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多种方法,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语文课教“活”,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兴趣;合作探究;创造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迷宫”,让学生陶醉其间,乐不思蜀。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实践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每一节课都能够获得成功,就需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虽然可以激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让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课堂上,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喜欢的例子、熟悉、离奇的事情,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结合这种理念,我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理念去设计每一堂课,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多样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领略了西湖春的活力、夏的妩媚、雨季中的朦胧美,然后引导他们一起来欣赏冬天西湖的雪景。这种情境课堂的设计,一下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快调动起来,又加上老师适度的启发、点拨,课文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课堂效果也令人欣慰。
二、课堂讨论民主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更具体。例如学习《老王》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老王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的心却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初次回答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脱离时代背景,只是回答老王“送的冰块大却收的钱少、送作者夫妇上医院不收钱”等等这些很简单肤浅的答案。于是我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为意见的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第二次结果却很令人欣喜。同学们居然能准确地回答出“文革时期,大部分人都歧视知识分子,而老王却无条件地帮助他们一家,这也是他的善良所在。”这一完美无缺的答案。这正是课堂民主化的收获。
培根说过:“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在激烈的言论争辩中,再进一步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广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在交流互动中,同学们发表各自的思想见解,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课堂交流合作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愉悦地去学、去说、去写,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乐园。
1.师生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亲密合作。在合作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求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想象。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我安排了分角色朗读环节。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模仿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同时,我也身先士卒加入到活动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学生同参与、共合作,从而消除了学生惯有的紧张心理。看到教师放松的表情,学生们也大胆地放开来,积极配合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情境中,最终收获到可喜的课堂效果。这种师生合作,激活了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者缺陷。小组合作,能让他们集思广益,大胆尝试,扩展思维,又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在学习《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四人分成一小组,讨论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两个小孩判断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谁是谁非?”同学们兴致昂扬,大胆想象,扬长避短,积极发言,最后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同样,小组合作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血液,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涟漪。
四、课堂竞争条理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竞争的机会,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1.朗读比赛。每学完一篇新的课文,我就采用小组对抗形式,看哪一组表现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每当这时,学生们总是积极响应,认真准备,谁也不甘落后。最终的比赛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这时候,输赢已经不再重要,但每一次比赛,都给同学们一次创新的体验、竞争的愉悦。
2.书写竞赛。对于那些识记性强的古诗、文言文,我经常开展有趣的书写竞赛,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美观大方。同学们积极响应,在识记知识点时,书面花样很多,有扇面形的、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优胜者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赞扬,并张贴到墙上让同学们参观学习。这种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创新的快乐。
总之,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在不断积累、丰富阅历、拓宽视野的基础上,再探究出一套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就能把语文课教“活”,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兴趣;合作探究;创造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迷宫”,让学生陶醉其间,乐不思蜀。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实践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每一节课都能够获得成功,就需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虽然可以激發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让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课堂上,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喜欢的例子、熟悉、离奇的事情,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结合这种理念,我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理念去设计每一堂课,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多样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领略了西湖春的活力、夏的妩媚、雨季中的朦胧美,然后引导他们一起来欣赏冬天西湖的雪景。这种情境课堂的设计,一下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快调动起来,又加上老师适度的启发、点拨,课文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课堂效果也令人欣慰。
二、课堂讨论民主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更具体。例如学习《老王》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老王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的心却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初次回答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脱离时代背景,只是回答老王“送的冰块大却收的钱少、送作者夫妇上医院不收钱”等等这些很简单肤浅的答案。于是我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为意见的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第二次结果却很令人欣喜。同学们居然能准确地回答出“文革时期,大部分人都歧视知识分子,而老王却无条件地帮助他们一家,这也是他的善良所在。”这一完美无缺的答案。这正是课堂民主化的收获。
培根说过:“讨论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在激烈的言论争辩中,再进一步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广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在交流互动中,同学们发表各自的思想见解,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课堂交流合作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愉悦地去学、去说、去写,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乐园。
1.师生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亲密合作。在合作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求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想象。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我安排了分角色朗读环节。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模仿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和神态。同时,我也身先士卒加入到活动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学生同参与、共合作,从而消除了学生惯有的紧张心理。看到教师放松的表情,学生们也大胆地放开来,积极配合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情境中,最终收获到可喜的课堂效果。这种师生合作,激活了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者缺陷。小组合作,能让他们集思广益,大胆尝试,扩展思维,又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在学习《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四人分成一小组,讨论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两个小孩判断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谁是谁非?”同学们兴致昂扬,大胆想象,扬长避短,积极发言,最后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同样,小组合作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血液,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涟漪。
四、课堂竞争条理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竞争的机会,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1.朗读比赛。每学完一篇新的课文,我就采用小组对抗形式,看哪一组表现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每当这时,学生们总是积极响应,认真准备,谁也不甘落后。最终的比赛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这时候,输赢已经不再重要,但每一次比赛,都给同学们一次创新的体验、竞争的愉悦。
2.书写竞赛。对于那些识记性强的古诗、文言文,我经常开展有趣的书写竞赛,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字体又美观大方。同学们积极响应,在识记知识点时,书面花样很多,有扇面形的、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优胜者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赞扬,并张贴到墙上让同学们参观学习。这种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创新的快乐。
总之,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应在不断积累、丰富阅历、拓宽视野的基础上,再探究出一套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就能把语文课教“活”,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