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遍三川和两塬,最阔气的是校园。走进所有的校园,幸福写在孩子的脸……”在泾川县,老百姓之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驱车行进在泾川城乡,目之所及无不让人震撼:低矮破旧的危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山里孩子在学校住上了新楼房、吃上了热乎饭,农村孩子也像城里孩子一样走进了电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泾川城乡孩子为何能一样幸福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都得益于该县近年来强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步棋。
确保“三个优先”夯实均衡发展之基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共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泾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国计民生、惠及子孙后代的基础工程,确保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
在组织领导上确保“优先”。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定期研究教育制度,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和议教会,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行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级领导每季度至少到联系学校开展1次督查调研,每年为所联系学校办成2~3件实事,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落实乡村组织教育发展责任,充分发挥乡村组织在学校灾后重建、周边环境整治、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有力推动了重点任务落实。
在经费投入上确保“优先”。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到位,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落实到位,中央、省、市教育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落实到位。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5个20万”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紧缺专业教师引进、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奖励、教学质量提升奖励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各项工作上确保“优先”。各级各部门把支持教育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在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十一五”期间,全县安排学校建设用地340亩;在确定人员编制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01年以来新增教师编制149名,补充小学、初中教师1615人。
“三个优先”的落实,使得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格局,夯实了泾川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
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打造成长的幸福家园
缩小城乡差距,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一体推进,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泾川县坚持把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举全县之力,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红河中学创建于1975年,属三年制初级中学, 5·12地震后,校舍严重受损,县上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工程,拆除全部危房,先后投资1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23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还修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及其他配套设施。2010年秋季,将红河中学和红河中心小学合并,把全乡9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和附近三个村小的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并入,改为目前的“四三制”农村寄宿制学校。该校面貌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又有效整合了红河乡教育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该校一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师生住的危旧房,学生没宿舍,吃饭也是开水泡馍;现在学校修好了,学生宿舍也通了暖气,食堂的馒头是又大又香,孩子们可幸福了。”
如果说红河中学的变迁仅仅是泾川县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的一个点,那么新建的泾川三中又是该县集中破解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发展不足难题、促进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一大手笔。
步入泾川三中,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科技实验楼,东面是盘旋式教学楼,西面是标准化餐饮中心,南面是紧靠公路的学生公寓楼,“四合院”式的布局凸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规划时为保持和泾川城北新区、周边建筑风格相一致、相协调并凸显特色,先后4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和现场勘查,确保了规划、建设一次到位。该校占地71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9600万元,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宏大的建筑、舒适的环境、学生们幸福的笑脸让人振奋。该校的建成投用,极大地缓解了高中入学压力,满足了广大学生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现如今,泾川县学校面貌变化已是点连成了线、线织成了面。
泾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多万元。这样的穷财政如何改变“硬件”,端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碗水”?该县县长王廷佐告诉记者:“泾川虽穷,但我们办教育的决心一天也没有放松过,我们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倾全力改善教育发展条件,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该县决策者在逐年增加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同时,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在泾河两岸、南北二塬唱响了一曲曲“造福桑梓,重教兴学”的壮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完全中学改扩建工程、校舍灾后重建和校安工程、省配教育装备项目工程等先后落户该县,该县结合项目实施和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资3.37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68所,面积达到20.2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全县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达到94.1%以上,农村小学达到53.8%以上。投入资金4850万元,为中小学装备计算机、电子备课、多媒体投影等多功能教室676个,建成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 304 个、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115个,配备微机3693台,中、小学校生机比分别达到12∶1和19∶1,全县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达到3.9万人,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71%;全县各级学校实验室、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齐率中、小学校分别达到100%和95%,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23.4册和14.4册。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原则,采取“撤、并、挂、靠”的方式,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撤并步伐,初中学校数由2005年的17所调整为现在的15所,小学学校数由2005年的230所减少至174所,集中优质资源办人民满意学校不再是一句空话。 如今,泾川县城乡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间,分外漂亮,乡里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微机课等不再是乡里孩子的奢望。
强化队伍建设牵住均衡发展的“牛鼻子”
