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各地基础教育都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增加选修课程,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适合学生之需,现实之需,终身之需的选修课程?如何把握选修课程的学科之魂,学科之源,学科应用?把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抛砖引玉,给读者更多更好的思考,帮助读者在选修课程开发过程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选修课程 案例开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36-01
继上海二期课改之后,2011年浙江高中教育也启动了二次课改方案,2012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正式施行二次课改,二次课改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学时增加到48个学分,占居学生三分之一的学时学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中学校如何开发适合学生之需,适合学科特点,滿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数学学科如何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的选修课?数学是高中的基础性学科,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理念,数学应用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可开发的内容。
1.数学选修课开发的基本原则
1.1必要性——学生之需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不同认知水平应配置不同的数学学习范畴。数学必修课程规定了任一层次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是基础。数学选修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略高于高中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数学选修课程的视野更宽阔,它在数学学科的某些点上有相当的深度,适合在某一方面感兴趣与有潜质的高中生学习。
1.1.1现实之需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现代教育必须追求的基本模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人多,现阶段还不能像有些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然而我们根据本省、本市、本地区特点,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一个分层次的,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选修课程体系还是可行的。作为数学选修课程开发者,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课程来,如果开发者不注意这一原则,那么所开发的选修课程必遭到自然淘汰。
1.1.2终身之需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教学,虽然一字之差,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不仅关心学生的近期目标,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需要;不仅关心高考的选择,更加关注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潜能的养育。
1.2提升性——學科之魂
数学选修课程是在数学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学习继续,因此开发者还要考虑所开发课程在学科领域内的提升性,或者是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衔接性,在许多国家高中教育是大学预科教育,不仅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学分可以得到认可,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或多次复习所造成的精力与人力的浪费(目前高三一年时间的复习是对人的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1.2.1学科之源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的方向应触及数学学科的本原的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超群的一类学生,让其接触“奥数”中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为其探索数学的奥秘,从事数学基础研究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抽象思维一般,但对数学十分爱好的一类学生,让其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在数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延伸到能够从事综合学科研究与应用的层次上,为其未来发展奠基。
1.2.2学科应用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学阶段,介绍中学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仅仅靠计数一点数学知识是不够的,运用数学工具,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是大量的社会存在。作者接触到许多从事商业物流贸易的工商业者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国际经贸,能够帮助父辈们解决现实经贸中的许多数学应用问题。
1.3创新性——能力之本
早在2004年新的课程改革中就把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数学学科是基础性学科,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没有创新的劳动就是重复劳动,没有创新的劳动也培养不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1.3.1意识创新
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培养是国内外成功教育的象征,而在功利主义严重泛滥的地区,不可能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氛围。开发数学选修课程,冲破这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屏障,不仅课程本身要具有创新意义,即课程内容本身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
1.3.2实践创新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本身也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接受创新意识熏陶之中,也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创造能力。浙江省新课程选修课开发中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要有实践环节,而实践“不是一般的活动”,是需要有思维升华的内涵,有创新体验的过程。
2.数学选修课开发的案例评析
2.1案例开发过程
案例:生活中的数学
2.2案例开发目的
2.2.1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课程的第一章,围绕“数学眼光”的三个层面:数学眼光从何而来,怎样建立,又到何处去,体现着这一门选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2.2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意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课程的第二章,围绕“数学眼光”的本原——数学建模,教会学生中学数学建模的方法,提升这一选修课程的学科性与应用性。
2.2.3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第三章汇集了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中所创造的新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案例,学习者可以从中体悟,进行二次创新实践,继续用“数学眼光”审视,拓展。
在中学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与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紧密联系。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将了解和经历下面图示中所表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3案例开发评析
“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选修课程虽然起源于“大批学者对基础教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的疾呼”,经历了几年教学实践的磨炼,它将会成为满足学生之需、学科之魂、能力之本的一门数学选修精品。
