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悟名校,反思自己,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的教研教改的一些做法也不错,可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名校,我们缺少了什么?
关键词:理念;团队;课改;个性特色
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中校长赴江苏省几所著名初中学校的考察学习。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进教室听课,听校长做报告,与老师座谈,与学生交流,参观校园、阅览室、功能教室。名校有着相似的特征:独特的办学理念、永不停步的创新意识、规范精细的管理方法、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期间,考察小组一直进行交流研讨活动,及时对学习考察活动反思、交流和总结,看到名校亮点,找准自己差距,增强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课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品牌特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差距
办学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名校的办学理念是令人折服的。都确立了“以人为本,和合共进”的办学理念,以“敬业、务实、智慧、高效”为工作目标,办学思路清晰,都坚持目标导引下的同伴合作式教育教学,以学校文化引领和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为核心的共同体建设,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才成人的平台。重视以师德塑造师生人格魅力,以科研挖掘教育质量潜力,以特色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学校文化积淀着学校历史的创造和文明成果,蕴含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名校都把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寓意深刻的校训、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在文化立校中彰显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用文化来引领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全校师生形成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引航学校的发展方向。充满诗意的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在深层心理架构中濡染,让人不自觉地规正自己的行为。敬畏传统,敬畏历史,把校园提升改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过程,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来构建,从而锻造了学校文化之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启示。
二、团队与精细管理的差距
1.好校长——学校发展的灵魂
名校都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改革路径,那就是一把手带头、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改革。领导团队都善于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校长带头通过校本教研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抓住教育教学这个牛鼻子,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教育家的情怀,为了一件大事而来,为干成一件大事而去。校長工作的一线在哪里?在教师、在课堂、在学生。——如海门东洲中学的张炳华校长,天天走在课堂中,泡在教师、学生的队伍里,在学生家长的田间地头听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有了这样的校长,学校办不好也难。反思我们的学校,是否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家长的满意?我们是否在关注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否在关注着教师的心声?是否在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地成长?能否带领学校摆脱困境,走向成功?办学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软件”比“硬件”更关键、更重要。深化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需要搬来大堆理论、不需要述说种种困难,身体力行远胜于纸上谈兵。
2.优秀的教师团队——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名校在教师培养上他们舍得投入,在团队建设中,采取“跳棋式”推进策略,让新老教师结成对子,逐步积淀自己的优势,然后在“师傅”的支持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和新的“师傅”结成对子,教师发展的层次不断提高,团队的品质不断提升。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继承传递的精神,一种深爱自己的事业、视教育为一生归宿的精神,在这些名校中我们找到了。
3.精细化的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
名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富有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全校师生同敲一面锣,同喊一个号:强化出勤考核力度,坚持学习制度,严格请假制度,强调工作纪律,提高执行教育法规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人翁作用,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变民主管理为学校的管理常规。二是精细化管理策略已深入到学校每个人的血液,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得到贯彻。这些学校对教师上课、辅导、实践活动等所有教学环节都进行了量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对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都有“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明确要求,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全面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三、课堂与课程改革的差距
坚定课改,这是学校永立潮头的必由之路,当前课改的唯一成功之路,必须真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于“教师不能事情越干越多,学生不能负担越来越重”。他们的着力点包括学科与课程的融合,致力于教师、学生的潜力得到同步开发,这也是其他名校成功的秘诀。他们认为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学校为优化课程而管理。帮助学生敢于尝试“自主、自助、自由”的学习新常态,让课程改革从规范,到高效,最终走向智慧。名校的课改探索历程与我们许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又何其相似,他们的成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索,有很多我们其实已经做过了,只是我们没有做到坚守,缺的是精细,缺的是创新。名校为鉴,找到了制约我们发展的短板弱项。
四、特色与个性办学的差距
名校在个性化办学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突出的个性:宜兴市实验中学确立了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主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自主创新的学生管理、立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整体建构的课堂教学;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形成教师合作研究、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与家庭、社区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把过程效率和过程品质作为教学过程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海门市东洲中学在校级领导中推行“智慧化决策”,用文化唤醒师生、唤醒家长、唤醒学校发展。注重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从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检测等环节,都抓得扎实有效。
改革需要破旧立新,但并非一定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绝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传统的好的做法我们仍然需要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一是要提升理念,校长要以先进的理念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占领教育科研制高点。学名校校长的精神和境界,彻底破除格局决定论、生源绝对论,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意识;二是深化课改,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真正得以落实,务必围绕学校课程结构变革这一核心开展工作,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课程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和运用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能力。找准我们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理念新、方法活、轻负高质的新路子;三是抓实常规,科学规范,要用科学的制度和富有创意的管理程序规范师生的行为,达
到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透明化。重细节,重过程,重质量,重反馈,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教育管理不需要跟风,不需要花样翻新,需要的是一种可贵的坚守。四是培植队伍,师资是学校做大做强的第一资源,好学校必须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人心顺,事业进,人心齐,质量提。要注重政策引导,营造环境,弘扬正气,表彰先进;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教师排忧解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特色发展,我们也有自己的亮点,但由于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和总结提升,都处在璞玉未琢的原生状态,难以对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带动、引领、辐射作用。
