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本书中的预言成为现实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ti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惊讶的预言。那些预测未来的作品或“正中靶心”,或离题万里。从诺查丹马斯预言1666年的伦敦大火,到玛雅人预言地球在2012年毁灭,历史上从来不缺预言家。
  实际上,这些预言太普通了。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了宣扬末日即将来临的历书和教科书,当代一些公开出版的虚构作品也做出了许多预言。人们常常对文学作品中的预言不屑一顾,认为这些纯属巧合。但是,其中一些预言确实令人深感不安。

1 The Wreck Of The Titan: Or, Futility By Morgan Robertson摩根 · 罗伯逊 《泰坦沉没,或徒劳无功》


  曾经,埃德加 · 爱伦 · 坡的知名度还没有现在的一半,看到他的作品(当时还没写出来呢),人们也不会将他的名字和恐怖小说联系在一起。总之,除了他的朋友,他的名字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联想,但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亚瑟 · 戈登 · 皮姆的故事》于1838年出版,立即将他从默默无闻的作者提升到知名作家。
  和坡的那些更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相比,这部长篇小说是个异数,因为它既没有写一心寻仇的幽灵,也没有写渡鸦。小说讲述了年轻人皮姆的海上冒险故事。皮姆偷偷上了一艘捕鲸船,在大西洋上经历了船员哗变和谋杀等。
  任何与食人相关的故事都不会有愉快的结尾,因此,有“虎鲸号”捕鲸船被暴风雨打翻、船员在海上漂流这样的事发生,也就不奇怪了。绝望之下,没有食物和水的船员奄奄一息,决定抽签来确定谁是倒霉鬼——他将牺牲自己,成为大家的食物。17岁的理查德 · 帕克不幸中签。
  46年后,英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场海上食人案开庭审理,引起了轰动,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令闻者心生恐惧。1884年,小游艇“木樨草号”(Mignonette)从英国出发,前往澳大利亚,在南大西洋意外沉没,船上的四人上了小舢板逃生。到了第20天,大家都已经奄奄一息,于是开始讨论抽签牺牲一人保住其他人生命,但达成不了共识。在这段时间里,17岁的男仆因为口渴难耐喝了海水,结果生病。船长杜德利和大副史蒂芬见男仆不行了,于是杀死了他。
  那个不幸的孩子叫什么?理查德 · 帕克。两天后,他们被一条路过的德国船所救。
  爱伦 · 坡真的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吗?实际上,他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圈声誉日隆之后,《亚瑟 · 戈登 · 皮姆的故事》这部长篇就慢慢被遗忘了。

3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By Philip Roth菲利普· 罗斯 《反美阴谋》


  菲利普 · 罗斯2004年的杰作《反美阴谋》一出版,便被全球多家重要书评列为“人生必读的N本书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小说自身的文学价值。它的引人注目之处是主角参加总统竞选和特朗普参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要知道,特朗普竞选总统是在《反美阴谋》出版后12年才发生的事。
  罗斯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讲话极具煽动性的名人如何进行总统竞选。在另一个党派眼里,这位名人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他赢了。小说中的这位名人不叫特朗普,而是叫查尔斯 · 林德伯格(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著名的飞行英雄和狂热的孤立主义者),在1940年的选举中,他依靠共和党和右翼支持者打败了罗斯福。
  林德伯格不是通过宣传自己的竞选纲领,而是通过夸大对手所属党派的不足,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选举,特朗普竞选时的手法与之如出一辙。
  小说里的总统和真实世界里的总统,两人的道德标准都是扭曲的:林德伯格支持希特勒,公开谴责犹太人天生好战;特朗普则指责穆斯林和墨西哥人。今日的美国领导人鼓吹外国威胁论,在美国人当中制造恐慌,在他身上确实可以看到林德伯格的影子。

  科幻作品出现在这个书单上毫不奇怪,因为它超前于时代。科幻作品之所以有魅力,就因为其中描写的极具未来感的城市、社会、技术、交通方式。但是,在某物真正出现之前一百年就准确预言,这绝不容易。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儒尔 · 凡尔纳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在《从地球到月球》这本书里,凡尔纳预言了人类登陆月球,从而引发了世人进行太空旅行的兴趣。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这样的预言根本不可能实现。
  小说里的主人公、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认为他可以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尽管众人纷纷表示怀疑,但巴比康还是成功地募集了足够资金,造好了炮弹。令人惊讶的是,它看上去和真实的“阿波罗号”火箭很像,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装下三个人。这和一百年后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小说里的主人公将大炮称作“哥伦比亚炮”,后来,也许是为了向凡尔纳的这部作品致敬吧,现实世界里的航天飞机叫“哥伦比亚号”。
  凡尔纳的另一预言是发射地点。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都争着做大炮发射地,最后确定佛罗里达为发射地点,而得克萨斯为指挥中心。

