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仅会出现花眼、听力减退、味觉衰退、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
刘阿姨曾经是一位出色的高级会计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干练的气质一点不减。孝顺的孩子们专门给刘阿姨请了保姆照顾其生活,所以她几乎不用做任何家务。潇洒的刘阿姨披着一头华发,每天徜徉在各大公园,令小区里的街坊都羡慕不已。
最近几年,大家发现刘阿姨爱忘事,都认为是老人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很正常。直到有一天,刘阿姨指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时,孩子们才感觉不对劲儿,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刘阿姨患了老年痴呆症。这一下小区里可炸了锅了,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痴呆了 ?是不是人老了都会痴呆呢?
人的老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国际或国内标准,大于65周岁或大于60周岁被认定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仅会出现花眼、听力减退、味觉衰退、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
小心谨慎
老年人往往重视准确,忽视速度,做事喜欢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所以他们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固执
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人的情绪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型,基本不再改变。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所以人们往往会感觉到老年人越来越固执己见了。
唠叨
由于生理衰老,老年人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办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老年人为了排除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怀旧
进入老年期后,生活的节奏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祥和宁静的状态。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他们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儿时的朋友和玩伴、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从外表看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脾气和个性反而越来越幼稚,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或者经常挑剔饮食等。
依赖
许多老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生活上,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他们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生理和社会的一些客观原因,老年人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两者之间的斗争中,会不自觉地向依赖性方面转化。在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中,往往出现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依赖、社交上的依赖。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
很多时候,尤其在疾病早期,正常和病理的老化不易区分,那么,哪些心理变化是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呢?
焦虑障碍
是最常见的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表现为过分的担心、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搓手顿足、来回走动手抖、心跳加快、出汗、头昏、气促、窒息感、易惊吓、脑子一片空白、易惊醒。
抑郁障碍
张女士今年62岁,自打退休,她便成了医院的“常客”。这两年,她总感到头晕、头痛、疲乏无力,而胃胀、胃痛更让她吃不下东西,人也消瘦了很多。她担心自己得了重病,反复到医院检查,胃镜做了四次,胃药也吃了很多,就是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医生发现,张女士除了躯体不适外,还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经过详细评估,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张女士,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胃病”居然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突出的表现是:兴趣愉快感丧失、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心境低落、自信心丧失、自卑、过分自责、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思维能力降低、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减轻、迟滞或激越,症状通常在早晨重,下午晚上变轻。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候以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为主要表现。
老年痴呆症
是由大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特征为记忆、理解、推理、判断、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其核心症状为:记忆障碍,尤其是眼前发生的事记忆障碍明显,经常忘记东西放哪里了,严重时不知道当前的时间、地点等,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还会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妄想、人格改变、睡眠障碍;病情逐渐加重,不可逆;病因很多,年龄增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然,并不是只要老年人出现了记忆下降就意味着患了老年痴呆,老年人有健忘症状而缺乏痴呆临床症状不能诊断老年痴呆,比如:年龄大于50岁,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了记忆减退,但经提示能回忆起来,虽然有记忆减退的心理测查依据,但是总的智力功能无损,没有痴呆的证据,没有任何可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药物、酒滥用,通常是老年良性健忘。
出现异常及时就诊筛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改变,这是生命周期过程中自然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突然出现或明显加重,影响生活和人际关系,同时老年人的行为、思维明显离奇古怪,不能自控,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显痛苦,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筛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相关的检查,如神经影像学检查、躯体状况检查、实验室相关化验检查,特别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精神科心理测量,例如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精神状态评估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痴呆状态评定量表。 通过这样一些检查,大体上能够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属于什么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如何。但需要注意的是,测查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解释需要慎重,最好请专业人员解释。
如何做到人老心不老
1. 心理调适,准备提前
老年人要正确面对老龄阶段的来临,接受老年期的变化;要适应躯体、生理方面的变化,调节心理与情绪,放松心情,有计划地准备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享受余生的幸福。
2. 发挥余热,退而不休
身体条件允许又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老人,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让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做到退而不休。
3. 学习新知识,培养新兴趣
老年人最好是“活到老,学到老”,一方面可以促进大脑的使用,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有很多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自己的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种花养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4. 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要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5. 起居有规律,保健有方法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
6. 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
7.社会关注,家庭关心
家庭成员一定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尽量对老年人给予支持与协助、关心与鼓励。针对不同个性的老人要区别对待:对中规中矩的老人,不争论,不强迫,多说明,多解释,给予老人更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力;对自爱且求人关心的老人,多关心,多照顾,多夸奖,满足其自爱的心理需求;对善疑不信任的老人,要坦诚,要尊重,维护老人的尊严,多提供信息,避免引起猜疑和误会。(编辑 王俊聪)
燕江陵,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19病区主任、主治医师。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期精神障碍、记忆障碍、痴呆的BPSD。多次参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经常深入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讲座。
刘阿姨曾经是一位出色的高级会计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干练的气质一点不减。孝顺的孩子们专门给刘阿姨请了保姆照顾其生活,所以她几乎不用做任何家务。潇洒的刘阿姨披着一头华发,每天徜徉在各大公园,令小区里的街坊都羡慕不已。
最近几年,大家发现刘阿姨爱忘事,都认为是老人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很正常。直到有一天,刘阿姨指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时,孩子们才感觉不对劲儿,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刘阿姨患了老年痴呆症。这一下小区里可炸了锅了,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痴呆了 ?是不是人老了都会痴呆呢?
