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教育有个观点:“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有人说,这是生本教育的一条核心理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很多理论对此做过专门探究。灌输者、推动者、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导演者……而生本教学的定位是“牧者”,这一提法虽然未必很精确,但是至少传达出一个信息:我们要让生命自由自在地生长、有组织地生长。内在有动力,外在有组织。
关键词:教育;深度教学
当我们把这个理念尝试着运用到教学中时,就看到了被生本元素点亮的深度教学。结合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时间,在这里总结两条浅陋的心得。
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山东优秀语文教师耿文超老师在青年教师会议上曾专门谈过小组建设的问题,他说几天也谈不完。可惜时间匆匆,未能长谈。但是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揣摩精髓,也已有所斩获。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的典型标志之一,但如何让小组合作发挥它的实效性,从虚假的“热闹”中走出来,这是我从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在小组建设时,将班里的60名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人。我根据公平、均衡的原则,按照学习成绩均匀分布,然后同质调配男女比例。允许小组长和当事成员同质选组,但一旦选定则不轻易改变。借鉴其他老师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执教实践,现阶段我对小组的使用大致如下:
(一)有效利用时间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是小组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答题。首先,要合理设计,课下完成课上展示。小组建设的目的要明确,就是增强荣誉感、凝聚力,激扬先进,鼓励、鞭策后进。围绕这个目的,可以采用作业展示的方式加以激励,如下表。这两个表是第一单元检测题讲评情况,表1是6个小组得分的平均分展示,只出现小组号和组长的名字,不出现组员名字。表2是第一小组成员的做题情况,后面的数字代表得分,前面的数字标志错题。这两个表格是在老师批阅的基础上由不同小组的學生轮流课下完成的。这两个表格的制作,需要老师完成批阅,学生制表,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堂上的展示也许只是一分钟。一分钟,已足够提高小组荣誉在同学心中的分量了。同时,重点错题第5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充分展开活动
小组活动宁缺毋滥。有效利用时间要拒绝“热闹”的诱惑,该让学生平心静气的思考时就不要被“麻辣课堂”的火爆遮蔽双眼。讨论不必频繁,一节课活动2次为宜,不要超过3次。但是讨论就一定要充分,不能仓促了事。举个例子,我听同仁讲《齐桓晋文之事》,这堂课既没有花哨的表演,也没有设计好的明确的环节,只有给学生用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红黑荧光各种笔,标记出不同的重点,然后小组讨论,直到十几分钟后,才开始班内交流。几乎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总之,不管是有效课堂还是生本课堂,都需要学生的思维含量。独立的思考是充分活动的前提,思维的碰撞是充分活动的标志,成果的共享是充分活动的收获。
(三)合理设计题目
讨论之前,还要有梯度性的题目设计,给不同的小组不同的选择余地。我在讲《两个李白》这篇散文阅读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文本问题:
1.“李白确实是一个不朽存在”的含义。
2.“历史很会开玩笑,生生把一个完整的李白劈成了两半。”两个什么样的李白?
拓展问题:
3.李白为什么仕途不顺?
4.如果李白要喝酒,他可以去找谁?
5.苦难和造就人才是什么关系?
不同小组选择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带着大家进入文本,有的在拓展中谈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苦难造就人才。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李白是个人才,但他整天喝酒写诗挺潇洒的啊,没有见到多少苦难啊。这时,有同学不同意,她说:“李白写诗是很厉害,但是仕途不顺。他最大的梦想——匡扶天下并没有成功,最后还被赐金放还。”她的话激起了同学的共鸣。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问题的出现,这次讨论才变得更加精彩。一名男同学联系李白的婚姻发问:“李白的两个妻子都是宰相的孙女,为什么他还会仕途不顺?”有的小组经过讨论之后,回答:“李白是诗歌上的天才,政治的确不是他擅长的。”还有同学补充,“他一身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结果得罪了两个不该得罪的人:一个是高力士,另一个是杨玉环。孔子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两个人一个是小人中的小人,一个是女子中的女子。李白命犯小人,所以仕途多坎坷。所以是遭受过苦难的。”师生皆笑。正是有梯度的问题满足的不同小组的活动话题,整体上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的深度教学和生本教学的一个共同精髓就是,有探索,不拘泥。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取代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无疑都是一大幸事。名家说过“生活即语文”“文学即人学”。刻板僵硬的尺子怎能量出鲜活丰满的生活,怎能容纳表情丰富的语文?
