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人欣慰和遗憾的传记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文坛从来都不缺少“冤死者”,我指的是生前取得了莫大的成就,死后却始终享受着寂寞,像图书馆里被封存的文献一样,碰一碰就掉了页子,让人沾包。正如那个天才的李健吾,一个在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不朽功绩之人,直到公元1996年才有一位原来写小说后转到文学史研究的同乡为其写了一部近40万字《李健吾传》。不过比起冯沅君,李健吾还是幸运的,在比李健吾多寂寞了十年之后,她的第一本传记才同新版的《李健吾传》一起摆在中国的书店里,是与其夫陆侃如先生的合传,名字就叫《陆侃如和冯沅君》,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冯沅君原名冯恭兰后改为冯淑兰,生于1900年9月4日(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说冯沅君出生于1902年是错误的,司马长风的书大体是很好的,只是在介绍作家的生卒年时错误甚多,竟将徐志摩出生年写为1895年)。其父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二哥便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冯友兰,三哥冯景兰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的硕士,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人。这样的家世加之过人的天赋,刚刚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学校的冯沅君已经显示出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功底,难怪与她同样才华横溢的同班同学,后来成为中国著名作家的苏雪林也不得不承认“比不上那个家学渊源,胸罗万卷的冯沅君”。1922年,冯沅君考入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研究生。在北大读书期间,冯沅君一不小心又成为了一名作家,一时间她署名“淦女士”的小说占据了《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的重要位置。其中最能代表她本人的性格与创作水准的是她写于1923年3月15日的短篇小说《旅行》。语言之大气,思想之深邃,洞察之敏锐使你绝想不到她是一位裹过脚的女性。1929年初,冯沅君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著名学者陆侃如结婚,1932年6月二人考取了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班,临行前胡适在自家设宴为二人送行,三年后冯沅君顺利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此后她与丈夫陆侃如一起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授等职,1974年6月17日逝世于济南。
  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的传记,通常情况下我是毫不犹豫就会买下来了,这次遇到冯沅君这样的才女更是不能例外,谁知买回家里一看便知钱花得冤枉了。不夸张的讲,这是一本考证极不详实,错误随处可见,论述简单,引文甚多已喧宾夺主的作品。纵然著作在《后记》中写道:“书中我大量地引用了陆侃如和冯沅君的原著原文,就是想让现在的人了解那个时代人的原始思想状况,以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判断”。然而这些引文未免太让读者感到著作文字的苍白,相信换是谁也决不会为了读冯、陆二人的文章而买这本书的。一本不到20万字的书,引文占了一半左右,而错误占了另一半。在《陆侃如和冯沅君》一书第27至28页间,作者写到:“胡适当时在北京大学,不可能身兼二职,他推荐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到研究院任导师。曹云祥请来了赵元任和李济。梁启超又引进了陈寅恪”。关于这段历史,很多书籍均有记载,随便查手边的《胡适周围》(沈卫威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1版)第38页,照抄如下:“胡适向曹校长推荐了四位导师人选: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因章太炎不就,而改聘陈寅恪(由吴宓推荐)”。查《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1版)188页,吴宓在日记中也写道:“1926年,由宓荐(指陈寅恪,笔者按),清华聘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400圆,乃回国”。事实上梁启超与陈寅恪上任一事并无关系。而就在下一页,作者还错误地将两张插图注错,将赵元任说成了李济,陈寅恪说成了赵元任;再下一页又将梁启超与王国维的名字写反了。看来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人与事缺乏必要的了解。
  在《陆侃如和冯沅君》一书中,关于文人的生平时间错误甚多,近乎到了混乱的程度。书后的《陆侃如、冯沅君年表》上写得清楚,“1903年11月26日,陆侃如先生生于江苏海门县三阳(镇)普新村”,而书中19页却赫然印着“冯沅君的丈夫陆侃如(1900-1978)先生”。笔者更希望这是一次笔误,但在中38页至50页之间的约十处与陆侃如年龄有关的记载却均出现了这种“笔误”。在一本书中,记录传主的年龄时出现十次以上的错误,这是笔者此前所不曾遇见的。书中,年份记错了的不指陆侃如一人,苏雪林是1918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学校旁听的,书中83页将这个日子延后了近一年;同书92页,“1992年,95岁高龄的苏雪林致信住在上海的著名编辑家赵清阁”,生于1899年的苏雪林1992年时怎么会是95岁?此外,《陆侃如和冯沅君》一书中的主观臆断过多,冯沅君1922年夏已在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学校毕业,而许广平则是在1923年进入该校,二人不可能成为同学;在有胡适、赵景深等人参加的婚礼上,本与主人不相熟的鲁迅会参加二人的婚礼吗?或许这些只是作者的一相情愿而已。
  无论从情节的叙述还是对史料的考证,《陆侃如和冯沅君》一书都难说是一本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上乘之作。然而,这本书确实做到了抛砖引玉之事,它告诉了后人在中国的新文学史上还有过冯沅君和陆侃如这样的人,若是今后再有人为此二人做传也不必尴尬地说“没有看到一部较为完整的反映两位先生或学术或生平的书”了。
其他文献