“教育均衡不仅是硬性教育资源的均衡,更重要的是师资的均衡,师资均衡配置是县域教育质量均衡的核心要素,推进县域教育均衡的突破口。软资源强才能恒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因此,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是泾川长期以来坚持的工作重心。”泾川县教育局局长赵晓春如是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许多实践也证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整体提高县域内学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整体提升县域内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多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打造名师名校长为出发点,把提升校长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口,采取请进开展培训、走出学习借鉴、深化项目带动、举办论坛交流、扩大远程覆盖等多种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2006年开始,县教育局委托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对全县130多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四次为期一月的培训。2008年以来,邀请兰州市及国内部分高校、港澳等地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周边县(市)教育管理者相聚泾川,举办了两次规模宏大的校长论坛。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西北师大联合实施学习型学校社区建设工程和心灵教练项目,分6批组织180多名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从2009年开始,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建立了中小学校长网上培训平台,与省内师范院校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五年来累计培训教师2.8万人(次)、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700多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经过系列培训的高平中学校长吴麦科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以往有问题习惯于自己思考,管理工作自己做,很费劲,通过学习和与专家、同行的交流,我认识到,学校管理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参与,要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决策。”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在学校管理中他先后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请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工作决策,让他们参加讨论计划,制订方案,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学校日常管理注重人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教职工的广泛赞誉。
该县在“两支”队伍培训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省内外兄弟学校和单位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新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08年4月《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一百名校长和一个县的教育》的专题报道。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部王德刚主任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个县这样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健全完善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干部挂职锻炼和教师交流任教”活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互通共享,达到“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目的,这是县教育局今年师资队伍建设的亮剑之举。首轮活动为春季一学期,从城区学校和局机关派出10名优秀中层管理人员及2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同时从农村学校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相应学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交流任教。为使这一制度日后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好头、起好步,还专门建立了中层以上干部交流任职制度和教师交流任教制度。一学期来,参与挂职和交流的各位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工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集思广益,为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献计献策,为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搭建平台,为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拓展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到高平教育办支教的县中街小学教师张宏强告诉记者:这一做法虽然打破了教师校际界限,使我们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区域人”,我们教师虽然有了压力,但却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机制、教改经验、学校文化在短时期内最大限度的传播和植入,我们感觉还是很有意义的。据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军民介绍,这项制度将会长期开展下去,争取在2015年以前,城区学校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开展挂职和交流任教活动,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新课改开启学生幸福之门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飞云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有许多小黑板,上课时,学生6至8人分为一组,前后围坐成一圈,他们时而相互讨论,时而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堂课下来,教师的讲解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活动”。 经过新课改实验后,该校已经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学校,而成为泾川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标杆之一。
教育改革是近年来的热词。泾川教育人认为,离开课堂的任何改革,都是无源之水,于是,课改成为该县提升软实力、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头戏。
该县教育局分管教学工作的副局长康君经常去学校听课。时间长了,他发现不少传统课堂的“毛病”,认为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肯定扼杀了人才。于是,2007年开始,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推行课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在县教育局的强力推动下,一场课业“革命”开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全县涌现出了黄家铺中学、飞云中心小学、泾川二中等部分课改有特色的学校,但是好多学校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怎么办?单兵作战不是办法呀。教育局班子成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引领、现场观摩、送教下乡、优质课评选、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年等活动,促使课改由点向面辐射推广。2011年,该县又重磅推出“联片教研、互联整推”思路,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广泛开展“同上一节课”联片教研活动。同一片区学校从师资水平、学科状况出发,自由选择联谊学校,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上课内容、活动形式、主讲教师、参与人员等,以比较研究理论为指导,以“同课异构、异教、异说、异评”为抓手,先观摩,后研讨,有专题研讨,有案例解剖,有方法比较,有质疑解疑。参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互动交流,探讨解决课改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力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上课者,还是交流者,大家普遍准备充分,态度积极,活动中认真听,仔细记,大胆交流,虚心学习,教育局教研室人员全程参与现场交流指导。至目前,全县举办联片教研活动20多次,30多个学校1000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飞云中心小学、黄家铺中学为代表的开放互动式课堂模式,以汭丰中心小学、玉都中心小学为代表的合作激励式课堂模式,以泾川二中、丰台中心小学为代表的高效训练式课堂模式,以太平中学、温泉开发区甘家沟小学为代表的激情趣味式课堂模式。全县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堂教学呈现出重学生主体、重知识生成、重学法指导、重教学效果的局面,学生学习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不断缩小,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丰台中心小学的学生这样说道:“现在的课堂可有趣了,老师变着花样地引导我们快乐学习,我一会儿跟同伴探究,一会儿上讲台带着我的‘弟子’学,学习真的不再是枯燥的差事啦!”