作为选修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最短视的效应体现在高考数学应用问题的求解突破上;较中视的效应反映着学生进入高校后,参加大学数学建模课程学习及竞赛中的成果;而远视的效应体现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至少在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能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审视一下。
【关键词】选修课程 案例开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36-01
继上海二期课改之后,2011年浙江高中教育也启动了二次课改方案,2012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正式施行二次课改,二次课改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学时增加到48个学分,占居学生三分之一的学时学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中学校如何开发适合学生之需,适合学科特点,滿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数学学科如何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的选修课?数学是高中的基础性学科,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理念,数学应用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可开发的内容。
1.数学选修课开发的基本原则
1.1必要性——学生之需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不同认知水平应配置不同的数学学习范畴。数学必修课程规定了任一层次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是基础。数学选修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略高于高中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数学选修课程的视野更宽阔,它在数学学科的某些点上有相当的深度,适合在某一方面感兴趣与有潜质的高中生学习。
1.1.1现实之需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现代教育必须追求的基本模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人多,现阶段还不能像有些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然而我们根据本省、本市、本地区特点,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一个分层次的,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选修课程体系还是可行的。作为数学选修课程开发者,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课程来,如果开发者不注意这一原则,那么所开发的选修课程必遭到自然淘汰。
1.1.2终身之需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教学,虽然一字之差,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不仅关心学生的近期目标,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需要;不仅关心高考的选择,更加关注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潜能的养育。
1.2提升性——學科之魂
数学选修课程是在数学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学习继续,因此开发者还要考虑所开发课程在学科领域内的提升性,或者是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衔接性,在许多国家高中教育是大学预科教育,不仅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学分可以得到认可,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或多次复习所造成的精力与人力的浪费(目前高三一年时间的复习是对人的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1.2.1学科之源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的方向应触及数学学科的本原的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超群的一类学生,让其接触“奥数”中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为其探索数学的奥秘,从事数学基础研究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抽象思维一般,但对数学十分爱好的一类学生,让其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在数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延伸到能够从事综合学科研究与应用的层次上,为其未来发展奠基。
1.2.2学科应用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学阶段,介绍中学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仅仅靠计数一点数学知识是不够的,运用数学工具,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是大量的社会存在。作者接触到许多从事商业物流贸易的工商业者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国际经贸,能够帮助父辈们解决现实经贸中的许多数学应用问题。
1.3创新性——能力之本
早在2004年新的课程改革中就把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数学学科是基础性学科,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没有创新的劳动就是重复劳动,没有创新的劳动也培养不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1.3.1意识创新
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培养是国内外成功教育的象征,而在功利主义严重泛滥的地区,不可能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氛围。开发数学选修课程,冲破这一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屏障,不仅课程本身要具有创新意义,即课程内容本身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
1.3.2实践创新
数学选修课程开发本身也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接受创新意识熏陶之中,也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创造能力。浙江省新课程选修课开发中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要有实践环节,而实践“不是一般的活动”,是需要有思维升华的内涵,有创新体验的过程。
2.数学选修课开发的案例评析
2.1案例开发过程
案例:生活中的数学
2.2案例开发目的
2.2.1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课程的第一章,围绕“数学眼光”的三个层面:数学眼光从何而来,怎样建立,又到何处去,体现着这一门选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2.2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意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课程的第二章,围绕“数学眼光”的本原——数学建模,教会学生中学数学建模的方法,提升这一选修课程的学科性与应用性。
2.2.3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第三章汇集了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中所创造的新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案例,学习者可以从中体悟,进行二次创新实践,继续用“数学眼光”审视,拓展。
在中学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与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紧密联系。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将了解和经历下面图示中所表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3案例开发评析
“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选修课程虽然起源于“大批学者对基础教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的疾呼”,经历了几年教学实践的磨炼,它将会成为满足学生之需、学科之魂、能力之本的一门数学选修精品。
作为选修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最短视的效应体现在高考数学应用问题的求解突破上;较中视的效应反映着学生进入高校后,参加大学数学建模课程学习及竞赛中的成果;而远视的效应体现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至少在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能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审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