2011年9月初,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组成检查组,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出版集团)所属部分单位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7个项目进行了实地抽查和计分考评。从检查情况来看,出版集团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情况良好。  2009年至2011年,出版集团共有11家下属单位的26个出版项目(不包括国家委托的3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截至2011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院的信息中心,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着重要的保障,是高职学院的三大重要部门之一,正越来越受到学院领导们的重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设备不断充实着图书馆的硬件实力,为图书馆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图书馆工作的实施者——馆员的整体素质状况却普遍不能令人满意,如不采取措施加以综合解决,这一问题将成为阻碍高职院校信息建设和开展高效创新服务的障碍。    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2002年的出台,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蓬勃兴起,形成与公办高等院校共同发展的态势。其中,独立二级学院(以下简称独立学院)就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朵奇葩。截止2006年4月17日,全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已达316所。以下就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现状做出简单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现状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书目
《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  [美]戴维·兰普顿 著 姚云竹 等译  新华出版社 2009.0  定价:29.00元  布热津斯基在为戴维·兰普顿的新书《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作的推荐中说道:“美国不仅应更多地了解中国,而且应更多地学习中国,唯其如此,美国才更有可能与崛起之中国维持建设性关系。戴维·兰普顿富有远见,他的指教非常及时。”作为布热津斯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同事
《张迁碑》,隶书,现藏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形结构、运笔技法,皆全力突出 “敛”的效果。即使稍欲纵逸,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此碑骤然观之,“笨拙”得很,细审则具大巧若拙之美。这种粗犷古拙之书,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之辈,加以凿刻匆促,有很多生硬方笔产生在石凿下,更觉此碑“稚气满纸,逸气横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  《张迁碑》为典型的方笔,取势平直,运笔劲折,其落笔如昆刀切玉,方折凝重。结
世上事什么最难?落实最难。你说“关键在于落实”,他说“要狠抓落实”,去年喊落实,今年还喊落实。但到底落实了没有呢?譬如植树,年年提出绿化目标,有人曾作过统计,如果每年提出的目标都能落实。那么我国早就满目青山、到处绿树成荫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沙尘天气。无不警示着我们,在落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有感于此,中央党校刘玉瑛教授在其新著《关键在于落实》(新华出版社
徐义生以画名于世。他17岁被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看中,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在“文革”风潮中也随着恩师一同受到冲击,恩师不忍心爱的弟子荒废学业,便把他转介到山水画大师何海霞门下,使他又成了何老的入室弟子。35岁那年,徐义生北上京都,投考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成为李可染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以一身而兼为三位国画大师的入室弟子,这样的从艺经历,在当今中国画坛不说是绝无仅有,至少也可说是凤毛麟角。  徐义生为人低
第一次读刘宝莱大使的文字是在2007年,当时他的《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一文被收入了新华出版社“新中国外交亲历”系列丛书的《礼宾: 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一书。在他的文章中,叱咤中东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形象生动而饱满,尤其是会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那一段描写,令侯赛因那毕恭毕敬的心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也正因此,刘大使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刘大使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在
“健康”与“竞争力”。在当下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蒋泽先教授用“决定”这一动词,结合自己的医者经验与作家功力,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有了这部30余万字的《健康决定竞争力》一书。  竞争力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荣衰,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人,其竞争力的强弱都源于健康,源于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人格。生存、竞争需要健康,惟有健康的人才能参与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