  预言某人会当上总统绝不容易,但约翰 · 布鲁纳在《立于桑给巴尔》中做到了。这部科幻小说围绕两名室友展开,他们一个是通技公司副董事长诺曼,另一个则是间谍唐纳德。
  布鲁纳在小说中预言频发的校园暴力和恐怖活动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小说写于1960年代,但是布鲁纳成功预言了年轻人的“勾搭文化”、性药、电动汽车、通货膨胀,甚至还有同性关系。作者预测这些未来离我们目前的现实很近,但真正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以下巧合——一个名叫奥博米(Obomi)的总统,他简直就是奥巴马(Obama)的前生。

  爱德华 · 贝拉米生活在19世纪晚期,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劳工协会成立的过程缓慢,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深受暴力威胁,贫穷阶层对少数特权阶层满怀仇恨,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美国作家通过《回顾:公元2000—1887年》,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看法。
  小说的主人公朱利安 · 韦斯特被人用催眠术送入梦乡,直到2000年才苏醒过来,此时的世界已经沧桑大变,变成了社会主义乌托邦:欧洲的一些大国以及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已实现了社会主义,美国居于社会主义的前列,其生产的商品在所有公民中平均分配。贝拉米在这本书中首次向世人提出了信用卡的概念。在真实的信用卡被发明之前,小说里的人物就在商店里使用了类似于借记卡一样的东西。尽管书中的信用卡和当今世界各地银行的不完全一样,但贝拉米通过这个概念所表现出的前瞻性令人惊讶。

  在世界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里,斯威夫特带着读者到地球的隐秘角落去探险,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经历了小人国、大人国、勒皮他飞岛等处的历险。在飞岛这一章,斯威夫特开始了他的预言。
  书中写道,勒皮他飞岛的宇航员发现火星有两颗卫星,这比1877年阿萨夫 · 霍尔观察到这两颗卫星早了150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和别人受过良好教育或掌握了信息之后再做预测不同,斯威夫特的预言纯属猜测,而且,斯威夫特在小说中写到的这两颗卫星的距离和轨道也相当准确。
  霍尔将这两颗卫星命名为“福波斯”“戴莫斯”,它们是《荷马史诗》中的战神阿瑞斯和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兩个儿子的名字。为了向《格列佛游记》致敬,戴莫斯卫星上的一个撞击坑以“斯威夫特”命名。

9 2001: A Space Odyssey By Arthur Clarke亚瑟· 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


  《超级悲催的真实爱情故事》一书出版于2010年,主要描写了莱尼 · 亚伯拉莫夫和尤奈丝 · 帕克两人的爱恨情仇。这部反乌托邦小说发生在未来的纽约,人们为债务所困,生活也完全被技术所控制。个人信用状态通过一种类似于苹果手机的电子设备向全世界发布。
  在小说里,美国欠了中国巨额债务,经济陷入混乱,美元贬值。美国到期未能还债,中国公开谴责美国。同样的情景在现实中出现了:2011年,国际新闻频道曾有报道称,中国认为,华盛顿必须“戒掉债瘾”。
  加里 · 施特恩加特还成功预言了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虽然他的预言纯属讽刺性质,但大部分都成了现实,这也许证明了一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现实常常向虚构学习。

