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生关系是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师生关系状况对学校、对教师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和谐师生关系 意义 建构策略
  一、师生关系及其本质
  何谓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关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师生关系都居于学校教育关系体系的基础地位,而且制约着并体现学校教育的水平和特点[1],师生关系有着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要准确把握师生关系的本质,就必须从多个视角来认识。我国学者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多重的,“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及自然的人际关系”[2]。首先,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代名词,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3],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是其基本特征。其次,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即是在工作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这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意义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接纳的民主平等、真诚互信、愉悦合作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愉悦的。它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它的宗旨是为促进人和文化的雙重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果,也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质量、心理的健康和个人的成长。因此,就教育内部而言,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校、对教师和对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不断对话、交流,共同推动教育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共同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是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是民主平等的。在观念上,师生双方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仅将师生关系看做是教育活动副产品的看法,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看做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实践中,这种宽松的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使师生双方身心轻松愉悦,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与学习中,在这种情境下,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在此情境中,教学流程顺畅,教与学的任务可以顺利完成,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二)有助于改善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师生关系通常是学生建构起自己除家庭之外的正式社会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建构的第一种非血缘性的组织化的社会关系,[4]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及人生的发展道路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无数案例也表明,学生会因为喜爱某位教师而“爱屋及乌”,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些事实说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存在正比例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真切的关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正是从教师的鼓励与关怀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学生愿学、乐学。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需求的水平及其满足的定向和方式。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是安全、尊重、理解与爱,学生有了归属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渐渐形成一些好的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若在这个基础上好好加以引导,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师爱的温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真诚相处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他们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同时,学生感到学校是一个可以带来快乐的地方。于是,他们喜欢教师,喜欢学校生活,进而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
  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且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作用比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作用更为重要。事实上,师生关系就是一门最生动最直观的隐性课程。   (三)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在学校,学生是教师交往最大、最多的一个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工作对象,而且是教师的工作伙伴,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样,师生关系也会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人,这种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成效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才能和他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工作成效取决于他的工作对象——学生的学习效果。换言之,教师的工作成绩是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成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师成功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教师一旦被学生所接纳和吸引,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反之,教师一旦被学生排斥和否认,则无论教师多么有才能,教学多么用心,教学工作都是很难顺利进行的。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状况,除了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之外,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影响人的性格,这些影响还会向外延伸到工作以外的生活。学生学习突出,教师会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使其成就需要得到满足。事实上,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成就感和情绪体验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从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享受到快乐,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教师在工作当中体验到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快乐感,会增强教师生活的幸福感。
  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人们内心都希望被他人,尤其是被身边的重要他人接纳、尊重、理解、支持、赞许和爱,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通过学生实现,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尊敬、信赖、钦佩,学生能理解、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使教师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环境中,教师会有一种安全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的幸福感。而这有利于教师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它使教师对繁忙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焦虑、紧张,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学生的敌视、挑衅、欺骗、吵闹或捣乱都会使教师感到孤寂、没有尊严、没有成就、没有价值,他们会感到无能和无助,万分痛苦。在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沉重的工作使他们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教师的身心健康自然受到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互为鱼水,互相影响,相互成就。改善师生关系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头等大事。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影响学校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就学校外部而言,主要有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因素,就学校内部而言,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学校内部的影响因素谈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一)学校。
  1.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合理,管理要人性化。
  学校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主要空间,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师生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师生的行为、思想、心理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管理制度是人性化的,能为广大师生普遍理解和接受,它不仅能约束、规范、指导师生的行为,为师生的交往提供制度化的保障,而且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大环境。不合理的或者说非人性化的师生管理制度,不能为教师和学生理解或接受,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分歧,造成师生冲突与对立。
  2.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师生有通畅的交流渠道。
