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老师黄国太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想起他,总会想起流行校园的一句顺口溜:“国太国太,吃饭不用菜,上课书不带。”说的就是老师当年拮据的生活和娴熟的业务能力。
老师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我读初一时,他最大的女儿才12岁,和我一个班。师母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老师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所以黄老师的饭碗里经常见不到下饭菜。为了生计,老师在老家种了几亩薄田,春耕秋收时节老师都要回家忙农活。老师的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远的路程,没有自行车,来回都是靠脚走,往返一趟要一个小时,但他上班从不迟到半分钟。有时时间紧,来不及去办公室拿教材,老师就空手走进教室,但这并不影响他熟练地写出例题和习题,以及准确报出它们所在的页码。老师说,他的课都备在脑子里,他的教案就写在我们同学的脸上。
记得有一次老师来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圆。”刚说完第一句话,老师就停了下来。只见他转身向黑板边画边说:“线要直,圈要圆。没有规矩也要成方圆。”画出的圆和用圆规画出的圆一样的规范圆整。“心里有规矩,手中成方圆。”老师说得轻松,但我们知道老师背地里是花了功夫的。老师还说:“绘图者米倚信手画出的圆比用圆规画的更完美,庄子解释说:你需要用圆规是因为你对内心的力量缺乏信心,星辰从不带地图,也不带圆规,但它们做的是规则的圆周运动。如果你不害怕,你也能不靠任何帮助画出完美的圆。”
老师的话不但给人自信和力量,有时还沾着稻花的香气。老师勉励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再贫瘠的土地,只要努力耕耘、施肥、灌溉,也能结出果实。”老师告诫埋头苦读不做思考的同学:“没有经过智慧熏陶的学生只能成为埋头耕作的牛。”老师的探索贴着地面,在教育的田边地角老师也能挖到智慧的筋脉。有一次老师板书时,无意中露出一截黑白分明的手臂,老师嘿嘿地笑着说:这是插秧时晒的太阳斑。随后老师吟诵起插秧诗:“手把青苗插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稻,原来退步是向前。”他说这首诗很有禅意,在这里,稻即是“道”,比如学习时遇到困难,我们就一步一步地退,退到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夯实它,然后再前进。这时前进的路会更顺畅,前进的速度会更快,这就是 “以退为进”的“道”。
农民每年都在播种、收获,但并不能保证年年都有好收成,而老师深谙耕作之道,洞悉知识与学生之奥妙,每届都能硕果累累。我们那一届中考有9人数学考了满分,听说班级平均分比城里的重点中学还高,老师的女儿还上了中师录取分数线。得知这些消息的时候,黄老师正带着五个孩子在田里,以禾苗为点画着直线,实践着“还鱼于水”的教育哲学。
土生土长的黄老师的爱也显得有几分土气。40多岁还生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的老师并不溺爱他,我就亲眼见过老师打儿子,用的是乡下人捆东西用的棕绳。但对于学生的不听话,老师却看得很开,老师说:“福气福气,你受多大的气,你就有多大的福。”老师当然也没有少受我们的气。记得有一次晚自修,我和班上几个同学用几块断砖围成一个灶,搁上一个铝制脸盆,放进偷来的一大碗米和十来个红薯,拆了一张坏课桌当柴火,煮起红薯粥来。粥快熟了的时候,被路过的黄老师发现了,老师满脸怒气,一脚将脸盆踢翻,冲着我们说:“你们几个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没有吃饱饿的?”说完转身就走。我们几个慌慌张张地收拾残局,就在我正准备出门倒垃圾的时候,黄老师又进来了,手里端着一个旧锅,里面有半锅还冒着热气的红薯。老师一脸和蔼地对我们说:“来吧,尝尝老师自己种的红薯。”见我们都愣在那里不动,老师伸手抓过一个红薯递到大个祝勇的手里说:“吃吧吃吧,老师自己种的,好多都是红心的,很甜很好吃。”见祝勇接过红薯咬了起来,我们一个个的也不客气了。20多年过去了,每每看到大街上卖烤红薯的,我还是会想到那会的“很甜很好吃”。
参加工作后我去看过几次黄老师,当提到那次红薯事件时,老师只说:“其实我希望你们一直都这样嫩绿着,只有这样才会继续成长。”当我们问及老师当年“为什么能够把我们的政治课本倒背如流,连最难的政治多项选择题也难不倒您”时,老师说:“因为我就是一粒种子,见到水分和阳光就想发芽,所以每次面对学习我总有一种冲动感。”我们知道黄老师只有高中学历,听其他老师说读高中时老师的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只是一进考场就发晕,也就是怯考。老师两次高考都没有能够发挥出他一半的水平。当年老师的舅舅在乡文教站做站长,就安排老师在一所小学代课。由于业务能力突出,五年后老师被调到我就读的那所初中任教。“工作知不足,学习不知足。”这是老师一生践行的诺言。退休后,老师学会了上网,并通过网络结识了不少的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他们通过QQ谈农村的课改,谈留守儿童的教育,谈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老师在微博里写道:“禾苗可以发病,可以生虫子,但土壤不能被腐蚀、被污染,这是禾苗生长的根基。只有保持成长环境的干净,孩子才能永远像婴儿一样健康。”
