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4国道,犹如一条卧龙由南至北,在江苏省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市区、廉贻地区穿行。南来北往的车辆日夜奔驰,往返忙碌的人群川流如梭。其实,这条卧龙,原名称通榆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而它最初的名字却叫——范公堤。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堤修堤,使沿海百姓免遭海潮之患。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堤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并吟诗词讴歌其功德:“范公劳苦海堤修,张公(张纶)胡公(胡令仪)同运筹,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奉命监西溪盐仓,管辖富安、安丰、梁垛、何垛、东台、丁溪、草堰等盐场事务。范仲淹怀经国之才,抱济世之志,虽初入仕途,任以小吏。有些“好心人”劝他不要就职。但范仲淹认为做官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为百姓办事,所以一到西溪,就写了《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上任后他四处察访民情,尤对海潮肆虐,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痛心。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在西溪镇及沿海一带,早在唐大历二年(767年)时,黜陟使李承就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为捍御海潮,沿东冈沙堤由楚州庙湾(今阜宁县城)至海陵县境(即东台境,当时东台属海陵县),修筑了一条百余里长的海堰,名常丰堰。因该堤是由泥沙和浅海贝壳堆积而成的,故又名贝壳沙堤。堤筑成后,民田受益。到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时,泰州知州王文佑又增修过一次,但因堤身建造不固,早为海潮冲刷而破缺不堪,多处溃决,逐渐失去御潮作用。大潮来时,“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所以宋乾德二三年间,海潮漫溢,冲毁村庄数百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潮水再次侵入农田,沿海一带到处汪洋,哀鸣遍野,禾沉水底,人为鱼鳖……
范仲淹获悉此情后,食不甘味,寐不安席,就具情呈摺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修筑捍海堰工程。张纶本是范仲淹在南都学舍时的同窗好友,他不仅报请朝廷批准修堤,而且向上推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1024年)经宋仁宗批准,委派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筑堰。因唐堤已塌,海岸线几经变迁,范仲淹多次亲临海边察看研究,在老渔民的指点下,趁着大潮讯期,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到岸边。落潮后,稻壳都留在海岸边上,形成了一条沿海岸边弯弯曲曲的稻壳线,范仲淹即令民夫沿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按此而定。
“来内水,隔万潮”
当年秋,开始了兴建捍海堰的工程,很快就征集到通、泰、楚、海四州民夫四万余人。开工筑堤,南起虎墩(今东台富安镇),北至刘庄(今大市境内)进行施工。施工中,常遇大风大雨,越朝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督工,深入民夫中间,力劝善始善终,并捐出自己的官俸,助筑堤经费之用。
当时在东台场九龙港一带筑堤,海浪似重重山峰向平地压来,势如万马奔腾,一浪高过一浪,筑成的海堤不断下塌,卷入潮水之中。正如民谣所说:“九龙港,港连港,潮夕多变不寻常,无风也起三丈浪,早上夯基晚上光。”范仲淹将九条港子由外向内逐步填塞,利用冬季干涸时段,用柳篓、蒲包、草包装土夯基,终于按标准修好这段险堤。可是,天公不作美,正当范仲淹带领民夫热火朝天筑堤修堰时,又遇连旬雨雪,有些堤段被潮冲决,民夫冻饿劳累病死者二百余人,亦有民夫不时逃散,一些本来就反对筑堤的保守势力亦乘机上报朝廷,要求废止工程。宋仁宗乃委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令仪到东台后详细勘查了海堤沿线,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上疏仁宗,未果,不得已,工程缓建。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丁忧回籍,留书张纶,建议续筑海堤,恢复海堤之利。张纶和胡令仪再次列陈情况上疏朝廷,终于获准在天圣五年(1027年)秋,任命张纶兼任泰州知州,督率民夫继续兴筑,次年春,海堤筑成,北起庙湾场(现阜宁县庙湾),南至茶场(今如东县),底宽9.2米,顶宽 3.1米,高4.6米,全长 181华里。海堤南北相连,青砖护坡,成为当时各盐场挡潮的重要屏障。
堤的筑成,使沿海一帶免遭海潮之患,堤成一月后,即有1600多户农民和盐民恢复生产,3000余户逃亡的农民返回家园。据《江苏省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载: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的91年中,东台境内很少受海潮倒灌之害,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后人为缅怀范仲淹的功绩,将堤尊称范公堤,同时为报修堤恩泽,境内先后有6处修建了“三贤祠”和三公塑像,以纪念范仲淹、胡令仪、张纶三公。
到元朝时,詹士龙任兴化县令,复修范公堤时,得二石,一石刻有“逢詹再修”,一石刻有“景佑二年八月仲淹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范公堤得以复修。清末民初东台人蔡映辰曾作《登范公堤》。诗一首,道出范公堤当日情景,诗曰:“虾子堆红海气腥,春潮一片荡空冥。登临莫怪东风冷,三月堤南草未青。”
