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四川省作为西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重镇以及对外开放前沿,承担起为我国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输出优秀翻译人才的重任。本文从当下四川省外语翻译人才的现状入手,对各大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旨在为实现四川省高素质、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计划提供借鉴。
“一带一路” 外语翻译人才
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应时代要求,为各国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极广,沿线包括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以及中东欧等近65个国家,所涉及的官方语言就多达53种。翻译,这个从古时就有的职业,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再次被赋予了传播国家文化和促进对外开放的神圣使命。
四川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开放前沿,自战略之初就提出了多个专项政策,旨在完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速四川省经济转型。政策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下各类人才尤其是外语类翻译人才的作用凸显。如何把握时机,改变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成为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难题。
四川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与北京、上海或者沿海的其他省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尤其是在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上。例如,在研究生阶段的翻译硕士招收中,四川省内仅9所高校设有翻译硕士点,种种事实都表明当下四川省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不足。
(1)翻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养高素质得外语类翻译人才过程中,优质的师资力量无疑会是强大的助力。但是,在当前的四川省高校翻译教学师资队伍中,有过多种翻译实践经历,通晓某一专业领域翻译的老师数量却不多。事实上,在四川省的部分高校内,教授翻译课的老师并非是翻译专业出身,他们也并没有什么翻译职场经验,这就使得他们教授学生往往是以书本为准,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也并不能让学生脱离书本,迈入实践。实际上,有着多种实践经历的老师一方面不仅能为学生如何将翻译运用到生活中提供建设性意见,还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翻译实践机会,而这无疑会为翻译类外语人才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翻译教学过多强调外语输入
翻译活动牵涉的是两门或者多门语言,这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目的语,还要能熟练掌握中文,了解两国或多国的文化背景。以前我们常常强调“引进来”,因此教学往往重视英语或其他外语到中文的翻译。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们愈发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注重中文到外文的转换。当下的四川省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多强调对外语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熟悉,这使得学生常常会觉得外文到中文的转换会比中文到外文的转换来得容易。然而,“一带一路”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机构在外建厂或对外合作,他们更看好的是能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译员,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外语到中文的翻译,更要培养学生的中文能力。
(3)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力不够
四川省内高校的在翻译培养上多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用人单位苦于寻找合适、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实际上,翻译虽然离不开各种翻译理论的支持,但其最终还是会回归于实践当中去。以笔译为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多常见于教授学生各类翻译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必须达到心中有数,此外,翻译教学还多重视语法,强调正确性。学生学翻译往往是背诵各种习惯表达,一旦转换一下句式句型,就难以下笔。但是,用人单位需要的却是能够应对各种翻译文本,并能准确快速翻译的外语人才。翻译绝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绝非只是知道了两门语言就能胜任的工作。如果老师仅仅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上的东西,不强调学生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翻译人员也无法真正为社会所用。
(4)小语种翻译人才紧缺
在四川省内,小语种专业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以小语种翻译人才最为紧缺。四川省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紧缺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川内小语种人才基数小。在川内各大高校内,大多数都只开设了英语和日语两个外语专业,设有小语种专业的大学数量不多,因此小语种毕业生数量也相对少;二是川内高端小语种人才培养力不够,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达到译员水准的寥寥无几。“一带一路”战略下,小语种人才,尤其是小语翻译人才需求激增,当下四川省内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却跟不上市场需求,川内企业不得不向川外招贤纳士。据此,培养高端的小语种翻译人才无疑是当下四川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四川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措施
据查,我国现在从事翻译的人才达100万,但是很多企业仍找不到符合其标准的译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稀缺。“一带一路”下,原本紧俏的翻译行业将会更受人们欢迎,四川省应抓住这个機遇,改善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1)加强高校协作联合
促进师资力量改进,加强信息流通的一大方法就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协作联合。高校与高校之间通过互相访问,互派老师调研学习,共同举办外语活动等的方式,可以使高校间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经验,弥补自身在外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增设翻译类科目等等。教师通过学习调研,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学习观念和方法。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各校学生也可以建立起交流方式,形成信息沟通,最终促进共同进步。
