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际,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经略安抚司设在长安(今西安市),范仲淹到任不久,即北去延州。这是寒风萧瑟的季节。范仲淹52岁,鬓发斑白,身为朝廷任命的戍边帅臣,面对延州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色和守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范仲淹感慨万千,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独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宋军在战场上不断失利,局势岌岌可危。西夏的首领赵元昊不仅剽悍傲慢,而且野心勃勃,他继位不久,便在宋夏边境上陈兵十万,北宋的凉州、瓜州、肃州等地方在西夏军队的进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北宋军队的的惨败让朝廷极其震惊,皇帝宋仁宗大为震怒,他几次换掉了西北统帅却都无济于事。北宋以文御武的传统做法,让宋仁宗在拥有一百五十万军队的情况下屡战屡败。这时,宋仁宗采纳了宰相吕夷简的意见,让范仲淹到西北守边。


  到了延州的范仲淹先是认真视察了防卫情况,分析了双方的兵力情况。宋军的数量虽然多,但是却缺乏战斗力,而且,这里的山路崎岖狭窄,车辆难行,辎重运输非常困难,一时难以抵御生性剽悍、来势凶猛的西夏军队,权宜之计,只有对内修固边城,严格训练士兵;对外坚壁清野、多修城堡、封锁交通,以挫败对方的锐气,认为只要在经济上对西夏进行封锁,不出两三年,西夏必然会难以支撑,不战而溃。
  然而,范仲淹的这种积极防御、伺机反击的战略主张,却遭到一部分主战派的抵触,他们认为范仲淹这样做是怯懦无能的表现。而年轻气盛的韩琦,也是极力主张迅速进攻,与西夏决战。这时,急于求成的宋仁宗,采纳了韩琦等人的主张。庆历元年(1041年)初,韩琦调集了手下的全部人马出击西夏,西夏的赵元昊则只用了一部分将士迎战。交战不久,西夏军便佯败而逃,韩琦立刻率领全部人马乘胜追击,结果,被诱入到了西夏军在好水川设下的埋伏圈内。一场恶战下来,宋军伤亡六千余人,韩琦被迫带着残兵败将狼狈撤退。在返回的路上,阵亡士兵的家属拦路号啕痛哭,使得惨败的韩琦惭愧不已。
  韩琦主张并带领军队进行的好水川之战的惨败,使得韩琦和朝廷的主战派甚至宋仁宗都认识到了盲目进攻的主张是错误的,而范仲淹提出的稳健的积极防御伺机进攻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审时度势、若战必胜的作战方略。


  范仲淹和韩琦同心协力,积极配合,在宋夏边境开始修筑寨堡、边城,大力训练士兵,积极建立防务。首先,范仲淹整编了延州的军队编制,淘汰了那些毫无战斗力的老弱残兵,加强军队训练。同时,范仲淹注意选拔和培养人才,大胆任用了种世衡、张去惑、狄青等有勇有谋而又熟悉边境地理和边境少数民族,又深得民心的人才,委以重任。范仲淹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对有功者奖,有罪者罚,对那些罪大恶极和克扣军饷的贪官污吏,一经查实,严惩不贷。范仲淹的做法使得人心诚服。很快,范仲淹就训练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纪律严明的具有強大战斗力的军队,巩固了边防。同时,范仲淹还对西夏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接着,范仲淹便开始寻找战机,突袭制胜,一举收复了灵州、夏州等重要的城市。当时,西夏军对范仲淹非常惧怕,他们说:“如今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可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范仲淹在巩固边防城堡、加强军队训练的同时,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安抚的工作,亲自拜访接见少数民族的酋长,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分给少数民族的百姓土地、粮食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对有功的少数民族给予奖励。少数民族酋长和百姓都亲切地称呼范仲淹为“龙图老子”。于是,不少少数民族部落都纷纷前来归顺了宋朝。这使得西夏的赵元昊受到了孤立,北宋的边防也更加巩固了。当时,西北边境上流传着这样的话:“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然而,一贯狂妄骄横的赵元昊几次来犯北宋边境,都是损兵折将,遭遇惨败。由于在军事上屡遭失败,西夏的粮食日渐紧缺,国力也逐渐消耗得难以支撑,这迫使赵元昊不得不向宋朝求和。范仲淹的举措使得西夏不得不对宋朝称臣。