今204国道原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已离开了古范公堤,不过草堰镇境内仍保存有范公堤残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的爱民之情,以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提起范公堤,人们不禁要想到范仲淹,他是修筑范公堤的倡议和奠基者,历经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民众,筑堤修堤,使沿海百姓免遭海潮之患。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堤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并吟诗词讴歌其功德:“范公劳苦海堤修,张公(张纶)胡公(胡令仪)同运筹,管住潮水民得救,三贤功德传千秋。”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奉命监西溪盐仓,管辖富安、安丰、梁垛、何垛、东台、丁溪、草堰等盐场事务。范仲淹怀经国之才,抱济世之志,虽初入仕途,任以小吏。有些“好心人”劝他不要就职。但范仲淹认为做官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为百姓办事,所以一到西溪,就写了《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上任后他四处察访民情,尤对海潮肆虐,民不聊生的现实,深感痛心。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在西溪镇及沿海一带,早在唐大历二年(767年)时,黜陟使李承就任淮南节度判官时,为捍御海潮,沿东冈沙堤由楚州庙湾(今阜宁县城)至海陵县境(即东台境,当时东台属海陵县),修筑了一条百余里长的海堰,名常丰堰。因该堤是由泥沙和浅海贝壳堆积而成的,故又名贝壳沙堤。堤筑成后,民田受益。到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时,泰州知州王文佑又增修过一次,但因堤身建造不固,早为海潮冲刷而破缺不堪,多处溃决,逐渐失去御潮作用。大潮来时,“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所以宋乾德二三年间,海潮漫溢,冲毁村庄数百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潮水再次侵入农田,沿海一带到处汪洋,哀鸣遍野,禾沉水底,人为鱼鳖……
范仲淹获悉此情后,食不甘味,寐不安席,就具情呈摺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修筑捍海堰工程。张纶本是范仲淹在南都学舍时的同窗好友,他不仅报请朝廷批准修堤,而且向上推荐范仲淹为治海能人。天圣二年(1024年)经宋仁宗批准,委派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筑堰。因唐堤已塌,海岸线几经变迁,范仲淹多次亲临海边察看研究,在老渔民的指点下,趁着大潮讯期,发动沿海百姓,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潮水涌到岸边。落潮后,稻壳都留在海岸边上,形成了一条沿海岸边弯弯曲曲的稻壳线,范仲淹即令民夫沿稻壳线打上树桩,堤址按此而定。
“来内水,隔万潮”
当年秋,开始了兴建捍海堰的工程,很快就征集到通、泰、楚、海四州民夫四万余人。开工筑堤,南起虎墩(今东台富安镇),北至刘庄(今大市境内)进行施工。施工中,常遇大风大雨,越朝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督工,深入民夫中间,力劝善始善终,并捐出自己的官俸,助筑堤经费之用。
当时在东台场九龙港一带筑堤,海浪似重重山峰向平地压来,势如万马奔腾,一浪高过一浪,筑成的海堤不断下塌,卷入潮水之中。正如民谣所说:“九龙港,港连港,潮夕多变不寻常,无风也起三丈浪,早上夯基晚上光。”范仲淹将九条港子由外向内逐步填塞,利用冬季干涸时段,用柳篓、蒲包、草包装土夯基,终于按标准修好这段险堤。可是,天公不作美,正当范仲淹带领民夫热火朝天筑堤修堰时,又遇连旬雨雪,有些堤段被潮冲决,民夫冻饿劳累病死者二百余人,亦有民夫不时逃散,一些本来就反对筑堤的保守势力亦乘机上报朝廷,要求废止工程。宋仁宗乃委派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令仪到东台后详细勘查了海堤沿线,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上疏仁宗,未果,不得已,工程缓建。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丁忧回籍,留书张纶,建议续筑海堤,恢复海堤之利。张纶和胡令仪再次列陈情况上疏朝廷,终于获准在天圣五年(1027年)秋,任命张纶兼任泰州知州,督率民夫继续兴筑,次年春,海堤筑成,北起庙湾场(现阜宁县庙湾),南至茶场(今如东县),底宽9.2米,顶宽 3.1米,高4.6米,全长 181华里。海堤南北相连,青砖护坡,成为当时各盐场挡潮的重要屏障。
堤的筑成,使沿海一帶免遭海潮之患,堤成一月后,即有1600多户农民和盐民恢复生产,3000余户逃亡的农民返回家园。据《江苏省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载: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的91年中,东台境内很少受海潮倒灌之害,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后人为缅怀范仲淹的功绩,将堤尊称范公堤,同时为报修堤恩泽,境内先后有6处修建了“三贤祠”和三公塑像,以纪念范仲淹、胡令仪、张纶三公。
到元朝时,詹士龙任兴化县令,复修范公堤时,得二石,一石刻有“逢詹再修”,一石刻有“景佑二年八月仲淹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范公堤得以复修。清末民初东台人蔡映辰曾作《登范公堤》。诗一首,道出范公堤当日情景,诗曰:“虾子堆红海气腥,春潮一片荡空冥。登临莫怪东风冷,三月堤南草未青。”
今204国道原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已离开了古范公堤,不过草堰镇境内仍保存有范公堤残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的爱民之情,以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