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范公堤 款款爱民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4国道,犹如一条卧龙由南至北,在江苏省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市区、廉贻地区穿行。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奔驰,往返忙碌的人群川流如梭。其实,这条卧龙,原名称通榆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而它最初的名字却叫——范公堤。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堤修堤,使沿海百姓免遭海潮之患。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堤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并吟诗词讴歌其功德:“范公劳苦海堤修,张公(张纶)胡公(胡令仪)同运筹,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奉命监西溪盐仓,管辖富安、安丰、梁垛、何垛、东台、丁溪、草堰等盐场事务。范仲淹怀经国之才,抱济世之志,虽初入仕途,任以小吏。有些“好心人”劝他不要就职。但范仲淹认为做官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为百姓办事,所以一到西溪,就写了《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上任后他四处察访民情,尤对海潮肆虐,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痛心。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在西溪镇及沿海一带,早在唐大历二年(767年)时,黜陟使李承就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为捍御海潮,沿东冈沙堤由楚州庙湾(今阜宁县城)至海陵县境(即东台境,当时东台属海陵县),修筑了一条百余里长的海堰,名常丰堰。因该堤是由泥沙和浅海贝壳堆积而成的,故又名贝壳沙堤。堤筑成后,民田受益。到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时,泰州知州王文佑又增修过一次,但因堤身建造不固,早为海潮冲刷而破缺不堪,多处溃决,逐渐失去御潮作用。大潮来时,“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所以宋乾德二三年间,海潮漫溢,冲毁村庄数百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潮水再次侵入农田,沿海一带到处汪洋,哀鸣遍野,禾沉水底,人为鱼鳖……


  范仲淹获悉此情后,食不甘味,寐不安席,就具情呈摺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修筑捍海堰工程。张纶本是范仲淹在南都学舍时的同窗好友,他不仅报请朝廷批准修堤,而且向上推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1024年)经宋仁宗批准,委派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筑堰。因唐堤已塌,海岸线几经变迁,范仲淹多次亲临海边察看研究,在老渔民的指点下,趁着大潮讯期,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到岸边。落潮后,稻壳都留在海岸边上,形成了一条沿海岸边弯弯曲曲的稻壳线,范仲淹即令民夫沿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按此而定。
  “来内水,隔万潮”
  当年秋,开始了兴建捍海堰的工程,很快就征集到通、泰、楚、海四州民夫四万余人。开工筑堤,南起虎墩(今东台富安镇),北至刘庄(今大市境内)进行施工。施工中,常遇大风大雨,越朝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督工,深入民夫中间,力劝善始善终,并捐出自己的官俸,助筑堤经费之用。
  当时在东台场九龙港一带筑堤,海浪似重重山峰向平地压来,势如万马奔腾,一浪高过一浪,筑成的海堤不断下塌,卷入潮水之中。正如民谣所说:“九龙港,港连港,潮夕多变不寻常,无风也起三丈浪,早上夯基晚上光。”范仲淹将九条港子由外向内逐步填塞,利用冬季干涸时段,用柳篓、蒲包、草包装土夯基,终于按标准修好这段险堤。可是,天公不作美,正当范仲淹带领民夫热火朝天筑堤修堰时,又遇连旬雨雪,有些堤段被潮冲决,民夫冻饿劳累病死者二百余人,亦有民夫不时逃散,一些本来就反对筑堤的保守势力亦乘机上报朝廷,要求废止工程。宋仁宗乃委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令仪到东台后详细勘查了海堤沿线,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上疏仁宗,未果,不得已,工程缓建。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丁忧回籍,留书张纶,建议续筑海堤,恢复海堤之利。张纶和胡令仪再次列陈情况上疏朝廷,终于获准在天圣五年(1027年)秋,任命张纶兼任泰州知州,督率民夫继续兴筑,次年春,海堤筑成,北起庙湾场(现阜宁县庙湾),南至茶场(今如东县),底宽9.2米,顶宽 3.1米,高4.6米,全长 181华里。海堤南北相连,青砖护坡,成为当时各盐场挡潮的重要屏障。
  堤的筑成,使沿海一帶免遭海潮之患,堤成一月后,即有1600多户农民和盐民恢复生产,3000余户逃亡的农民返回家园。据《江苏省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载: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的91年中,东台境内很少受海潮倒灌之害,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后人为缅怀范仲淹的功绩,将堤尊称范公堤,同时为报修堤恩泽,境内先后有6处修建了“三贤祠”和三公塑像,以纪念范仲淹、胡令仪、张纶三公。
  到元朝时,詹士龙任兴化县令,复修范公堤时,得二石,一石刻有“逢詹再修”,一石刻有“景佑二年八月仲淹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范公堤得以复修。清末民初东台人蔡映辰曾作《登范公堤》。诗一首,道出范公堤当日情景,诗曰:“虾子堆红海气腥,春潮一片荡空冥。登临莫怪东风冷,三月堤南草未青。”
  今204国道原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已离开了古范公堤,不过草堰镇境内仍保存有范公堤残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的爱民之情,以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其他文献
