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未来社会里,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得学习方法、不会自行更新知识的人。望子成龙的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地学习,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团队精神。要十分重视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教学的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产生高效益的必要保证。而教师又在这中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从五个方面具体谈谈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由学生自己看书学习。预习时先估计老师将会讲多少内容的新课,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授课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与旧知识有关?如果这些旧知识忘记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弄懂。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关的参考书,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到上课时听老师讲,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合上课本,回想一遍,看书上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或者把有关的定理、公式试着证明、推导一下。还可以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二.上课认真听讲
效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有意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的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的讲课,不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会变成催眠曲,使你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上课要排除一切干扰,走进课堂就不要去想其它的事;集中精力,不东张西望;听不懂的做个标记,不要回头去想。在听课时要专心于听懂,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如此跟随老师讲解进行积极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则会使你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说:“会听课的同学,总是听老师怎样提问题,分析问题,他的思维总是像一个探照灯的光束,紧紧地追踪着老师的思路。”课堂上学生还应积极参加讨论,别做局外人,不要“闭关自守”,在交流讨论中增长知识。
三.上课认真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人曾做过研究,讨论过的内容,如不做书面记录,两星期后忘掉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上课必须做好笔记。怎样记笔记呢?不要一字不漏地记,要一边听讲,一边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边记录重点或难点;有时可记典型的题目;可以记黑板上的板书、板图;可以记下不理解没弄明白的内容,便于课下问老师;可以记老师补充的内容,老师归纳总结的重要规律。一定要有重点地记,如果记的内容过多,占用了思考的时间,反而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有的学科如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内容,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的合适位置,不一定非要记在本子上,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便于复习。
四.课后认真做作业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生要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作业,特别是能自觉完成口头作业。做练习时,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于懂,不要图快。要仔细审题,对练习题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弄清题的条件,要求做些什么?练习是课本知识的引伸、拓展、演化或迁移。如不仔细分析思考,就不能掌握实质,容易造成答题错误,有时因一字之差题目和内容要求大相径庭。还要认真答题,符号题的每一步都要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答完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是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不少的同学愿意答题,但不愿检查,以致会做的题,由于马虎,错了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习惯。检查时,重点检查做题的正确性,做题是否符合要求。
五.课后认真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人把经常复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能达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复习在学习中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是将知识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中,只有把学过的知识经常地复习,才能牢记在心中。记得有专家计算过:人的初次记忆,只能在脑海中停留1~2天,再次记忆,也只能停留15天左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经常去看,去记,才能牢牢地把知识记在脑海中。所以要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怎样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呢?那就要有一定的计划,再把计划变成一种习惯。首先把每天学习到的知识,回家看一遍,记一遍,加深印象。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时不时地复习一下。等到期末考试时,再来一次系统全面的复习。这样“学而时习之”。我想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有更大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作者通联:616250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城关小学)
一.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由学生自己看书学习。预习时先估计老师将会讲多少内容的新课,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授课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与旧知识有关?如果这些旧知识忘记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弄懂。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关的参考书,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到上课时听老师讲,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合上课本,回想一遍,看书上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或者把有关的定理、公式试着证明、推导一下。还可以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二.上课认真听讲
效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有意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的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的讲课,不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会变成催眠曲,使你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上课要排除一切干扰,走进课堂就不要去想其它的事;集中精力,不东张西望;听不懂的做个标记,不要回头去想。在听课时要专心于听懂,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如此跟随老师讲解进行积极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则会使你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说:“会听课的同学,总是听老师怎样提问题,分析问题,他的思维总是像一个探照灯的光束,紧紧地追踪着老师的思路。”课堂上学生还应积极参加讨论,别做局外人,不要“闭关自守”,在交流讨论中增长知识。
三.上课认真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人曾做过研究,讨论过的内容,如不做书面记录,两星期后忘掉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上课必须做好笔记。怎样记笔记呢?不要一字不漏地记,要一边听讲,一边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边记录重点或难点;有时可记典型的题目;可以记黑板上的板书、板图;可以记下不理解没弄明白的内容,便于课下问老师;可以记老师补充的内容,老师归纳总结的重要规律。一定要有重点地记,如果记的内容过多,占用了思考的时间,反而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有的学科如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内容,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的合适位置,不一定非要记在本子上,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便于复习。
四.课后认真做作业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生要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作业,特别是能自觉完成口头作业。做练习时,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于懂,不要图快。要仔细审题,对练习题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弄清题的条件,要求做些什么?练习是课本知识的引伸、拓展、演化或迁移。如不仔细分析思考,就不能掌握实质,容易造成答题错误,有时因一字之差题目和内容要求大相径庭。还要认真答题,符号题的每一步都要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答完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是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不少的同学愿意答题,但不愿检查,以致会做的题,由于马虎,错了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习惯。检查时,重点检查做题的正确性,做题是否符合要求。
五.课后认真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人把经常复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能达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复习在学习中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是将知识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中,只有把学过的知识经常地复习,才能牢记在心中。记得有专家计算过:人的初次记忆,只能在脑海中停留1~2天,再次记忆,也只能停留15天左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经常去看,去记,才能牢牢地把知识记在脑海中。所以要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怎样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呢?那就要有一定的计划,再把计划变成一种习惯。首先把每天学习到的知识,回家看一遍,记一遍,加深印象。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时不时地复习一下。等到期末考试时,再来一次系统全面的复习。这样“学而时习之”。我想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有更大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作者通联:616250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