“六园创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说到底就是要最大范围地解决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在全面保障了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学得好”?泾川县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2008年以来,县教育局以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启动“人文、生态、书香、和谐”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推动学校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特色化。2010年起,赋予文明校园新的内涵,在各级学校掀起“平安、书香、艺术、快乐、科技、绿色”六园创建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有品位、管理有创新、发展有特色、质量有进步的文明校园,有力带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县有64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校园,8所学校于2011年6月率先通过市级“六园”创建评估命名。
当然,“六园”创建并不是追求千校一面,也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要求突出特色教育,打造特色学校。
高平中学在艺术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成了艺术校园创建的优秀典范。该校于2006年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创新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课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艺术类教师,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在学校经费不宽裕、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咬紧牙关修建了6间音乐活动教室、6间美术活动教室、3间体育活动教室,根据师资条件和场地情况,相继成立了篮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绘画、舞蹈等兴趣小组,使全校8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并在每年的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都会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或演讲、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高平中学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校长吴麦科说:“学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以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不但没有衰减,而且有所增加,此前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们将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力争使我校校园充满蓬勃朝气。”
玉都镇李胡村大涝池小学探索出“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快乐为先”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快乐教育,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校园小歌手”、“校园小画家”、“校园小作家”、“校园小雷锋”、“校园小书迷”、“书法小明星”、“舞蹈小明星”、“运动小健将”、“环保小卫士”等活动,激发兴趣,张扬个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一天,该校的孩子们都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他们美好的学习时光。
县光彩幼儿园打造的“平安校园”远近闻名。为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该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在注重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等方面严抓齐管,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为促使全体教师时刻增强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该园修订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处罚办法,对园内所有的电路进行了维修更换;对大小型玩具、体育器材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检查维修,消除了隐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各班级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技能,尤其是针对近年全国校园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该园专门招聘了保安,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并特别聘请了泾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两位民警作为光彩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指导全园幼儿进行防震、防火、防突发事件的演练。严格实行家长持卡接送制并与家长签定幼儿安全协议。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的完善,园内“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意识已深入人心,目前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一个个数据、一件件事例,清晰地折射出了泾川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阀。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2011年10月30日,泾川县代表甘肃省迎“国检”县之一,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两基”督导检查验收。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督导检查组组长王湛在“两基”国检汇报会上深情地说:泾川的“两基”工作全面达到了国家要求,而且紧跟时代步伐,将实现“两基”目标与“两基”巩固提高结合起来,将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与上好学的需求结合起来,正在实现从全面普及到初步现代化的跨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业,在甘肃平凉大地上树立了最有历史意义的一座丰碑。
今天,行走在泾川大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城乡每一个孩子。这里的学校让人留恋,这里的教育让人向往,这里的学生充满希望,我们相信,随着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泾川教育的明天将更美好。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学校内涵的均衡,注重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整体均衡应该是终极目标。今后,泾川县将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突出教育的普惠性,推进城乡教育内涵发展、深度均衡,还给每个学生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确保全县每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赵晓春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编辑:陈富祥
确保“三个优先”夯实均衡发展之基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共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泾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国计民生、惠及子孙后代的基础工程,确保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
在组织领导上确保“优先”。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定期研究教育制度,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和议教会,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行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级领导每季度至少到联系学校开展1次督查调研,每年为所联系学校办成2~3件实事,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落实乡村组织教育发展责任,充分发挥乡村组织在学校灾后重建、周边环境整治、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有力推动了重点任务落实。