人的老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国际或国内标准,大于65周岁或大于60周岁被认定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仅会出现花眼、听力减退、味觉衰退、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
小心谨慎
老年人往往重视准确,忽视速度,做事喜欢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所以他们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固执
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人的情绪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型,基本不再改变。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所以人们往往会感觉到老年人越来越固执己见了。
唠叨
由于生理衰老,老年人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办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老年人为了排除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怀旧
进入老年期后,生活的节奏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祥和宁静的状态。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他们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儿时的朋友和玩伴、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从外表看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脾气和个性反而越来越幼稚,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或者经常挑剔饮食等。
依赖
许多老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希望自己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生活上,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他们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关注。但由于生理和社会的一些客观原因,老年人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两者之间的斗争中,会不自觉地向依赖性方面转化。在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中,往往出现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依赖、社交上的依赖。
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
很多时候,尤其在疾病早期,正常和病理的老化不易区分,那么,哪些心理变化是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呢?
焦虑障碍
是最常见的老年期心理障碍之一,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显著的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表现为过分的担心、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搓手顿足、来回走动手抖、心跳加快、出汗、头昏、气促、窒息感、易惊吓、脑子一片空白、易惊醒。
抑郁障碍
张女士今年62岁,自打退休,她便成了医院的“常客”。这两年,她总感到头晕、头痛、疲乏无力,而胃胀、胃痛更让她吃不下东西,人也消瘦了很多。她担心自己得了重病,反复到医院检查,胃镜做了四次,胃药也吃了很多,就是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医生发现,张女士除了躯体不适外,还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经过详细评估,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张女士,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胃病”居然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突出的表现是:兴趣愉快感丧失、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心境低落、自信心丧失、自卑、过分自责、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思维能力降低、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减轻、迟滞或激越,症状通常在早晨重,下午晚上变轻。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候以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为主要表现。
老年痴呆症
是由大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特征为记忆、理解、推理、判断、计算和抽象思维多种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其核心症状为:记忆障碍,尤其是眼前发生的事记忆障碍明显,经常忘记东西放哪里了,严重时不知道当前的时间、地点等,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还会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妄想、人格改变、睡眠障碍;病情逐渐加重,不可逆;病因很多,年龄增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然,并不是只要老年人出现了记忆下降就意味着患了老年痴呆,老年人有健忘症状而缺乏痴呆临床症状不能诊断老年痴呆,比如:年龄大于50岁,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了记忆减退,但经提示能回忆起来,虽然有记忆减退的心理测查依据,但是总的智力功能无损,没有痴呆的证据,没有任何可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药物、酒滥用,通常是老年良性健忘。
出现异常及时就诊筛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改变,这是生命周期过程中自然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突然出现或明显加重,影响生活和人际关系,同时老年人的行为、思维明显离奇古怪,不能自控,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显痛苦,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筛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相关的检查,如神经影像学检查、躯体状况检查、实验室相关化验检查,特别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精神科心理测量,例如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精神状态评估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痴呆状态评定量表。 通过这样一些检查,大体上能够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属于什么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如何。但需要注意的是,测查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解释需要慎重,最好请专业人员解释。
如何做到人老心不老
1. 心理调适,准备提前
老年人要正确面对老龄阶段的来临,接受老年期的变化;要适应躯体、生理方面的变化,调节心理与情绪,放松心情,有计划地准备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享受余生的幸福。
2. 发挥余热,退而不休
身体条件允许又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老人,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让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做到退而不休。
3. 学习新知识,培养新兴趣
老年人最好是“活到老,学到老”,一方面可以促进大脑的使用,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有很多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自己的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种花养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4. 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要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5. 起居有规律,保健有方法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
6. 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
7.社会关注,家庭关心
家庭成员一定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尽量对老年人给予支持与协助、关心与鼓励。针对不同个性的老人要区别对待:对中规中矩的老人,不争论,不强迫,多说明,多解释,给予老人更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力;对自爱且求人关心的老人,多关心,多照顾,多夸奖,满足其自爱的心理需求;对善疑不信任的老人,要坦诚,要尊重,维护老人的尊严,多提供信息,避免引起猜疑和误会。(编辑 王俊聪)
燕江陵,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19病区主任、主治医师。从事精神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期精神障碍、记忆障碍、痴呆的BPSD。多次参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经常深入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