感悟名校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借鉴名校成功经验,梳理教学新思路。冷静面对我市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名校的差距,使我市初中教育迈向更高的起点,其实,名校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
关键词:理念;团队;课改;个性特色
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中校长赴江苏省几所著名初中学校的考察学习。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进教室听课,听校长做报告,与老师座谈,与学生交流,参观校园、阅览室、功能教室。名校有着相似的特征:独特的办学理念、永不停步的创新意识、规范精细的管理方法、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期间,考察小组一直进行交流研讨活动,及时对学习考察活动反思、交流和总结,看到名校亮点,找准自己差距,增强了提高管理水平、推进课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品牌特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差距
办学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名校的办学理念是令人折服的。都确立了“以人为本,和合共进”的办学理念,以“敬业、务实、智慧、高效”为工作目标,办学思路清晰,都坚持目标导引下的同伴合作式教育教学,以学校文化引领和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为核心的共同体建设,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才成人的平台。重视以师德塑造师生人格魅力,以科研挖掘教育质量潜力,以特色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学校文化积淀着学校历史的创造和文明成果,蕴含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名校都把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寓意深刻的校训、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在文化立校中彰显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用文化来引领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全校师生形成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引航学校的发展方向。充满诗意的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在深层心理架构中濡染,让人不自觉地规正自己的行为。敬畏传统,敬畏历史,把校园提升改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过程,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来构建,从而锻造了学校文化之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启示。
二、团队与精细管理的差距
1.好校长——学校发展的灵魂
名校都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改革路径,那就是一把手带头、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改革。领导团队都善于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校长带头通过校本教研探索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抓住教育教学这个牛鼻子,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教育家的情怀,为了一件大事而来,为干成一件大事而去。校長工作的一线在哪里?在教师、在课堂、在学生。——如海门东洲中学的张炳华校长,天天走在课堂中,泡在教师、学生的队伍里,在学生家长的田间地头听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有了这样的校长,学校办不好也难。反思我们的学校,是否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家长的满意?我们是否在关注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否在关注着教师的心声?是否在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地成长?能否带领学校摆脱困境,走向成功?办学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软件”比“硬件”更关键、更重要。深化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不需要搬来大堆理论、不需要述说种种困难,身体力行远胜于纸上谈兵。
2.优秀的教师团队——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名校在教师培养上他们舍得投入,在团队建设中,采取“跳棋式”推进策略,让新老教师结成对子,逐步积淀自己的优势,然后在“师傅”的支持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和新的“师傅”结成对子,教师发展的层次不断提高,团队的品质不断提升。我们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继承传递的精神,一种深爱自己的事业、视教育为一生归宿的精神,在这些名校中我们找到了。
3.精细化的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
名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细化管理。一是富有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全校师生同敲一面锣,同喊一个号:强化出勤考核力度,坚持学习制度,严格请假制度,强调工作纪律,提高执行教育法规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主人翁作用,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变民主管理为学校的管理常规。二是精细化管理策略已深入到学校每个人的血液,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得到贯彻。这些学校对教师上课、辅导、实践活动等所有教学环节都进行了量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对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都有“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明确要求,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全面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三、课堂与课程改革的差距
坚定课改,这是学校永立潮头的必由之路,当前课改的唯一成功之路,必须真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于“教师不能事情越干越多,学生不能负担越来越重”。他们的着力点包括学科与课程的融合,致力于教师、学生的潜力得到同步开发,这也是其他名校成功的秘诀。他们认为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学校为优化课程而管理。帮助学生敢于尝试“自主、自助、自由”的学习新常态,让课程改革从规范,到高效,最终走向智慧。名校的课改探索历程与我们许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又何其相似,他们的成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索,有很多我们其实已经做过了,只是我们没有做到坚守,缺的是精细,缺的是创新。名校为鉴,找到了制约我们发展的短板弱项。
四、特色与个性办学的差距
名校在个性化办学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突出的个性:宜兴市实验中学确立了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主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自主创新的学生管理、立体多元的课程结构、整体建构的课堂教学;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形成教师合作研究、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与家庭、社区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把过程效率和过程品质作为教学过程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海门市东洲中学在校级领导中推行“智慧化决策”,用文化唤醒师生、唤醒家长、唤醒学校发展。注重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从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检测等环节,都抓得扎实有效。
改革需要破旧立新,但并非一定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绝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传统的好的做法我们仍然需要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一是要提升理念,校长要以先进的理念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占领教育科研制高点。学名校校长的精神和境界,彻底破除格局决定论、生源绝对论,增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意识;二是深化课改,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真正得以落实,务必围绕学校课程结构变革这一核心开展工作,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课程结构变革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和运用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能力。找准我们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理念新、方法活、轻负高质的新路子;三是抓实常规,科学规范,要用科学的制度和富有创意的管理程序规范师生的行为,达
到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透明化。重细节,重过程,重质量,重反馈,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教育管理不需要跟风,不需要花样翻新,需要的是一种可贵的坚守。四是培植队伍,师资是学校做大做强的第一资源,好学校必须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人心顺,事业进,人心齐,质量提。要注重政策引导,营造环境,弘扬正气,表彰先进;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教师排忧解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特色发展,我们也有自己的亮点,但由于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和总结提升,都处在璞玉未琢的原生状态,难以对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带动、引领、辐射作用。
感悟名校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借鉴名校成功经验,梳理教学新思路。冷静面对我市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名校的差距,使我市初中教育迈向更高的起点,其实,名校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