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30年的鲜明特点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变革,开创了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局面。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光辉指南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制定的。这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关系,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三个世界的思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和永不称霸等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美苏两“超”争霸态势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我国则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这种情况要求外交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变革。邓小平洞察国际风云变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既继承又创新,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外交路线和政策方针。主要体现在:
  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冷静判断和重大调整;重新认识和界定所处的时代;发展和充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伟大战略方针;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内容丰富,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鲜明的前瞻性,是我国外交30年变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今后继续开拓创新的长远指导。
  
  中国外交在政策和实践上继续发展和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广化和深化,国与国之间利益逐步关联,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美国出于维护世界霸权的战略目的,大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此同时,相当一批发展中国家抓住时机迅速发展起来,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大。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各国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重要问题。
  与不断演变的国际形势相适应,中国外交在政策和实践上继续发展和变革,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倡议,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赢得普遍赞誉。主要体现在:
  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倡导并落实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建立国与国之间新型的战略关系;形成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新方针;不断拓展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思路;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协商与合作;在国际范围内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开展人文外交。
  
  中国外交伟大变革的鲜明特点
  
  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科学把握世界变化趋势和特点,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正确掌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引导中国外交不断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实施了外交全面改革的伟大工程。这一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调整变革、开拓创新、发展成熟三个承前启后、互相联系的阶段。综观中国外交的伟大变革,不难看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外交总体战略目标发生质的变化,从“革命和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范围内的主题任务,中国也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长期良好的和平环境自然变为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对与新时期新任务不适应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也必然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第二,外交策略和方式由斗争为主转为强调谋求合作与协商。国际上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国家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分歧,不可能单纯靠对抗和斗争来解决,需要寻求新思路和新方式。中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形成完整的政策方针。这就是有关方面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磋商,本着互相理解、合理互让的精神,寻求各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一时达不成协议,可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为最终解决创造条件。中国遵循这一精神,妥善处理了同许多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敏感的领土纠纷,包括以“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也妥善解决了与他国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对国际上发生的争端,中国坚持原则,伸张正义,同时总是积极劝和促谈,推动有关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主张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果断调整“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大力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国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在处理国家关系中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与一切国家都交朋友,搞合作,努力寻求双方利益的最佳汇合点,谋求双方关系积极、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外交视野和范畴进一步扩大,已把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四大方面的外交,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外交,把国家高层领导、政府各部门、民间团体、公众等不同层次的外交,成功地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战略,形成中国对外工作的总体布局。
   第四,外交态势由总体的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出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外交在相当长时期内基本采取守势,在不直接涉及中国根本利益的一些国际事务中,大都是低姿态应对,尽量回避介入其中。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利益的不断外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国内发展的需求,国际社会的期望,促使中国外交日益积极和主动,更加自觉地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建设性作用,在促进地区安全和发展中的积极行动,在解决全球热点问题以及普遍关注的各种问题上的巨大努力,都充分展示出负责任大国的风貌。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更加操作自若,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第五,由感性外交向理性外交提升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30年间中国外交在深度和广度上经历了逐步现代化的过程,在理念、机制和运作各方面都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结合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并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哲理,不断把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完整的中国特色外交体系正逐渐形成。这不仅会指导中国外交步入理性轨道,而且对国际社会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外交也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继承和发扬过去30年的丰硕成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今后一定能创造新的、更伟大的辉煌。(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犹如许多重大社会变迁现象一样,服务型政府建设所带来的政府转制也一定是多重社会行为主体连续博弈的过程。民众与政府,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治家与官僚,构成了博弈过程的参与者。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制度发挥着关键作用。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使世界变得更能预测。因此,促进变革的动力最好起源于制度的机制,而不是道德感召。  目前,我国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靠道德驱动,也就是说,一个政府提供服务的好坏
期刊
当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  在牡丹江调研过程中,令人振奋的是,牡丹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前往牡丹江调查的当日(3月20日),该市的“双百亿”(百亿融资、百亿项目)工程正式落地,标志着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面启动:共引进项目92个,总投资额达703.6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30.5亿元,确保融资到位
期刊
当下许多中国的分析家最常见的毛病是,他们在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时,会不知不觉地偏离“宏观视野”。一旦抛弃宏观视野,不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宏观问题,就会得出非常不同的判断和政策导向。  举例来说,根据上半年的总量数据,在判断中国经济是否企稳回升的问题上,经济学家是有分歧的。而他们分歧的地方在于对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国经济是否从此可以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殊不知,这个问题的回答已不在宏观层面,因此对当前宏
期刊
2009年5月至7月中旬,课题组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316位、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170余人次围绕“县域科学发展如何评价”进行深入讨论;与此同时,人民论坛杂志抽调5位研究人员组成专门研究团队,对国内外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在综合集成已有智慧的基础上,就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原则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初步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
期刊
难点一: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与我国县域地区差异性之间的矛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很大,受其影响的县域经济差异也很大,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模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有的县以种植业为主、有的县以畜牧业为主、有的县以采矿业为主、有的县以建材业为主、有的县以加工工业为主、有的县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等等。  我国县域地区的差异性无疑增加了我们建立
期刊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课题调研活动自启动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普遍认同的评价体系,是这一课题的核心,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在课题调研组数名研究人员专职研究,广泛、多次征求专家学者、县市党政领导等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  评价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取专家
期刊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形成后,课题组将其发给有关专家和官员,进行了意见征集,共有121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学者以及36位官员参与笔谈,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小范围座谈,即第二次会议,推出第二稿(图二)。专家及官员们就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具体指标设置的相关焦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精华思想如下。    一级指标的分类    关于一级指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中国社科院
期刊
高小平:构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很有意义,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县域科学发展,就我所知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政治上、国际形象上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效应,可以搞出一个很好的结果。  我要谈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有三点,第一点是要用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易行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要以客观指标为主、主客观结合。同时,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用等到大家
期刊
李成勋: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科学发展”,不是指一般的经济社会统计数字,是科学发展,是特指的;二是“评价体系”,它有很强的导向性,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有鲜明的意图。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定位应就定在:用一套指标体系来反映县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得怎么样。这就与其他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不一样,如果一致,就无法显示我们指标体系的特色了。  考察县域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
期刊
郑风田: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觉得应该像体育比赛一样,既有总排名,又有分项排名。泛泛地说科学发展观,可能并不一定能让大家记住,而分项排名却可能吸引住人的眼球,让大家记住。生态文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公众满意度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同时,我建议增加一个国际上很有名气的幸福指数。例如,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生活压力比较大,幸福指数反而较低;而一些小乡村虽然物质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