他是胶东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双山张氏九世祖,他与张居正、戚继光、董其昌等同朝为官,是戚继光的儿女亲家,官至大理寺卿,位居九卿,从一品。去世后明万历皇帝“加赐祭葬”,耗费巨资在莱阳旌旗山之南划地两千亩为其修筑规模恢弘明清罕见的“御祭陵园”,并谥号“节愍”。在任期间多任职贫瘠艰险、积弊重多之地,而且都能做出惊人政绩。  他是张梦鲤,他曾亲自率军击溃10万虏军的进攻,威震诸虏间。他还发明了威震敌
期刊
再退一层言之,学文学也并不定是在做学问。只应说我们是在求消遣,把人生中间有些业余时间和精神来放在那一面。我劝大家多把余闲在文学方面去用心,尤其是中国诗。我们能读诗,是很有价值的。我还要回到前边提及林黛玉所说如何学作诗的话。要是我们喜欢读诗,拿起《杜工部集》,挑自己喜欢的写下一百首,常常读,虽不能如黛玉对那个丫鬟所说,那样一年工夫就会作诗了。在我想,下了这功夫,并不一定要作诗,作好诗,可是若作出诗来
期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在李白笔下多姿多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皆有不同的风景与模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便即著我之色彩。英雄词人辛弃疾,将群山喻为万马回旋,谢家子弟,相如车骑,太史公文章。还有这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层层叠叠的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簪子,有的像女子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如此形象!活画出自然中的奔放与婉约之美。  用厚而黑的发髻形容山
期刊
苏轼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是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公元十一世纪中叶,经历过晚唐长期的战乱,宋王朝建立之后就致力于文化复兴,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代积累,逐渐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人。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里面有一段话,“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可见,这两位著名国学大师都不约
期刊
五台山高僧,华严座主103岁梦参长老,于2017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安详示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人生入狱三十三年道心坚定如磐石,爱国爱教,戒行精严。慈悲处世,讲筵不绝。色身无常,功德圆满。梦参长老曾说,他是因梦出家。别人的梦境往往可能是假,他的人生梦境总是成真。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每当我一个举动要做什么,都会在梦中有启示。正是“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
期刊
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须再加说明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如季摩菲耶夫在《文学原理》中这样说:“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说,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
期刊
范仲淹毕生奔波仕途,当过朝官,当过地方官,当过副相,当过边将,起起落落。“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宋史·范仲淹传》)他曾试图革新政治,却终于赍志以殁。他实践着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却没等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  范仲淹的刚直敢言之气影响着有宋一代士风。韩琦说范仲淹“以王佐之才,遇不世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
期刊
养心是朱丹溪养生思想的最大特点,朱丹溪治病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解郁,他把郁分成了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然后分别用药给化解开。  朱丹溪养心的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食物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的手中富裕了,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可以敞开了吃了,各种翻着花样的烹饪手段,更增加了我们的食欲(注意,这就是欲望啊),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急剧增减的原因。  另外,现代人所面
期刊
人们对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不过这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历史上留下惊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脑海,是他首创的义田之举。我曾仔细地研读过我们的家谱,家谱中有家规一栏,在置义田条目,有“范文正公创义田,阖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所谓义田,其实就是解决钱的问题,族之有义田,实际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财
期刊
公元前208年的一天,秦朝首都咸阳的中央监狱里,提出两名死刑犯,押赴刑场处决,处决的方式不是砍头,而是更加残酷的腰斩,也就是拦腰砍断。遭此酷刑的不是别人,就是秦朝的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和他的儿子。父子俩被押出监狱时,李斯对儿子凄惨地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一起出去打猎吗?如今我再想和你回到故乡上蔡,一起牵着咱家的黄狗,出东门到郊外去打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