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70-01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究性学习时指出:“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我感到要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跳出题海且能做到现代文也能像数理化一样读懂便会做,阅读一篇就有一篇的收获,能摸索出大体的技巧与规律,我们教师可尝试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在初三阶段进行语文复习时的探究性学习:
1、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的困惑提出问题,或对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将《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的问题与解说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亲近自己的双腿》一文中设置的题目有:从全文看,题目的含义是。就有学生产生疑问:有时候题目是问含义,有时却问作用,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时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哪类题目会问含义,哪类题目并列举上海考题《亲近自己的双腿》、《老海棠树》让学生来思考(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如浦东新区中考模拟卷《小巷深处》节选第19题以下两个省略号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A “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 B“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大体可以理解为: A句中的表现“我”当时迟疑地寻找借口,以维护自己的脸面和虚荣; B句中的表现老婆婆对“我”当时欺骗同学维护自己的虚荣的不满,缺乏孝敬的指责,以及理解“我”还是孩子那种虚荣后的惋惜感叹。同时再让学生比较2007年上海市中考题:“奶奶。奶奶!奶奶——”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能发现疑问,追根溯源。其他的方法还有如: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考题中的选文中,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等。
总之我们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是用什么方法深究的?我深究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合作探究法
我们老师在运用合作探究法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我们老师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这个重点问题(上海市2007年中考第12题《中国瓷器》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到__、从__到__的变化过程。(答案:时间 简单 精细 自然 刻意)
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言看法补充,汇总起来,逐步弄清了这三种说明顺序的要点。
二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3、发现式探究法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认识成果。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如教学《端午日》,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但课结束了,师生都没有搞清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实际上这个文化内涵应是表现民众的淳朴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这个文章内涵作者没有在文章里直接写出来,而是让读者去发现。这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发现,就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入各区中考模拟试题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写作技法高、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其写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学生非常喜欢读,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经过探究发现,作者采取第一人称,抒发了对北大深厚的热爱之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现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探究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实行探究式语文复习,教师首先可以考虑把语文出题权还给学生,然后和学生齐分析、共探讨,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再进一步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探究始终朝着正确的良性方向发展。语文复习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去获取知识、开启智力、拓展能力。达到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最终使初三毕业生都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究性学习时指出:“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我感到要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跳出题海且能做到现代文也能像数理化一样读懂便会做,阅读一篇就有一篇的收获,能摸索出大体的技巧与规律,我们教师可尝试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在初三阶段进行语文复习时的探究性学习:
1、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的困惑提出问题,或对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将《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的问题与解说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亲近自己的双腿》一文中设置的题目有:从全文看,题目的含义是。就有学生产生疑问:有时候题目是问含义,有时却问作用,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时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哪类题目会问含义,哪类题目并列举上海考题《亲近自己的双腿》、《老海棠树》让学生来思考(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如浦东新区中考模拟卷《小巷深处》节选第19题以下两个省略号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A “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 B“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大体可以理解为: A句中的表现“我”当时迟疑地寻找借口,以维护自己的脸面和虚荣; B句中的表现老婆婆对“我”当时欺骗同学维护自己的虚荣的不满,缺乏孝敬的指责,以及理解“我”还是孩子那种虚荣后的惋惜感叹。同时再让学生比较2007年上海市中考题:“奶奶。奶奶!奶奶——”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能发现疑问,追根溯源。其他的方法还有如: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考题中的选文中,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等。
总之我们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是用什么方法深究的?我深究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合作探究法
我们老师在运用合作探究法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我们老师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这个重点问题(上海市2007年中考第12题《中国瓷器》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到__、从__到__的变化过程。(答案:时间 简单 精细 自然 刻意)
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言看法补充,汇总起来,逐步弄清了这三种说明顺序的要点。
二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3、发现式探究法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认识成果。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体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如教学《端午日》,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之一定为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但课结束了,师生都没有搞清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实际上这个文化内涵应是表现民众的淳朴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这个文章内涵作者没有在文章里直接写出来,而是让读者去发现。这样引导学生从一个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发现,就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之窗。
第二,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入各区中考模拟试题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写作技法高、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其写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学生非常喜欢读,老师可以顺势提出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好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经过探究发现,作者采取第一人称,抒发了对北大深厚的热爱之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现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探究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实行探究式语文复习,教师首先可以考虑把语文出题权还给学生,然后和学生齐分析、共探讨,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再进一步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探究始终朝着正确的良性方向发展。语文复习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去获取知识、开启智力、拓展能力。达到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最终使初三毕业生都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