在经费投入上确保“优先”。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到位,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落实到位,中央、省、市教育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落实到位。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5个20万”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紧缺专业教师引进、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奖励、教学质量提升奖励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各项工作上确保“优先”。各级各部门把支持教育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在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十一五”期间,全县安排学校建设用地340亩;在确定人员编制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01年以来新增教师编制149名,补充小学、初中教师1615人。
“三个优先”的落实,使得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格局,夯实了泾川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
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打造成长的幸福家园
缩小城乡差距,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一体推进,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泾川县坚持把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校布局调整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举全县之力,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红河中学创建于1975年,属三年制初级中学, 5·12地震后,校舍严重受损,县上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工程,拆除全部危房,先后投资1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23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还修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及其他配套设施。2010年秋季,将红河中学和红河中心小学合并,把全乡9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和附近三个村小的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并入,改为目前的“四三制”农村寄宿制学校。该校面貌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又有效整合了红河乡教育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该校一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师生住的危旧房,学生没宿舍,吃饭也是开水泡馍;现在学校修好了,学生宿舍也通了暖气,食堂的馒头是又大又香,孩子们可幸福了。”
如果说红河中学的变迁仅仅是泾川县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的一个点,那么新建的泾川三中又是该县集中破解全县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发展不足难题、促进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一大手笔。
步入泾川三中,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科技实验楼,东面是盘旋式教学楼,西面是标准化餐饮中心,南面是紧靠公路的学生公寓楼,“四合院”式的布局凸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规划时为保持和泾川城北新区、周边建筑风格相一致、相协调并凸显特色,先后4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和现场勘查,确保了规划、建设一次到位。该校占地71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9600万元,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宏大的建筑、舒适的环境、学生们幸福的笑脸让人振奋。该校的建成投用,极大地缓解了高中入学压力,满足了广大学生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现如今,泾川县学校面貌变化已是点连成了线、线织成了面。
泾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6000多万元。这样的穷财政如何改变“硬件”,端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碗水”?该县县长王廷佐告诉记者:“泾川虽穷,但我们办教育的决心一天也没有放松过,我们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倾全力改善教育发展条件,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该县决策者在逐年增加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同时,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在泾河两岸、南北二塬唱响了一曲曲“造福桑梓,重教兴学”的壮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完全中学改扩建工程、校舍灾后重建和校安工程、省配教育装备项目工程等先后落户该县,该县结合项目实施和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资3.37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68所,面积达到20.2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全县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达到94.1%以上,农村小学达到53.8%以上。投入资金4850万元,为中小学装备计算机、电子备课、多媒体投影等多功能教室676个,建成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 304 个、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115个,配备微机3693台,中、小学校生机比分别达到12∶1和19∶1,全县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达到3.9万人,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71%;全县各级学校实验室、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齐率中、小学校分别达到100%和95%,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23.4册和14.4册。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原则,采取“撤、并、挂、靠”的方式,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撤并步伐,初中学校数由2005年的17所调整为现在的15所,小学学校数由2005年的230所减少至174所,集中优质资源办人民满意学校不再是一句空话。 如今,泾川县城乡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间,分外漂亮,乡里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微机课等不再是乡里孩子的奢望。
强化队伍建设牵住均衡发展的“牛鼻子”
