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下次参政会再开会时,他接到寄来的通知函和路费,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不出席国民参政会。  王照的短视  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对康有为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改变,才能实
期刊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场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其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  读书人古时称“儒生”或“士人”,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士人历来都有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居庙堂之
期刊
古人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发牢骚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有人做过计算,现代有人如果考中公务员,他这一生得到的工资津贴医疗住房等各种收入福利,差不多等于400万元人民币。唐代进士的待遇也绝不比现代公务员差,但很多人考几十年,五十多岁了还考不上,故
期刊
宋真宗在《劝学篇》中有如是说法:“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向读书人昭示了做官的好处:居庙堂者易发财,做高官者有特权。于是,千余年历史中,国人争相角逐官位,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官国。“官”成了一个特殊名词,它是权力的化身,也是特权的象征。一个好官,他可能如包拯般严明,也可能如海瑞般清廉;而一个坏官,他可能为了集团利益抛弃良心,为了政绩考核抛弃道德,更有甚者,甚至
期刊
中国社会重读书、重仕宦,人们为出人头地,必得读书。而读书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特权及物质的崇拜。隋朝以后,科举实行,读书人白首皓经、穷其一生。科举劝学,以宋代尤甚。宋真宗《劝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