  (王海燕: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430070)
其他文献
茱莉亚29岁时,头发已是花白;现在,她62岁,头发变成了蓝灰色,长及下颚骨,像一顶结实的头盔。她看着手上的婚戒,观察到古铜色的手背上青筋暴起。那个实习医生告诉她,她得了癌症。骨髓癌。  实习医生发现她已经看过那份病情卷宗——是医学顾问丢在办公桌上的——觉得她已经知道了诊断结果。也许实习医生把动物学博士的她当成了医学博士了,他希望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告诉她这个结果。“骨髓癌。实际上这是一个广义的术语。”
有人说,一张明信片的背面就可以写得下所有和莎士比亚有关的事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他拥有中产阶级的家庭背景,到他具有广泛的商业兴趣,所有这些情况都可以找到充足的历史证据。然而,我们几乎找不到證据来了解他本人的情况,关于他天赋方面的证据就更少了。我们没有莎士比亚重要戏剧的手稿,没有详细注解的来源,也没有私人通信,只有零星存在的逸事让我们拼凑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若是这些逸事能让我们在某一点上达成共识
序 幕  亚洲某地  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  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从《格尔尼卡》到《朝鲜大屠杀》  有些艺术作品太过著名和精彩,以至于让许多其他作品——甚至出自同一艺术家之手的其他作品——都难以博人一瞥。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1930)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对乡村价值观的思考令人费解。占据整个画面的是两个双唇紧闭的乡巴佬,他俩那种别扭、难解的氛围却让伍德的所有其他作品都黯然失色。(试问你能想起几部伍德的其他作品呢?)西班牙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菲茨杰拉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让笔下的人物重演他的人生故事,也借笔下的人物体验自己没能过上的人生。  这篇《一路同行》就是后者。故事刚开始,一个灵感枯竭的剧作家坐上南下的火车,和流浪汉们为伍,以此来体验生活,乍一看似乎不是菲氏的风格。再往下读到“年方二九的美妞儿”,读到英雄救美,你就知道,他还是那个菲茨杰拉德。出门远行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总让他魂牵梦绕,因为四处游逛会同时带来快乐和危险,想想《了不起的
一   香港女孩叶礽僖,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全职太太。   一次,幼儿园老师让学生回家画一幅画,主题是“我的一家”。叶礽僖很快画出了爸爸、妈妈、自己和弟弟。妈妈看后笑了,夸女儿画得好。可妈妈又说,要是有点创意就更好了。叶礽僖扬起小脸,稚气地问:“什么叫创意?”   “简单地说,创意就是要有自己的想象。比方说这幅画,你画的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创意。”妈妈笑着说。   小礽僖似懂非懂地
埃里克·溫特探长想在女人脸上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可以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不,现在谈“为什么”还为时过早。女人脸上的表情似乎是想告诉他什么,她似乎觉得温特应该看得懂。他应该能找到答案,并带着答案走出这间安静得像是与世隔绝的公寓,回到外面喧嚣的现实世界中。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公寓门锁没有遭到破坏,房间里也没有搏斗的痕迹,只有一具女人的尸体。死者脸上的表情很奇怪——有点像微笑。温特俯下身
“当时,被害人站在楼前,一个身穿黄色雨衣、手打雨伞的女人出现了,用的是手术刀。”  “手术刀?”  “对!她挥舞起手术刀,冲着被害人脸上划去。被害人捂着脸倒在地上。女人又在其脖子上捅了一刀,随后逃离现场。”  报案人是一名护士,也是这桩凶杀案的目击者,在这栋楼二楼的一家牙科诊所上班。根据报案人的陈述,当时她没能赶上电梯,于是走楼梯下楼,在通向过道的入口处目睹了这一突发事件。她还说,一切就发生在眨眼
艾米莉觉察到自己的右侧有些动静。当时,坐在餐厅高脚椅上的小孩正向她咧嘴笑着。她朝右边瞥了一眼,看到一个男人正半开玩笑地对着那小男孩挥手。但随后这个男人意识到自己的动作瞧上去倒像个过分慈爱的爷爷,于是便隔着桌子向艾米莉说道:“您有没有像我这样想念自己的孙子孙女呀?”  艾米莉点了点头,脸部微微抽搐了一下:“离开他们可真是要了我的命。”  她打量着这位老人,认定他比她六十五岁的年龄要大——差不多十岁。
我妈妈说,格温·哈洛以前是个花匠,在灯塔街上开了家花店,迈克叔叔因为第一个妻子的葬礼去了她那里买花。在那间店容整洁、生意红火的花店里,格温带着对鳏夫油然而生的同情,帮迈克叔叔在康乃馨和菊花、白鸢尾花和剑兰花中挑选了他中意的品种。当时两人的心中一定已经埋下了爱的种子,因为六个月不到,迈克叔叔就邀请我们去波士顿参加他的婚礼了。  虽然我还在上大学,要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也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迈克叔叔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