“教育均衡不仅是硬性教育资源的均衡,更重要的是师资的均衡,师资均衡配置是县域教育质量均衡的核心要素,推进县域教育均衡的突破口。软资源强才能恒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因此,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是泾川长期以来坚持的工作重心。”泾川县教育局局长赵晓春如是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许多实践也证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整体提高县域内学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整体提升县域内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多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打造名师名校长为出发点,把提升校长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口,采取请进开展培训、走出学习借鉴、深化项目带动、举办论坛交流、扩大远程覆盖等多种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2006年开始,县教育局委托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对全县130多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四次为期一月的培训。2008年以来,邀请兰州市及国内部分高校、港澳等地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周边县(市)教育管理者相聚泾川,举办了两次规模宏大的校长论坛。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西北师大联合实施学习型学校社区建设工程和心灵教练项目,分6批组织180多名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从2009年开始,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建立了中小学校长网上培训平台,与省内师范院校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五年来累计培训教师2.8万人(次)、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700多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经过系列培训的高平中学校长吴麦科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以往有问题习惯于自己思考,管理工作自己做,很费劲,通过学习和与专家、同行的交流,我认识到,学校管理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参与,要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决策。”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在学校管理中他先后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请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工作决策,让他们参加讨论计划,制订方案,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学校日常管理注重人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教职工的广泛赞誉。
该县在“两支”队伍培训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省内外兄弟学校和单位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新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08年4月《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一百名校长和一个县的教育》的专题报道。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部王德刚主任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一个县这样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健全完善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干部挂职锻炼和教师交流任教”活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互通共享,达到“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目的,这是县教育局今年师资队伍建设的亮剑之举。首轮活动为春季一学期,从城区学校和局机关派出10名优秀中层管理人员及2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同时从农村学校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相应学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交流任教。为使这一制度日后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开好头、起好步,还专门建立了中层以上干部交流任职制度和教师交流任教制度。一学期来,参与挂职和交流的各位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工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集思广益,为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献计献策,为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搭建平台,为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拓展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到高平教育办支教的县中街小学教师张宏强告诉记者:这一做法虽然打破了教师校际界限,使我们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区域人”,我们教师虽然有了压力,但却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机制、教改经验、学校文化在短时期内最大限度的传播和植入,我们感觉还是很有意义的。据县教育局副局长魏军民介绍,这项制度将会长期开展下去,争取在2015年以前,城区学校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开展挂职和交流任教活动,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新课改开启学生幸福之门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飞云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有许多小黑板,上课时,学生6至8人分为一组,前后围坐成一圈,他们时而相互讨论,时而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堂课下来,教师的讲解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活动”。 经过新课改实验后,该校已经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学校,而成为泾川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标杆之一。
教育改革是近年来的热词。泾川教育人认为,离开课堂的任何改革,都是无源之水,于是,课改成为该县提升软实力、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头戏。
该县教育局分管教学工作的副局长康君经常去学校听课。时间长了,他发现不少传统课堂的“毛病”,认为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肯定扼杀了人才。于是,2007年开始,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推行课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在县教育局的强力推动下,一场课业“革命”开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全县涌现出了黄家铺中学、飞云中心小学、泾川二中等部分课改有特色的学校,但是好多学校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怎么办?单兵作战不是办法呀。教育局班子成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引领、现场观摩、送教下乡、优质课评选、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年等活动,促使课改由点向面辐射推广。2011年,该县又重磅推出“联片教研、互联整推”思路,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广泛开展“同上一节课”联片教研活动。同一片区学校从师资水平、学科状况出发,自由选择联谊学校,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上课内容、活动形式、主讲教师、参与人员等,以比较研究理论为指导,以“同课异构、异教、异说、异评”为抓手,先观摩,后研讨,有专题研讨,有案例解剖,有方法比较,有质疑解疑。参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互动交流,探讨解决课改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力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上课者,还是交流者,大家普遍准备充分,态度积极,活动中认真听,仔细记,大胆交流,虚心学习,教育局教研室人员全程参与现场交流指导。至目前,全县举办联片教研活动20多次,30多个学校1000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飞云中心小学、黄家铺中学为代表的开放互动式课堂模式,以汭丰中心小学、玉都中心小学为代表的合作激励式课堂模式,以泾川二中、丰台中心小学为代表的高效训练式课堂模式,以太平中学、温泉开发区甘家沟小学为代表的激情趣味式课堂模式。全县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堂教学呈现出重学生主体、重知识生成、重学法指导、重教学效果的局面,学生学习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不断缩小,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丰台中心小学的学生这样说道:“现在的课堂可有趣了,老师变着花样地引导我们快乐学习,我一会儿跟同伴探究,一会儿上讲台带着我的‘弟子’学,学习真的不再是枯燥的差事啦!”