引导学生将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薄薄的几张试卷走进厚厚的生活之林。去年学校举行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同时在全校师生中遴选了优秀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我负责整本书的编排、单元划分和导语撰写等工作。趁此良机,我引荐了两个成绩优异,热爱文学的课代表刘雪瑶和卢潇,帮我的忙。在那段时间里,她们说整天想的都是诗歌,吃饭也想睡觉也想。从收稿到一篇诗歌的取舍再到一个主题单元的安排,她们都乐在其中。连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发癔症”,甚至有的在课本的封面上看似随意的写下几行,我读来很有韵味,就把它命名为《花窗》收录了进来。小诗如下:
花窗
一曲悠扬
换一世痴心向往
几缕芳香
捥一盘青丝 满目苍凉
凭栏倚望
抑不住人间世事无常
欲说还休
听一曲
年华锁重楼
花落窗满霜
当然,多元化的教学也不仅如此。借助语文备课组我们积极参与了“每课一个名段”“每天一套快餐”“每天一句名言”“每人一个人物素材”“临淄中学2011级背诵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并不供奉在高高的神坛,也从未走远,它就在伸手可及、张目可观的地方,也许一个深呼吸就氤氲着栀子花和诗歌的香气。
关键词:教育;深度教学
当我们把这个理念尝试着运用到教学中时,就看到了被生本元素点亮的深度教学。结合我们前一段时间的时间,在这里总结两条浅陋的心得。
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山东优秀语文教师耿文超老师在青年教师会议上曾专门谈过小组建设的问题,他说几天也谈不完。可惜时间匆匆,未能长谈。但是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揣摩精髓,也已有所斩获。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的典型标志之一,但如何让小组合作发挥它的实效性,从虚假的“热闹”中走出来,这是我从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在小组建设时,将班里的60名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人。我根据公平、均衡的原则,按照学习成绩均匀分布,然后同质调配男女比例。允许小组长和当事成员同质选组,但一旦选定则不轻易改变。借鉴其他老师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执教实践,现阶段我对小组的使用大致如下:
(一)有效利用时间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是小组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答题。首先,要合理设计,课下完成课上展示。小组建设的目的要明确,就是增强荣誉感、凝聚力,激扬先进,鼓励、鞭策后进。围绕这个目的,可以采用作业展示的方式加以激励,如下表。这两个表是第一单元检测题讲评情况,表1是6个小组得分的平均分展示,只出现小组号和组长的名字,不出现组员名字。表2是第一小组成员的做题情况,后面的数字代表得分,前面的数字标志错题。这两个表格是在老师批阅的基础上由不同小组的學生轮流课下完成的。这两个表格的制作,需要老师完成批阅,学生制表,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堂上的展示也许只是一分钟。一分钟,已足够提高小组荣誉在同学心中的分量了。同时,重点错题第5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充分展开活动
小组活动宁缺毋滥。有效利用时间要拒绝“热闹”的诱惑,该让学生平心静气的思考时就不要被“麻辣课堂”的火爆遮蔽双眼。讨论不必频繁,一节课活动2次为宜,不要超过3次。但是讨论就一定要充分,不能仓促了事。举个例子,我听同仁讲《齐桓晋文之事》,这堂课既没有花哨的表演,也没有设计好的明确的环节,只有给学生用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红黑荧光各种笔,标记出不同的重点,然后小组讨论,直到十几分钟后,才开始班内交流。几乎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总之,不管是有效课堂还是生本课堂,都需要学生的思维含量。独立的思考是充分活动的前提,思维的碰撞是充分活动的标志,成果的共享是充分活动的收获。
(三)合理设计题目
讨论之前,还要有梯度性的题目设计,给不同的小组不同的选择余地。我在讲《两个李白》这篇散文阅读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文本问题:
1.“李白确实是一个不朽存在”的含义。
2.“历史很会开玩笑,生生把一个完整的李白劈成了两半。”两个什么样的李白?
拓展问题:
3.李白为什么仕途不顺?
4.如果李白要喝酒,他可以去找谁?
5.苦难和造就人才是什么关系?
不同小组选择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带着大家进入文本,有的在拓展中谈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苦难造就人才。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李白是个人才,但他整天喝酒写诗挺潇洒的啊,没有见到多少苦难啊。这时,有同学不同意,她说:“李白写诗是很厉害,但是仕途不顺。他最大的梦想——匡扶天下并没有成功,最后还被赐金放还。”她的话激起了同学的共鸣。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问题的出现,这次讨论才变得更加精彩。一名男同学联系李白的婚姻发问:“李白的两个妻子都是宰相的孙女,为什么他还会仕途不顺?”有的小组经过讨论之后,回答:“李白是诗歌上的天才,政治的确不是他擅长的。”还有同学补充,“他一身傲骨不肯向权贵低头,结果得罪了两个不该得罪的人:一个是高力士,另一个是杨玉环。孔子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两个人一个是小人中的小人,一个是女子中的女子。李白命犯小人,所以仕途多坎坷。所以是遭受过苦难的。”师生皆笑。正是有梯度的问题满足的不同小组的活动话题,整体上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的深度教学和生本教学的一个共同精髓就是,有探索,不拘泥。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取代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无疑都是一大幸事。名家说过“生活即语文”“文学即人学”。刻板僵硬的尺子怎能量出鲜活丰满的生活,怎能容纳表情丰富的语文?
引导学生将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薄薄的几张试卷走进厚厚的生活之林。去年学校举行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同时在全校师生中遴选了优秀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我负责整本书的编排、单元划分和导语撰写等工作。趁此良机,我引荐了两个成绩优异,热爱文学的课代表刘雪瑶和卢潇,帮我的忙。在那段时间里,她们说整天想的都是诗歌,吃饭也想睡觉也想。从收稿到一篇诗歌的取舍再到一个主题单元的安排,她们都乐在其中。连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发癔症”,甚至有的在课本的封面上看似随意的写下几行,我读来很有韵味,就把它命名为《花窗》收录了进来。小诗如下:
花窗
一曲悠扬
换一世痴心向往
几缕芳香
捥一盘青丝 满目苍凉
凭栏倚望
抑不住人间世事无常
欲说还休
听一曲
年华锁重楼
花落窗满霜
当然,多元化的教学也不仅如此。借助语文备课组我们积极参与了“每课一个名段”“每天一套快餐”“每天一句名言”“每人一个人物素材”“临淄中学2011级背诵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并不供奉在高高的神坛,也从未走远,它就在伸手可及、张目可观的地方,也许一个深呼吸就氤氲着栀子花和诗歌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