  赵元昊派了被他俘虏后归顺了西夏的寨门寨寨主高延德前来求见范仲淹,表达了西夏想要和宋朝议和的意思。范仲淹知道赵元昊此时是不会有议和诚意的。不过,一贯主张坚守待机行事的范仲淹,又担心稍有不慎会断绝了议和的道路,造成战略上的失误。因此,他便写了一封长信,派部将韩周为使,与高延德去见赵元昊。范仲淹在信中讲了八条道理,并反复晓之以利害,劝赵元昊息兵休战,立即向大宋称臣。赵元昊见到范仲淹的信后,又派使臣带来一封回信,信中措词强硬,态度十分蛮横,并声称自己是不会取消皇帝的称号的,也决不向宋朝称臣。范仲淹看了赵元昊的信后,很是气愤,但是,他考虑再三,觉得这封信一时不便向朝廷转达。于是,便叫人抄了副本,副本中删去了一些赵元昊写的实在不堪入耳的词句,然后,范仲淹当着西夏使臣的面,将赵元昊写的信焚烧了。范仲淹抄的副本送到朝廷后,有人认为范仲淹不应该与赵元昊通信,更不该焚烧赵元昊的原信。宰相吕夷简说范仲淹这样做是把事情搞砸了。参知政事宋庠说范仲淹这样做是眼里没有皇帝,应该斩首。枢密副使杜衍却站出来说,范仲淹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壮大宋国威而招降西夏,决没有罪。范仲淹出征西夏是吕夷简推荐的,于是,吕夷简也改变了态度,和知谏院孙沔等69人都和杜衍一起尽力为范仲淹辩解。对此,宋仁宗虽然没有降罪于范仲淹,却免去了范仲淹经略安抚副使的职务,降知耀州。
  范仲淹到了耀州后,立即给宋仁宗上了一份《耀州谢上表》,反复讲明了遣使西夏、与赵元昊通信、焚西夏原信、不把原信的全文上报朝廷等事,完全是为了大宋的尊严和战略的需要才那样做的。范仲淹说得合情合理,展示了他的战略远见和对西北边防的一贯的战略思想和良苦用心。
  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赵元昊先是派使臣去宋朝的守边部队中求和,双方经过协商,取得了一些进展。随后,赵元昊又派使臣到北宋的京城汴京求和,正式向宋朝称臣,宋仁宗封赵元昊为西夏国主,同意在宋夏边境的高平寨设立贸易市场,进行商品交易。宋朝每年赐给西夏绢十万匹、茶三万担。从此,宋朝西北边境的紧张局面总算是缓和了下来。
  宋西夏议和协议达成之后,边境局势稍有缓和,范仲淹奉诏回京。这时,谏官们纷纷上书,推荐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然而,范仲淹的心依然牵挂着宋西夏边境的事态发展。他认为,赵元昊为人一向骄诈蛮横,是不会甘心真正向宋朝俯首称臣的。又加上这时北部的契丹也一再挑起事端。因此,范仲淹多次请求朝廷派他与韩琦仍然回陕西边防上戍边。然而,朝廷决定升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再三推辞,并向宋仁宗反复说明自己最熟悉西北边境的情况,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宋仁宗的同意。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同榜进士滕子京谪守巴陵(今湖南岳阳)郡。滕子京谪守巴陵后,重修了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成了光照千古的《岳阳楼记》,在这篇368字的文章中,范仲淹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伟大抱负,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这也正是他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品和气节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再退一层言之,学文学也并不定是在做学问。只应说我们是在求消遣,把人生中间有些业余时间和精神来放在那一面。我劝大家多把余闲在文学方面去用心,尤其是中国诗。我们能读诗,是很有价值的。我还要回到前边提及林黛玉所说如何学作诗的话。要是我们喜欢读诗,拿起《杜工部集》,挑自己喜欢的写下一百首,常常读,虽不能如黛玉对那个丫鬟所说,那样一年工夫就会作诗了。在我想,下了这功夫,并不一定要作诗,作好诗,可是若作出诗来
期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在李白笔下多姿多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皆有不同的风景与模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便即著我之色彩。英雄词人辛弃疾,将群山喻为万马回旋,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还有这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层层叠叠的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簪子,有的像女子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如此形象!活画出自然中的奔放与婉约之美。  用厚而黑的发髻形容山
期刊
苏轼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是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公元十一世纪中叶,经历过晚唐长期的战乱,宋王朝建立之后就致力于文化复兴,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代积累,逐渐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人。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里面有一段话,“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可见,这两位著名国学大师都不约
期刊
五台山高僧,华严座主103岁梦参长老,于2017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安详示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人生入狱三十三年道心坚定如磐石,爱国爱教,戒行精严。慈悲处世,讲筵不绝。色身无常,功德圆满。梦参长老曾说,他是因梦出家。别人的梦境往往可能是假,他的人生梦境总是成真。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每当我一个举动要做什么,都会在梦中有启示。正是“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
期刊
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
期刊
范仲淹毕生奔波仕途,当过朝官,当过地方官,当过副相,当过边将,起起落落。“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宋史·范仲淹传》)他曾试图革新政治,却终于赍志以殁。他实践着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却没等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  范仲淹的刚直敢言之气影响着有宋一代士风。韩琦说范仲淹“以王佐之才,遇不世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
期刊
养心是朱丹溪养生思想的最大特点,朱丹溪治病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解郁,他把郁分成了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然后分别用药给化解开。  朱丹溪养心的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食物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的手中富裕了,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可以敞开了吃了,各种翻着花样的烹饪手段,更增加了我们的食欲(注意,这就是欲望啊),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急剧增减的原因。  另外,现代人所面
期刊
人们对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不过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历史上留下惊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脑海,是他首创的义田之举。我曾仔细地研读过我们的家谱,家谱中有家规一栏,在置义田条目,有“范文正公创义田,阖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所谓义田,其实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族之有义田,实际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财
期刊
公元前208年的一天,秦朝首都咸阳的中央监狱里,提出两名死刑犯,押赴刑场处决,处决的方式不是砍头,而是更加残酷的腰斩,也就是拦腰砍断。遭此酷刑的不是别人,就是秦朝的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和他的儿子。父子俩被押出监狱时,李斯对儿子凄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一起出去打猎吗?如今我再想和你回到故乡上蔡,一起牵着咱家的黄狗,出东门到郊外去打打
期刊
204国道,犹如一条卧龙由南至北,在江苏省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市区、廉贻地区穿行。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奔驰,往返忙碌的人群川流如梭。其实,这条卧龙,原名称通榆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而它最初的名字却叫——范公堤。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