“六园创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说到底就是要最大范围地解决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在全面保障了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学得好”?泾川县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2008年以来,县教育局以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启动“人文、生态、书香、和谐”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推动学校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特色化。2010年起,赋予文明校园新的内涵,在各级学校掀起“平安、书香、艺术、快乐、科技、绿色”六园创建热潮,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有品位、管理有创新、发展有特色、质量有进步的文明校园,有力带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县有64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文明校园,8所学校于2011年6月率先通过市级“六园”创建评估命名。
当然,“六园”创建并不是追求千校一面,也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要求突出特色教育,打造特色学校。
高平中学在艺术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成了艺术校园创建的优秀典范。该校于2006年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以创新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课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艺术类教师,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在学校经费不宽裕、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咬紧牙关修建了6间音乐活动教室、6间美术活动教室、3间体育活动教室,根据师资条件和场地情况,相继成立了篮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绘画、舞蹈等兴趣小组,使全校8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并在每年的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都会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或演讲、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高平中学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校长吴麦科说:“学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以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不但没有衰减,而且有所增加,此前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们将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力争使我校校园充满蓬勃朝气。”
玉都镇李胡村大涝池小学探索出“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快乐为先”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快乐教育,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校园小歌手”、“校园小画家”、“校园小作家”、“校园小雷锋”、“校园小书迷”、“书法小明星”、“舞蹈小明星”、“运动小健将”、“环保小卫士”等活动,激发兴趣,张扬个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一天,该校的孩子们都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他们美好的学习时光。
县光彩幼儿园打造的“平安校园”远近闻名。为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该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在注重安全、卫生、保健工作等方面严抓齐管,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为促使全体教师时刻增强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该园修订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处罚办法,对园内所有的电路进行了维修更换;对大小型玩具、体育器材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检查维修,消除了隐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各班级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技能,尤其是针对近年全国校园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该园专门招聘了保安,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并特别聘请了泾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两位民警作为光彩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指导全园幼儿进行防震、防火、防突发事件的演练。严格实行家长持卡接送制并与家长签定幼儿安全协议。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的完善,园内“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意识已深入人心,目前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一个个数据、一件件事例,清晰地折射出了泾川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阀。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2011年10月30日,泾川县代表甘肃省迎“国检”县之一,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两基”督导检查验收。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督导检查组组长王湛在“两基”国检汇报会上深情地说:泾川的“两基”工作全面达到了国家要求,而且紧跟时代步伐,将实现“两基”目标与“两基”巩固提高结合起来,将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与上好学的需求结合起来,正在实现从全面普及到初步现代化的跨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业,在甘肃平凉大地上树立了最有历史意义的一座丰碑。
今天,行走在泾川大地,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正在惠及城乡每一个孩子。这里的学校让人留恋,这里的教育让人向往,这里的学生充满希望,我们相信,随着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泾川教育的明天将更美好。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均衡发展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学校内涵的均衡,注重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整体均衡应该是终极目标。今后,泾川县将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突出教育的普惠性,推进城乡教育内涵发展、深度均衡,还给每个学生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确保全县每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赵晓春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