  师生关系是活生生的动态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存在冲突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说师生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而是要尽量减少师生冲突,合理解决正常的师生冲突,避免剧烈的、破坏性的师生冲突。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设置意见本、开会、辩论、磋商等,保证学生有一个理性地发泄内心不满的“安全阀”,[5]从而确保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教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也接受过教育教学专业训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接近学生,可以说,教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1.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尊重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师生之间只有学识上的多寡之分,而没有人格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教师对学生应友好平等,绝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学生专断蛮横,发号施令。任何体罚、训斥、辱骂、讽刺等都是和尊重学生的宗旨根本对立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污辱,必定会给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響。对学生的尊重,除了人格上的尊重之外,还包括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个性差异、情感和个人隐私的尊重。此外,教师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绝不能因为学生的外表、出身、成绩而歧视或拉拢学生。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个人影响力。
  虽然因工作关系,教师拥有制度赋予的权威,这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但这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通过提高个人的影响力,才能与学生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其实,首先“信其教”而后才“亲其师”。这也就是说,教师首先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个人的才能和学识,才使得学生认识和接受自己,然后通过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逐渐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因此,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增强个人的影响力。   3.用心了解学生,关心和热爱学生。
  教师的教学有两个任务:教书和育人。教师要做好“育人”的工作,则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教师要愿意接近和了解学生,关怀和热爱学生。不言而喻,教师接触学生越多,对学生的了解也就越多,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肯定或批评,师生关系也就越和谐。反之,接触学生越少,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也就越不全面、不准确,就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抱怨情绪也就越多,师生关系也就越差。教师如果真正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回报给教师关心与热爱,这样师生关系就和谐了。
  4.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批评。
  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表现由衷的赞美。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引导时,就会更接近教师。当然,教师总免不了批评学生,但批评的态度要诚恳,口气要平静,不含讽刺的意味,使学生体会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特别要注意批评不是挑剔,因为挑剔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和自己过不去,在有意地暴露自己的弱點和短处,是在打击、伤害自己。
  (三)学生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虽然教师的影响是主要因素,但学生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大,因此也应从学生方面探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1.尊重和理解教师。
  虽然对于师生关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不合理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尊师重教”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教师作为“教书者”和“育人者”,承担着“促进人和文化的双重建构”的重大责任,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更何况是学生。且从现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来讲,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应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情感。学生也要学会接纳和理解教师,要明白教师是“人”,不是“神”,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个性品质;教师并非完人,也有自己的缺陷;学生要理解教师的育人心情,体察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
  2.加强自律。
  师生冲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违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虽然有些违反课堂秩序的行为是无意之过,但确实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了干扰。比如:在上课期间吃零食、在课堂上大声接听电话、在课堂上大声谈论与学习的内容无关的事情等,这些问题看似虽小,但对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因此,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减少违纪行为。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以师生的完美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和出发点,以教师良好内在修养和学校正确的引导为其内外基础和条件,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3][4]裴娣娜主编.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0-135.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的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2.
  [5]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0(2):40-42.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因此知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蒙上时间的灰尘,原来认为是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往往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体现其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传统
问题是太霸道郜之电视广告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没劲,因为它不得要领。广告人一定说少了,观众一定说多了,就是有几位高人也不过是说:"好的广告不多"或"广告要有节制"之类。其实,老百姓(广大受众)并不排斥广告,中外的新闻史都能证明现代传媒即是由古代"布...
摘 要: 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获得生物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积极思维,对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并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这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实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多元化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自己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法,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化学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化学新课程打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系,对
摘 要: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概念,常使学生感到困惑。本文对这些疑难概念进行解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示。  关键词: 生物圈 大气圈 生存条件 寄生关系  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概念,常使学生感到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些疑难概念逐一进行解剖。  1.混淆不同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
摘 要: 当今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矛盾已不仅仅是技与艺的问题,更多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问题,个性实现与现实规范的矛盾问题,享乐洒脱与文艺质量的矛盾问题。本文以艺术生生命教育价值观构建为出发点,并在三个方面的矛盾探讨中,构建艺术生健康、活力、富有内涵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 生命教育 价值观 体系构建  一、引言  我认为大学教育的功用无外乎有三:其一为以传授实用技能为要旨的工具理性教育
摘 要: 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使技能达到一定的操作水准,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完善的学生管理方案,让老师与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并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使他们顺应社会潮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国家作出相应的贡献。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关系和谐。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和谐 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
一  计算机教学工程启动了,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改革也全面启动。面对新课改,一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因此,我认为,不仅是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响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教师中广泛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号召,确保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否则,“工程”虽已启动,计算机却仍为学校的一种摆设,如同某些教学仪器一样,放在那里“冬眠或休眠”,最终成为一堆破铜
摘 要: 数学作业的批改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艺术性、实效性。教师应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  关键词: 数学作业 批改艺术 面批 自检 互批  作业是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独立学习活动,是整个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认知结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批改作业的过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