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教师已经十多年了,一直担任英语学科的教学,可是我们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上课时,学生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如此不集中,有的孩子还产生的厌学情绪,问题的根本到底在哪里?
我本人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项工程。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焰。小学阶段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几年都在倡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我本人也一直在保持这一教学习惯。在从教之初,我曾经写过《有效开展小组活动》一文。其中浅论了小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小组活动中“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的管理方式看似科学合理,但是在长期的坚持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这种过于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机械化完成,缺少了对于课堂的创新和思考。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千篇一律,越来越会“演戏”。教育教学中的同质化現象也较为明显。公开课,我们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配合演出了一场期待中的完美课堂。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即使是英语这样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学科,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飞扬的,有人文性和有激情的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和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我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有感情的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天空,他就能飞多远。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健康成长的地方。在绘本阅读的教学中我们有学生对于文本的思索与复述,有文本滚雪球式的再读之后的趣味配音等有趣的环节。在反复的复述和总结思考中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和对于多种句式的掌握。我们的课堂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言与学习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拓展了阅读视野。在教授Thanks giving Day 这一话题时,引领学生阅读了相关的绘本后,开展专门话题的讨论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和感恩节的由来以及文化习惯等。另外我将各种原文英语小说绘本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阅读之于教师就应该像是吃饭那样成为一种习惯。批判和建设是我阅读中的两条线,在脑海中不断形成。书读的多了,知道的多了,不自觉的就会做比较。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伪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真问题。
教育家阿莱克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这些对于一个师范生理解他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缺少这些,教师怎么可能知道教什么,以及某个知识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呢?教学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交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得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以为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以及他们的哲学意义和终极目标将决定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我们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
检讨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思想是一根香烟,一杯浓茶,一杯咖啡,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这些都不是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教育都要有思想。它就是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时,那它就不是思想。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便自然而然了。
我本人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项工程。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焰。小学阶段我们的英语教学十几年都在倡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我本人也一直在保持这一教学习惯。在从教之初,我曾经写过《有效开展小组活动》一文。其中浅论了小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小组活动中“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的管理方式看似科学合理,但是在长期的坚持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这种过于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机械化完成,缺少了对于课堂的创新和思考。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千篇一律,越来越会“演戏”。教育教学中的同质化現象也较为明显。公开课,我们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配合演出了一场期待中的完美课堂。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即使是英语这样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学科,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飞扬的,有人文性和有激情的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和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我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有感情的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唤醒学生潜能,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天空,他就能飞多远。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健康成长的地方。在绘本阅读的教学中我们有学生对于文本的思索与复述,有文本滚雪球式的再读之后的趣味配音等有趣的环节。在反复的复述和总结思考中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和对于多种句式的掌握。我们的课堂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言与学习的机会。
-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拓展了阅读视野。在教授Thanks giving Day 这一话题时,引领学生阅读了相关的绘本后,开展专门话题的讨论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和感恩节的由来以及文化习惯等。另外我将各种原文英语小说绘本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 做一个“思想”型的书生教师
阅读之于教师就应该像是吃饭那样成为一种习惯。批判和建设是我阅读中的两条线,在脑海中不断形成。书读的多了,知道的多了,不自觉的就会做比较。一比较就知道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伪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真问题。
教育家阿莱克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这些对于一个师范生理解他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缺少这些,教师怎么可能知道教什么,以及某个知识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呢?教学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交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得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以为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以及他们的哲学意义和终极目标将决定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我们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
检讨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思想是一根香烟,一杯浓茶,一杯咖啡,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这些都不是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教育都要有思想。它就是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时,那它就不是思想。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便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