(2)重视母语教学
当前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一大不足就是忽略了对学生母语的教学,一些学生对外语的掌握度和熟练度很高,但是他们要么是翻译的中文让人难以读懂,要么是不能将中文准确的翻译成对应的英文。一名优秀的译员,首先要有良好的中文素养,其次才要求能灵活运用其他语言。2014年,我国为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启动了“丝路书香工程”,无数部中文典籍翻译成外文向外国输送,引起了众多国外读者的好评。要完成这些中文典籍的翻译,译员首先就要对所讲的内容了然于心,要有好的中文功底,由此可见翻译并非只要求对一门语言的精通。鉴于此,四川内各大高校可以将语文类的一些科目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学习外语之余研读中文著作,只有中文学得好,我们才能学好翻译。 (3)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为解决当下多培养的是非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难题,各大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安排校内学生在外实习,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2]。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增强师资力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校外的企业也可以趁此吸纳优秀人才,增强企业人才力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落实,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急剧上升,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应着这股良好的发展态势,寻求对外合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
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小语种翻译人才基數小的问题,四川省高校应紧跟“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开设小语种专业,扩大小语种类学生招生,增加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数量。二是四川省各大高校要吸纳并培养先进的师资力量,具体措施包括派遣小语种老师到海外学习等等。好的师资力量是我们培养优秀学生的前提。目前,部分外语类高校已出台一系列小语种人才培养措施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优秀的人才。四川省各大高校也应积极作为,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人才储备。
结束语
“一带一路”为外语类翻译人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应通过加强高校间协作联合,重视母语教学,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等的措施,加强校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专业化的外语人才,促进我国语言服务类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唐瑭,生于1995年9月,汉,四川泸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
张玉慧,生于1994年10月,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科生。
李仁芳,生于1995年9月,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科生。
[1] 史平.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再认识.青春岁月,2015,(1).
[2] 金辉、汪东平.基于行业优势的多元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一带一路” 外语翻译人才
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应时代要求,为各国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极广,沿线包括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以及中东欧等近65个国家,所涉及的官方语言就多达53种。翻译,这个从古时就有的职业,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再次被赋予了传播国家文化和促进对外开放的神圣使命。
四川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开放前沿,自战略之初就提出了多个专项政策,旨在完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速四川省经济转型。政策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下各类人才尤其是外语类翻译人才的作用凸显。如何把握时机,改变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成为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难题。
四川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与北京、上海或者沿海的其他省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尤其是在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上。例如,在研究生阶段的翻译硕士招收中,四川省内仅9所高校设有翻译硕士点,种种事实都表明当下四川省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不足。
(1)翻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养高素质得外语类翻译人才过程中,优质的师资力量无疑会是强大的助力。但是,在当前的四川省高校翻译教学师资队伍中,有过多种翻译实践经历,通晓某一专业领域翻译的老师数量却不多。事实上,在四川省的部分高校内,教授翻译课的老师并非是翻译专业出身,他们也并没有什么翻译职场经验,这就使得他们教授学生往往是以书本为准,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也并不能让学生脱离书本,迈入实践。实际上,有着多种实践经历的老师一方面不仅能为学生如何将翻译运用到生活中提供建设性意见,还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翻译实践机会,而这无疑会为翻译类外语人才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翻译教学过多强调外语输入
翻译活动牵涉的是两门或者多门语言,这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目的语,还要能熟练掌握中文,了解两国或多国的文化背景。以前我们常常强调“引进来”,因此教学往往重视英语或其他外语到中文的翻译。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们愈发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注重中文到外文的转换。当下的四川省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多强调对外语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熟悉,这使得学生常常会觉得外文到中文的转换会比中文到外文的转换来得容易。然而,“一带一路”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机构在外建厂或对外合作,他们更看好的是能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译员,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外语到中文的翻译,更要培养学生的中文能力。