故事的最后,美妙如斯的老师离我们而去了,而我总会想起他。(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老师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我读初一时,他最大的女儿才12岁,和我一个班。师母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老师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所以黄老师的饭碗里经常见不到下饭菜。为了生计,老师在老家种了几亩薄田,春耕秋收时节老师都要回家忙农活。老师的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远的路程,没有自行车,来回都是靠脚走,往返一趟要一个小时,但他上班从不迟到半分钟。有时时间紧,来不及去办公室拿教材,老师就空手走进教室,但这并不影响他熟练地写出例题和习题,以及准确报出它们所在的页码。老师说,他的课都备在脑子里,他的教案就写在我们同学的脸上。
记得有一次老师来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圆。”刚说完第一句话,老师就停了下来。只见他转身向黑板边画边说:“线要直,圈要圆。没有规矩也要成方圆。”画出的圆和用圆规画出的圆一样的规范圆整。“心里有规矩,手中成方圆。”老师说得轻松,但我们知道老师背地里是花了功夫的。老师还说:“绘图者米倚信手画出的圆比用圆规画的更完美,庄子解释说:你需要用圆规是因为你对内心的力量缺乏信心,星辰从不带地图,也不带圆规,但它们做的是规则的圆周运动。如果你不害怕,你也能不靠任何帮助画出完美的圆。”
老师的话不但给人自信和力量,有时还沾着稻花的香气。老师勉励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再贫瘠的土地,只要努力耕耘、施肥、灌溉,也能结出果实。”老师告诫埋头苦读不做思考的同学:“没有经过智慧熏陶的学生只能成为埋头耕作的牛。”老师的探索贴着地面,在教育的田边地角老师也能挖到智慧的筋脉。有一次老师板书时,无意中露出一截黑白分明的手臂,老师嘿嘿地笑着说:这是插秧时晒的太阳斑。随后老师吟诵起插秧诗:“手把青苗插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稻,原来退步是向前。”他说这首诗很有禅意,在这里,稻即是“道”,比如学习时遇到困难,我们就一步一步地退,退到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夯实它,然后再前进。这时前进的路会更顺畅,前进的速度会更快,这就是 “以退为进”的“道”。
农民每年都在播种、收获,但并不能保证年年都有好收成,而老师深谙耕作之道,洞悉知识与学生之奥妙,每届都能硕果累累。我们那一届中考有9人数学考了满分,听说班级平均分比城里的重点中学还高,老师的女儿还上了中师录取分数线。得知这些消息的时候,黄老师正带着五个孩子在田里,以禾苗为点画着直线,实践着“还鱼于水”的教育哲学。
土生土长的黄老师的爱也显得有几分土气。40多岁还生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的老师并不溺爱他,我就亲眼见过老师打儿子,用的是乡下人捆东西用的棕绳。但对于学生的不听话,老师却看得很开,老师说:“福气福气,你受多大的气,你就有多大的福。”老师当然也没有少受我们的气。记得有一次晚自修,我和班上几个同学用几块断砖围成一个灶,搁上一个铝制脸盆,放进偷来的一大碗米和十来个红薯,拆了一张坏课桌当柴火,煮起红薯粥来。粥快熟了的时候,被路过的黄老师发现了,老师满脸怒气,一脚将脸盆踢翻,冲着我们说:“你们几个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没有吃饱饿的?”说完转身就走。我们几个慌慌张张地收拾残局,就在我正准备出门倒垃圾的时候,黄老师又进来了,手里端着一个旧锅,里面有半锅还冒着热气的红薯。老师一脸和蔼地对我们说:“来吧,尝尝老师自己种的红薯。”见我们都愣在那里不动,老师伸手抓过一个红薯递到大个祝勇的手里说:“吃吧吃吧,老师自己种的,好多都是红心的,很甜很好吃。”见祝勇接过红薯咬了起来,我们一个个的也不客气了。20多年过去了,每每看到大街上卖烤红薯的,我还是会想到那会的“很甜很好吃”。
参加工作后我去看过几次黄老师,当提到那次红薯事件时,老师只说:“其实我希望你们一直都这样嫩绿着,只有这样才会继续成长。”当我们问及老师当年“为什么能够把我们的政治课本倒背如流,连最难的政治多项选择题也难不倒您”时,老师说:“因为我就是一粒种子,见到水分和阳光就想发芽,所以每次面对学习我总有一种冲动感。”我们知道黄老师只有高中学历,听其他老师说读高中时老师的各科成绩都非常好,只是一进考场就发晕,也就是怯考。老师两次高考都没有能够发挥出他一半的水平。当年老师的舅舅在乡文教站做站长,就安排老师在一所小学代课。由于业务能力突出,五年后老师被调到我就读的那所初中任教。“工作知不足,学习不知足。”这是老师一生践行的诺言。退休后,老师学会了上网,并通过网络结识了不少的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他们通过QQ谈农村的课改,谈留守儿童的教育,谈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老师在微博里写道:“禾苗可以发病,可以生虫子,但土壤不能被腐蚀、被污染,这是禾苗生长的根基。只有保持成长环境的干净,孩子才能永远像婴儿一样健康。”
故事的最后,美妙如斯的老师离我们而去了,而我总会想起他。(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