(3)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力不够
四川省内高校的在翻译培养上多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用人单位苦于寻找合适、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实际上,翻译虽然离不开各种翻译理论的支持,但其最终还是会回归于实践当中去。以笔译为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多常见于教授学生各类翻译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必须达到心中有数,此外,翻译教学还多重视语法,强调正确性。学生学翻译往往是背诵各种习惯表达,一旦转换一下句式句型,就难以下笔。但是,用人单位需要的却是能够应对各种翻译文本,并能准确快速翻译的外语人才。翻译绝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绝非只是知道了两门语言就能胜任的工作。如果老师仅仅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上的东西,不强调学生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翻译人员也无法真正为社会所用。
(4)小语种翻译人才紧缺
在四川省内,小语种专业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以小语种翻译人才最为紧缺。四川省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紧缺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川内小语种人才基数小。在川内各大高校内,大多数都只开设了英语和日语两个外语专业,设有小语种专业的大学数量不多,因此小语种毕业生数量也相对少;二是川内高端小语种人才培养力不够,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达到译员水准的寥寥无几。“一带一路”战略下,小语种人才,尤其是小语翻译人才需求激增,当下四川省内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却跟不上市场需求,川内企业不得不向川外招贤纳士。据此,培养高端的小语种翻译人才无疑是当下四川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四川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措施
据查,我国现在从事翻译的人才达100万,但是很多企业仍找不到符合其标准的译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稀缺。“一带一路”下,原本紧俏的翻译行业将会更受人们欢迎,四川省应抓住这个機遇,改善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1)加强高校协作联合
促进师资力量改进,加强信息流通的一大方法就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协作联合。高校与高校之间通过互相访问,互派老师调研学习,共同举办外语活动等的方式,可以使高校间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经验,弥补自身在外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增设翻译类科目等等。教师通过学习调研,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学习观念和方法。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各校学生也可以建立起交流方式,形成信息沟通,最终促进共同进步。
(2)重视母语教学
当前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一大不足就是忽略了对学生母语的教学,一些学生对外语的掌握度和熟练度很高,但是他们要么是翻译的中文让人难以读懂,要么是不能将中文准确的翻译成对应的英文。一名优秀的译员,首先要有良好的中文素养,其次才要求能灵活运用其他语言。2014年,我国为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启动了“丝路书香工程”,无数部中文典籍翻译成外文向外国输送,引起了众多国外读者的好评。要完成这些中文典籍的翻译,译员首先就要对所讲的内容了然于心,要有好的中文功底,由此可见翻译并非只要求对一门语言的精通。鉴于此,四川内各大高校可以将语文类的一些科目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学习外语之余研读中文著作,只有中文学得好,我们才能学好翻译。 (3)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为解决当下多培养的是非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难题,各大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安排校内学生在外实习,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2]。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增强师资力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校外的企业也可以趁此吸纳优秀人才,增强企业人才力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落实,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急剧上升,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应着这股良好的发展态势,寻求对外合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
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小语种翻译人才基數小的问题,四川省高校应紧跟“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开设小语种专业,扩大小语种类学生招生,增加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数量。二是四川省各大高校要吸纳并培养先进的师资力量,具体措施包括派遣小语种老师到海外学习等等。好的师资力量是我们培养优秀学生的前提。目前,部分外语类高校已出台一系列小语种人才培养措施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优秀的人才。四川省各大高校也应积极作为,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人才储备。
结束语
“一带一路”为外语类翻译人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四川省内各大高校应通过加强高校间协作联合,重视母语教学,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强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等的措施,加强校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专业化的外语人才,促进我国语言服务类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唐瑭,生于1995年9月,汉,四川泸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
张玉慧,生于1994年10月,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科生。
李仁芳,生于1995年9月,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贸方向大四本科生。
[1] 史平.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再认识.青春岁月,2015,(1).
[2] 金辉、汪东平.基于行业优势的多元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